天天看點

專訪佳格天地CEO張弓:遙感産品化路途坎坷,必須尋求更廣闊的商業應用場景

作者:36氪

作者: 劉念華

編輯:Chizu Noa

**

遙感,俗稱"遠知"。遙感衛星從太空觀測地球表面是最常見的遙感形式。1972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第一顆遙感衛星Landsat 1,以發射民用遙感衛星。然而,遙感衛星長期以來一直是政府主導的項目,由于火箭發射和衛星制造成本高昂,下遊應用一直以科學研究和政府項目為主。直到近十年來,随着對地球觀測商業需求的快速增長,遙感資料的價格不斷探索,商業遙感應用才開始逐漸發展。

從預測散裝期貨的産量到監測農業用地的變化。從檢測城市活力的夜燈指數,到監控建築安全的雷達圖像。遙感的應用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力。然而,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卻非常令人毛骨悚然。遙感圖像通常是不連續的,但在迫切需要時無法找到它們。要快速檢視收獲情況,請打開平台并查找上個月的資料。

遙感目前有哪些應用?是什麼限制了遙感的發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遙感應用的未來是什麼?

帶着所有這些問題,36獨家專訪嘉天天首席執行官張弓。張弓,南京大學學士學位,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猶他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在NASA工作八年後前往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2015年回國,通過商業遙感應用的多年視角,看一看遙感産業的現狀與未來。本文結合訪談内容和36篇過去的行業分析文章進行整理。

<h3>現狀:農業是标準遙感産品的切入點</h3>

衛星分為三大類,即通信、導航和遙感。通俗地說,遙感應用是由遙感衛星在空間中捕獲的圖像,傳輸到地面并經過處理以形成滿足地球觀測需求的産品。像這五種信号一樣,眼睛處理信号是最複雜的。遙感衛星比通信和導航衛星複雜得多。在中國,通信和導航衛星主要是國家項目,輔之以私營商業公司。隻有在遙感衛星領域,商業機構才有更大的機會參與和發展。

遙感衛星家族有兩兄弟,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光學衛星發展時間長,圖像處理技術相對成熟。光學衛星與我們的人眼相同,白天可見,沒有陽光的夜晚看不見。同時遇到雲台風天氣,能見度受到障礙,地面上不可能看到東西。結果,光學衛星的應用往往非常麻煩,因為害怕遇到夜間監測的需求和陰雨地區,如該國南部,長夜,雨水較多,光學衛星往往受到阻礙。另一方面,雷達衛星則完全不同,接收的信号不是人眼可見的可見光,而是可以穿過雲層的其他電磁波。是以,雷達衛星不受黑暗和天氣限制的影響。然而,雷達衛星圖像處理技術複雜且仍在開發中,是以基于雷達衛星的應用相對較少。

專訪佳格天地CEO張弓:遙感産品化路途坎坷,必須尋求更廣闊的商業應用場景

光學衛星無法監測台風以下的情況 圖檔來源:Jagsten

嘉格天地創始人兼CEO張弓表示,傳統的遙感應用主要針對政府部門和機構,主要在土地測繪和統計部門,輸出靜态低頻資料。例如,作物産量由遙感影像進行計數和處理,輸出為專題圖的形式。但是,此類專題圖從制作到解釋都有一定的學習門檻,靜态專題圖結果不能嵌入到其他應用程式中。結果,傳統應用已經無法擺脫專業使用者的束縛,很難形成商業市場,面向更廣闊的市場,市場容量非常有限。

近年來,以嘉天天為代表的遙感應用企業正逐漸開發更多面向商業市場的應用。監測需求高、範圍廣、傳統監測方法過于昂貴的領域是實作商業突破的首批行業,最典型的是農業。農業面積大,我國耕地占土地面積的14%,而糧食作物每畝收入低,無法安排價格較高的物聯網監測裝置。無人機的作用是通過定位農田中的遙感資料并對其進行基準測試來協助衛星應用。農業具有空間尺度大、機關産值低、時頻要求高的産業特點,不像電力巡檢等高産值場景的使用,是以無人機遙感不能成為農業資料的主流采集方案。通過遙感衛星對農田進行高頻監測,實作産量預測、蟲害預防、災害災害确定、種植指導等功能,是農業産業特色的最佳解決方案。經過這兩年的擴張,标準化的高頻農業遙感應用也得到了更多客戶的認可和使用。

張弓告訴36,一畝農田的利潤可能要上百元,而使用物聯網覆寫的成本高達數百元,衛星覆寫隻有幾元。在商業領域的遙感應用中,與農業有關的應用可占50%以上,包括在農業泛金融領域,如農村信貸、農業保險、農業期貨交易等。除農業外,其他行業的需求也在被挖掘。例子包括金融服務,應急管理,環境規劃,碳減排計劃等。這些行業的核心要求是所需的廣泛監測以及對長期、低成本監測的需求,使其成為遙感應用的理想選擇。

專訪佳格天地CEO張弓:遙感産品化路途坎坷,必須尋求更廣闊的商業應用場景

城市建築提取識别應用程式 照片來源:Jagger World

<h3>問題:資料不夠連貫,标準太低,無法滿足需求</h3>

說起遙感應用的痛點,無論是服務商還是使用者,都有一肚子苦澀的需要傾盆。對于服務商來說,遙感資料采內建本過高、标準化程度過低、資料不連貫,是目前行業服務的痛點。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關注點是資料的連續性和準确性。然而,單個遙感衛星本身在地面上射擊的頻率有限,往往受到網絡速度的限制,而且并非所有獲得的資料都可以向下傳輸到地面,再加上雲霧等天氣的限制,使得輸出相幹資料變得更加困難。同時,在遙感衛星設計中,行業沒有形成非常統一的标準,導緻資料标準化程度過低,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規範資料。

"這不是最後一公裡,而是最後一千公裡。張說,遙感資料的标準化程度太低,更廣泛的應用需要行業先解決問題。

我國的環境和發展階段,也對遙感應用的具體落地提出了一定的挑戰。以農業為例,與歐美的大型養殖場相比,我國農業耕地的細碎程度更高,包括許多面積小、形狀不規則的耕地,對遙感應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農業保險領域,對農業災區固定損失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如何準确計算受損面積是保險公司理賠的關鍵。

需求點,例如計算農業受損面積,是目前開發遙感應用的核心需求。傳統的遙感應用早已與外界脫節,與其他企業的對接程度還遠遠不夠。遙感應用的核心是如何使非專業使用者能夠通路遙感。例如,保險公司不需要專題圖或資料報告,而是需要可以嵌入其理賠流程中的資料對接系統。如何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将遙感術語轉化為其他行業人員能夠了解的語言,并直接嵌入到另一邊的過程中,是目前衆多遙感應用服務商正在朝着這個方向努力的方向。

當非專業使用者了解遙感應用時,往往會誤以為他們檢視遙感資料的存儲。遙感資料,作為資料的實時更新,其實複用率很低。作為遙感資料的上遊提供者,可以建立資料中心來存儲和分發資料。但對于下遊遙感應用提供商來說,應用資料最合适的方式應該是在需要時通過雲架構擷取資料。服務提供商非常沒有必要争奪遙感資料存儲。

專訪佳格天地CEO張弓:遙感産品化路途坎坷,必須尋求更廣闊的商業應用場景

農業項目測試照片:JagsTengo

<h3>未來:輸出連貫的資料,打造數字化地球</h3>

一緻的資料輸出是遙感應用的唯一出路。這個看似簡單的概念,在現實中,是行業最大的痛點。無論是農業監控還是金融應用或應急管理,一旦缺少一個時間節點,或者在哪個區域缺失,使用者體驗都會大大降低,進而降低對産品的信任度。

張弓告訴36,為了建構一個每周頻率一緻的資料系統,可能需要每天更新資料。但連貫輸出資料的核心不是發射更多的遙感衛星來産生資料,而是建立一個合适的平台進行資料融合,将所有資料整合在一起,以彌補不同資料的缺點。

一緻輸出資料,以建構一個完整的數字地球,在虛拟世界中模拟地球的動态。自動駕駛、虛拟現實等領域目前正行,希望通過對技術需求的牽引,率先打造數字地球應用。與其他領域的自下而上的建設相比,未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拼接資料,遙感資料建構的數字地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系統,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建立數字地球應用程式的好處是可以将遙感應用程式服務提供商從重複勞動的鎖中解放出來,進而标準化可複制産品的輸出。産品流程将從"客戶需求 - 手動采集資料 - 手動處理資料 - 輸出結果"轉變為"自動采集處理資料 - 客戶需求 - 輸出結果"。

專訪佳格天地CEO張弓:遙感産品化路途坎坷,必須尋求更廣闊的商業應用場景

圖檔來源:Jagger World

對于經常被國際形勢所擔心的遙感資料影響問題,在張弓看來,遙感資料一定呈現出越來越開放的趨勢。由于遙感衛星拍攝地球表面,是以拍攝對象是一緻的,不可能阻止衛星通過現有手段拍攝太空中的某個區域。由此,遙感資料将逐漸向公共産品的方向移動,開放性将越來越大。未來,基于不同遙感資料的産品在監測同一事物時,會産生相同的定量結果,如CO2排放量和吸收等資料含量。這就是遙感資料的可信度所在。

張說,遙感在未來一定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應用。因為遙感影像是公共資料,是以公共資料要使事情具有可信度,才能被大家識别。

面向未來,張弓認為,中國遙感應用服務商在技術和服務方面必須領先于歐美。由于我國國情比較特殊,對圖像精度的要求較高,也需要企業擴大對外應用的能力。認識到行業的痛點和發展方向,努力滿足需求,逐一拓展行業,将是未來遙感應用的發展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