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志俊:《論身備五張弓》太極拳五張弓的形成和作用

作者:京武功夫如是說

太極拳要求我們“一身備五弓”。

古代陳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公有詩雲: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上下之弓謂之“身弓”,四旁之弓即“四肢弓”,合起來就是“身備五張弓”。弓拉起來才有了棚勁,才能力撐八面,勁射四方。是以,學習太極拳明白身體五張弓的形成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張志俊:《論身備五張弓》太極拳五張弓的形成和作用

一、雙臂弓

上肢弓就是雙臂弓。

雙臂弓的弓稍是腕關節和肩關節,弓背是肘關節。

人體的這兩張弓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動的,那就是手;而另一端與軀幹相連,則相對固定,那就是肩。整個上肢我們稱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

應該發揮手的靈巧和自由的長處,是以我們規定了“以手領勁”的原則。手是我們攻防的前沿士兵,如果需要手到一個指定的地方去,就要直奔主題。如果還要靠肩來帶動的話,便是舍本逐末。手的運作還要有個“度”,手伸得過遠,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斷了;手收得過近,肘彎夾角小于了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導緻臂弓失去作用。

另一個弓稍是肩關節。

要做到松肩、拉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沉肩。肩部要向外拉開,腋下要空。隻有做到了腋下空,肩關節才能夠起落靈活,運轉自如。這裡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将自身的力通過兩臂弓的弓背輸送到手上攻擊對方,對方也可以将他的力通過我的雙臂弓弓背送到我的肩上,是以有“制人先制肩”的說法。

在技擊對抗中,當我的肩部受力時,不外乎三種情況:一種是我大臂向内,謂之懈肩;第二種是我大臂向外,謂之翻肩;第三種是我大臂後抽,謂之聳肩。肩部唯一正确的運動方式是沉肩、松肩,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兩臂弓的中正圓滿。

弓的形成重在弓背,這個弓背不能軟,不能飄,更不能折,就是說要“繃緊”。如果要做到這一點,則上肢的“肘定位”,就顯得格外重要。

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中,肘永遠在做着向外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着一個拉長肩部的運動。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一側保持一個相對的位置,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肘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支援手更靈活地運動;還要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肘是雙臂弓的弓背,是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飽滿,弓弦繃緊的最佳狀态——即“肘定位”。

什麼時候“肘定位”破壞了,那麼肘就會漂浮,肩就會架,手就會丢,身法就會渙散。

人的上肢是我們進攻和防守的主要武器。雙臂弓的形成,使我們有了合理的縱深防禦陣地。面對來力,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地不受力或者減少受力,可以将對方的來力由向心力變為離心力,進而引化開去。進攻則由于有了雙臂弓而威力增大,全身的力可以通過雙臂弓輸送到手上以及對方身上的任何作用點上去,而不僅僅是兩隻手在單獨作戰。而且由于雙臂弓的形成使我們的打擊力量規模而有序―――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可以周而複始,無有窮盡。

二、雙腿弓

下肢弓是雙腿弓。

雙腿弓的兩弓稍是踝關節和胯關節,膝關節是雙腿弓的弓背。胯關節與腳跟之間形成無形的弦。由于下肢的功能不僅是要将雙足蹬地的力量傳遞到腰胯,還要承受身體本身的重量,是以稍節(腳趾)運作的幅度較小(一腿攻擊時除外)。

那麼,梢節領勁的運動形式是什麼呢?那便是五指抓地。隻有五指抓地,我們的雙腿弓乃至我們的整個身軀才能夠在各種來力的催動下始終是穩固的。我們要求五指抓地,而身體卻要在運動中左右旋轉和向各個方位拉扯,是否靈活取決于我們的踝關節是否夠長,是以,這個弓稍要求既要穩固,又要柔軟;既要抓地,又能旋轉。  

雙腿弓的另外一個弓稍是胯。胯是腰腿的結合部,它的關節也是相對固定的,可以有限制地旋轉。腿弓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軀幹,完成四面八方各個方位的移動。在松胯的前提下,腰腹部能夠象中軸一樣活動自如。松胯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鑰匙。沒有松胯,雙腿弓與身體便是脫節的;沒有松胯,腳蹬地的反作用力就不能送到腰部進行重新配置設定;沒有松胯,腰脊的轉動便是僵硬的。是以這個弓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難練的。

膝是下肢的弓背。人們常說扣膝合裆,扣膝裆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人的拳式是否正确,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扣的,裆是不是圓的。如果一個拳式看着不順眼,那問題一定是出在膝上。膝在運動中要象擀餃子皮一樣向外擀内輾,不是外擺,外擺是飄的;向裡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裡合。這樣,你的雙腿弓才能始終不飄不擺,不搖不晃,張弓飽滿,顧盼輕靈。

雙腿弓又稱下盤,下盤好,便會有重心下沉,身形穩固。具備了雙腿弓,攻防中重心的移動和步法的轉化就會顯得順遂和輕靈。進攻時有利于勁整、協調;防守時則便于顧盼和調整。

三、腰弓

腰弓又稱身弓。

太極拳要求我們: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裡裹。這樣,胸椎與尾椎内含裡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身弓。

我們知道,人有頸椎七節,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尾椎孩提時是五節,随着生長發育逐漸鈣化為一節又叫底椎。身弓的兩弓稍是胸椎的第一節和底椎。  

含胸塌腰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條件。

首先要求我們下腭内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頸椎豎起,再就是胸椎要有向裡包的感覺。這樣才叫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力順達,使背部有彈性。在含胸的同時,通過塌腰,底椎要向裡裹,這樣才能使重心下沉,才會有“牽動往來氣貼背”的感覺。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叫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身弓撐起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下重上輕,勢如不倒翁。  

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是翻臀,一翻臀,身弓便沒有了,連鎖的反應是脊椎前頂,胯根填起,全身僵硬。隻有刻意地去斂臀,百會穴虛領,才能形成身弓。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協調才能有保證。否則,上下四弓充其量是一些散兵遊勇,周身便是散亂的。我們說過腰是一個力的配置設定站,蹬地産生的反作用力要經過腰的配置設定,六成力量上升,四成力量下降,身弓不備,怎麼能從容地進行配置設定呢?而内家拳所特有的爆發力便永遠難以産生,因為上下四弓永遠是脫節的。

五弓的關系是:有了腿弓和腰弓,臂弓可以揮灑自如,收發從容,虛攏詐誘,驚彈顫抖,可以演繹出一幕幕精彩的話劇來;腰弓若不在,便沒有周身的協調,臂弓與腿弓空有壯志,難以形成“集團軍”,故不可能有大的作為。腿弓是基礎。腿弓不在,則五弓皆不在。腿弓在,即使臂弓和腰弓暫時都被沖垮了,還都可以卷土重來。

一身備五弓是對内家拳練習于實戰的總體要求。每一個拳式都可以用這一标準進行檢驗,當然,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如果要達到這兩個目标,我們又需要從最基本的要求入手。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叫“梢節領勁,兩頭卷曲”。梢節就是人的兩手和兩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兩手領勁,兩腳抓地。兩頭卷曲是五弓形成的必要條件:沉肩墜肘是兩臂弓的兩頭卷曲;曲膝松胯是雙腿弓的兩頭卷曲;塌腰裹臀是身弓的兩頭卷曲。是以,做到了一身備五弓,身體的各個部位就基本上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

可以用下邊幾句話來概括身備五弓張的要領。

兩稍節領勁,兩中節定位,兩根節放松——四肢弓備矣。

虛領頂勁,塌腰斂臀——身弓備矣。

文/ 張志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