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佳格天地創始人張弓:當衛星遙感技術與金融結合,會有什麼火花?

作者:王琦 785

"在矽谷,我看到了科技和工業的緊密融合,這種新模式是如此令人興奮,我應該去做,即使它很難。為NASA工作了八年的北京嘉格天天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張弓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張弓所說的"事",就是衛星遙感技術。

"以前人類躺在地上看世界,現在我們有一個衛星眼來看世界,從上帝的角度看表面上的一點點變化。在張弓看來。

衛星遙感技術如何與工業相結合?事實上,該技術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于農業保險、信貸、農産品期貨交易等領域,從效果上看,已經證明了其有效性,張說。目前,金融部門合作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期貨、農業企業等。

2021年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接軌的第一年,今年中央《1号檔案》提出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鼓勵發展專屬金融産品。

今年4月,保監會釋出《關于2021年銀行保險業鄉村優質服務振興的通知》,提出銀行業應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和數字技術在農業金融領域的應用:鼓勵銀行金融機構根據大資料和具體場景擷取大宗客戶、準确畫像、自動化審批, 有效提高農村長尾客戶的服務效率;智能管理水準。

不過,張弓能看得更遠。"作為行業内最核心的國家,嘉格天地未來的方向是做一個資料建設者和标準制定者,與數百顆衛星、幾十個不同的資料提供商進行整合,實作資料輸出的标準化。"張弓說。

專訪佳格天地創始人張弓:當衛星遙感技術與金融結合,會有什麼火花?

張弓,與受訪人合影

<h4>如何在農業金融中應用?</h4>

<h4>21世紀:Jags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是什麼?目前,外界可能主要了解夜燈指數等個别項目。</h4>

張弓:Jagger之前一直在做基礎相關應用,最近逐漸推廣企業,包括金融做資訊服務、資料服務,這項技術最近在國外比較普及。

這項技術也說起來很簡單,就是把地面上的攝像頭移動到天空中,攝像頭在天空中的優勢在于可以捕捉到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

這項技術,特别是對于金融領域,其核心特征有幾個特征:資料的公開性,開放性,客觀性,合法性,及時性,全面性和可追溯性。

您如何了解這一點?人類是一個公共空間,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發射的衛星,照片都是一模一樣的,即内容是一緻的,保證資料的客觀性,我們沒有特殊的管道來獲得一些獨特的資料,資料的客觀性就不會受到質疑。

及時性是指衛星及時捕獲地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能力,而時間滞後主要在于資料的彙總和處理;可追溯性意味着衛星不僅可以記錄今天地球上發生的事情,還可以追溯到大約5年甚至10年。

這項技術,國際上被稱為替代資料,近年來發展得特别快,在中國翻譯它被稱為"替代資料",中文翻譯可能不準确,給人的印象是它更有特色或什麼,但事實并非如此。

"替代資料"意味着也有主流資料,比如我們經常用于審計、調查、統計等的資料。由于國外資料系統比較完整,替代資料是指通過另一種方法獲得的資料。

我認為這件事在中國的意義是什麼,雖然我們的資料體系建設特别快,但畢竟隻有幾十年,特别是有了經濟和金融資料,可能在改革開放,40或50年的時間裡,進步非常快,但仍然在改進的過程中, 是以,"替代資料"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經常以中國的交通法規為例,中國有非常完善的交通法規,但中國進入汽車社會才二三十年,我們的社會習慣、人的習慣和認知還在發展,以前可能有時候(交通)會比較混亂,有攝像頭、違章停車、闖紅燈要少得多。如果"替代資料"與中國的社會生産、經濟生活相結合,從規範社會行為整體的角度來看,将發揮重要作用,我也預計"替代資料"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們業務的核心是以農業和金融為基礎的應用,并逐漸推廣其他相關應用。

<h4>21世紀:農業和金融應用的典型例子是什麼?</h4>

張弓:農業和金融涉及兩個行業,我們都在做,我拿一個交叉部分來談談農業金融。

農業融資以農業信貸為目标,農業信貸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主要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今年4月,央行等七部委啟動了金融科技賦能農村振興示範項目,其中提到了衛星遙感技術的運用。

過去,農業信貸,主要是信貸人員用資金向農民尋找貸款,最大的問題是絕大多數農民沒有信用記錄,沒有銀行交易,沒有工資單(收入證明),沒有有價值的資産。

這是陷入了困境,通過"推"的方式,信貸員走進村子,一個農民問是否要放貸,很難做到,而且信貸額度也比較小,利息少,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我們如何做我們的技術?通過我們在天空中的攝像頭為農民提供收入證明和資産證明。收入證明是什麼?首先確定一塊土地是你的,然後回顧一下,看看你在過去幾年中是否種植得很好,你現在種了什麼作物,你可以衡量你的大緻收入。資産憑證主要是陸地和大學營,可以看到本壘是小海底還是其他房屋。

這大大降低了成本:一是資料收內建本,特别低,二是降低不良貸款率。

按照傳統的授信方式,無論貸款是否、貸款金額都會提前設定一些條件,貸方會想辦法滿足這些條件獲得貸款,導緻反向選擇,壞賬率非常高,可以降低壞賬率。

<h4>一英畝土地資料的成本隻有幾美分</h4>

<h4>21世紀:這項技術聽起來很複雜,但你也說它便宜又低?我們知道,農民貸款的一般好處相對較小。</h4>

張弓:技術聽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一英畝土地的資料成本非常非常低,甚至隻有幾美分。

為什麼?因為地上錄影機存在問題,移動範圍非常困難,地面上到處都是錄影機。但天空相機,大概有上百顆衛星可以實作地面的全覆寫,我認為這是未來人類社會擷取資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當然,我說的是農業部門的成本非常低,如果有更準确的要求,比如30cm×30cm,成本會更高。農田基本上是10m×10m精度幅度已經很高了,然後就不需要高精度操作了,這也符合中國農業的慣例,當然太粗糙也不可能。10m x 10m和30cm x 30cm之間的成本差異有多大?對于每一次下跌,一個數量級基本上是價格的100倍(10m到100萬是一個數量級),平方關系。

<h4>21世紀:這項技術在哪裡使用?正在與哪些機構合作?</h4>

張弓:有北有南兩種,包括四川和安徽。與國家銀行、地方銀行有合作,還有保險公司、農業公司、農業公司主要是因為它提供了擔保。總體而言,保險業做得更多,因為過去的保險政策更加激進。

現在我們可以非常欣賞國家在這一級的決心,監管部門今年鼓勵銀行金融機建構立服務農村振興的内部機構,而城市商業銀行,農商銀行要回歸原點,回歸主業,這些都必須采用新技術, 這對國家和人民和金融機構本身都是有好處的,為什麼不推動呢?

<h4>技術中可能存在哪些錯誤?</h4>

<h4>21世紀:我國國土複雜,這項技術會不會出錯?</h4>

張弓:有不同的模式,但方法相同。我可以談談這項技術如何在作物中發揮作用。

我們看到的莊稼主要看到的是綠色不是綠色的,綠色表明種植是好的。但衛星遙感技術不是要看到它是綠色的,而是要看到它紅色或不紅色。人眼認為植物是綠色的,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藍色和紫色的光和紅光,不吸收綠色。

衛星遙感鏡頭可以分為幾個波段來讀取資料,看看它吸收了多少紅光,多少藍光,以确定土地種植了什麼作物,大豆或玉米等等。

這涉及一個模組化過程,該過程使用模組化來區分什麼是作物。由于不同的作物吸收不同的能量,有機物的最終轉化效率也不同,如大豆轉化效率非常高。

<h4>21世紀:你如何判斷作物是野生的還是種植的?</h4>

張弓: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是關于另一種技術。

要判斷作物是野生的還是種植的,主要從生長周期來判斷,野生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生長作物的生長周期特别不同,我們會看它的生長曲線,還要根據每種作物的生長曲線來确定它是什麼。

在我們看它之前,我們繞着一塊土地,在農業中,它通常是10m x 10m作為一個機關來确定單元中的作物,生長情況如何,收獲情況如何。

<h4>21 世紀:我們如何知道這些資料是否沒有縱?</h4>

張弓:我了解你的問題應該在兩個層面上:一是所有權問題,這個産品是你的還是别人的,這個我們可能無法确定,我們隻能看到真實的物體,知道這個物體存在于這個層次上;

我們資料的優勢在于,尋求真相,特别是從某些宏觀角度來看,是特别明顯的。比如鋼廠的能耗,鋼廠什麼都不是燒煤,煤耗是巨大的,當然不是說不能做假,但對于鋼廠做假成本是巨大的。比如鐵礦石,全球鐵礦石那麼多,都在我們眼皮底下,全球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被觀察到,而核心問題是總量的變化,總量是十分确定的,不能是假的。

當然,具體到一些小事情,是否造假,我們的資料不可能完全真實,是以在某種程度上需要資料更加真實,我們會不斷前進。

<h4>核心競争力在哪裡?</h4>

<h4>21世紀:你剛才說,擷取這些資料的成本很低,那麼它的門檻或核心競争力在哪裡?</h4>

張弓:資料成本很低,并不意味着門檻低。

第一個門檻值,做資料處理,你剛聽我說完,并不是也覺得處理過程感覺很複雜,這次我們要建構一套自動化模型,因為這些資料需要更新,有這樣一個過程,是以這項技術最重要的門檻就是如何自動化處理這個資料。

我國20億畝耕地,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如何實作全部自動化加工,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以農業和金融為例,資料更新的頻率是每周甚至每天,衛星資料出來,必須立即制作,但天空中有數百顆衛星,來自不同資料提供者的數百顆衛星(不同資料提供者的參數可能存在差異),同一塊土地有數百個不同資料的标準。由于天氣原因,同一塊土地的資料可能會有所不同。

是以,面對這些不同标準的資料,我們要搭建一個特别複雜的資料平台,承接這些不同廠商的資料輸入,把資料整合起來,實作資料标準化輸出,這在以前一直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難題。

Jagger現在正在做的是出口這個高品質,高标準的資料産品,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僅提供資料報告。

第二個門檻是我們努力突破的,這是在應用技術時對業務的真正了解。以前我們做過很多衛星相關的應用,其實都是以地理空間為核心的,大部分的應用都是在局測繪、陸地系統服務,後來發現我們不僅能給客戶一個半成品,直接讓它得到應用,比如農業領域, 直接跌至生産、種植期、農業災害等層面;

比如農業信貸,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電子收入證明、資産證明,以及作物品種、生長過程等等。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你真的需要了解這些業務。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将來自這些領域的人員聚集在一起,以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我們需要不斷與客戶合作,否則什麼都不會到來。比如在保險領域,我以前不知道保險,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運作,才能做出一個真正可用的産品。

<h4>21st Century:您是否為客戶(如銀行)提供資料産品,這些産品在其風險模型中用作風險參考因素,這是否可以了解,那麼這在其所有資料中占多大比例?</h4>

張弓:這可能要劃分為不同的行業。

比如财産保險,财産保險是财産本身的核心,那麼我們的核心基本上就是總是盯着财産上線,很容易了解。

農業信貸不同,其實一開始我們心裡也比較害羞。為什麼,做信用其實是為客戶做畫像,全面畫像,我們擔心我們的資料是否會太薄。

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第二個核心競争力:了解業務。當我們真正進入應用程式并發現這裡的資料太少時,沒有可信的資料,我們的資料特别重要和有價值。上面也提到,農民基本上都是白戶的信用,收入證明、資産證明什麼都沒有。

而我們測試了資料的有效性,比如農民貸款,最基本的就是不良率,雖然會涉及到不同的地區,但基本上我們的技術手段可以将不良率降低一半。

<h4>21世紀:Jagger最大的競争力之一是它了解業務應用程式的能力。但金融機構本身可能會更全面地考慮各種風險因素,以及Jagger如何與它們競争,例如讓一家股份公司發射自己的衛星而不向你購買産品。</h4>

張弓:首先,我認為我們與金融機構沒有競争關系,我們不放貸,不賣保險,根本不做這些事情,隻是為他們提供資料服務,是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如何設計模型,推廣産品,貸款,這些都是金融機構。具體來說,在風險因素的設計方面,我們參與客戶的業務并輸出我們的一些經驗,但他們起着主導作用。

<h4>為什麼它不隻是為了投資?</h4>

21世紀:除了農業信貸,賈格爾在投資領域也有一些參與,你能具體說說嗎?

張弓:工業領域如能源、冶金、化工、鋼鐵等行業,包括物流、交通等相關行業我們正在做的,具體到一個工廠,比如它沒有生産,具體生産情況,我們可以監控出來。

以鋼鐵行業為例,從整個産業鍊上下遊來看,首先反映的是我們的宏觀,宏觀是上遊鐵礦石開采的産業鍊,世界主要鐵礦石開采是幾個主要的露天礦,巴西、澳洲、幾内亞等,我們可以看到露天生産的進展,還有主要出口港口的庫存。比如幾年前,巴西淡水河谷礦因為洪水造成尾礦災害,停産,大家都知道。

你可能很奇怪,你怎麼知道的?就是使用天空攝像頭,我們稱之為天空之眼,天空之眼上方的熱紅外傳感器,我們可以知道礦井每時每刻向外有多少熱量,根據能耗可以推回産生多少。是以,我們甚至可以知道每個高爐的産量,數百家鋼廠的規模超過國家的規模,我們可以知道它在哪裡,然後将其推廣到它的生産中。

緊跟下遊市場,下遊市場主要是在中國,基建為主,我們主要看全國3000多個縣級市的基建情況,核心分析的是避免本月與上個月相比的地面建設,發生了什麼,主要是基礎有多深,上了多少。

了解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情況是非常有意義的,其實我國一二線城市的資料非常清晰,變化不大,是以比較的頻率不高,可能是月度或季度比較進度,但3456線城市的變化趨勢非常明顯。

這樣的資料有兩個好處:一是速度快,比别人知道的多,我們知道,無論是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還是企業自己釋出的資料,都有滞後性;

事實上,國外也在做相關資料,一部分是自己做生意,另一部分是在中國做生意,占非常大的比重,特别是在中國的上市公司或相關資料中。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資料處于世界最前沿,利用這項技術來了解中國本身以及世界的情況。

<h4>21世紀:聽着,投資這些資料服務比将它們應用于農業信貸感覺更好。</h4>

張弓:其實很多客戶也告訴我,你的資料核心用了兩件事:一是投資,二是商品交易,任何人都想先做這兩件事。我也明白,但人類社會是複雜的,我也認真思考過,我告訴你我的思考路徑:

當我想這樣做的時候,我直截了當地說,我先有一個模型,否則我不會去推測期貨,但是讀了一些關于美國金融發展史的書,我覺得這是不對的。為什麼?你會發現,像這樣的曆史進步其實在金融界很常見,比如鴿子和電報的發明,你可以看到這些技術隻能帶來短期的超額回報,并不能帶來長期的價值。因為資料是公開的,是以你可以這樣做,其他人也可以。

我不認為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有一個打破資訊不對稱的原始模式的曆史機會,我們也在與相關部門合作,制定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建立的标準,這些标準可以被所有人認可,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受益的标準, 這也是我非常有信心并且有耐心長時間做的事情,這不是兩三年甚至五六年。

例如,我們現在正在推動的夜燈指數是繼續從生産,交易和投資中賺錢。對于我們來說,引入夜燈指數并沒有帶來直接的好處,我們隻是想得到大家的回報來建立這個指數。

其實Jagger有很多東西我們不賣,基本上免費供大家使用,我們關心的是别人給我們回報後是否用完了,還有什麼樣的回報。

<h4>技術瓶頸在哪裡?</h4>

<h4>21世紀:你認為這項技術的瓶頸是什麼?</h4>

張弓:瓶頸是存在的。

首先,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做,比如我們的資料無法監控類似Gag的業務做得有多好,因為我們主要是人。也就是說,我們有些行業就是做不到,我們主要針對第一二産業,第三産業也有一些做,比如各個城市的消費指數,主要是通過夜燈指數來回報。是以,這項技術并非包羅萬象,隻有部分行業已經依賴這些核心資料。

第二個限制是,它是單一的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農業貸款,可能比較薄。

<h4>21世紀:目前國内競争對手很多嗎?</h4>

張弓: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個位數,但是我們有這樣固定的力量是比較小的,因為我們都在想,有沒有可能直接賺錢,這在中國可能是成功的,但是我們選擇了做指數标準這個角度,在國外有一些标杆企業和我們的想法是相似的, 如某公司推出全球原油衛星指數,在業内接受度非常高。

<h4>21世紀:您的業務與金融服務有關,那麼金融監管機構會對您進行審計嗎?</h4>

張弓:還沒有,但我們其實很期待,因為它能確定我們的業務更加專注,可以參與更多的行業标準制定。比如,農業資料的标準制定,就是我們和農業管理部門一起制定的,保險遙感測繪标準就是我們和保險業協會一起制定的。

有的是,我們目前是這個市場上最大的參與者,我們希望這個市場更加規範,順從地推廣其應用。

<h4>21世紀:最後一個問題,你如何看待退出NASA并回家創業?</h4>

張弓:我從小就特别喜歡天文學,我經常對别人說,我特别幸運,是兒時的夢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長的夢想成真了。

但我認為我生命中最幸運的事情是,當我在矽谷工作時,我看到了一個新時代,在那裡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科學和技術可以找到商業用途,有很多資源投資,商業需求對科學和技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看到兩者将向前發展并快速增長,這是令人興奮的。

是以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我不能再做玩具了,我應該去做這些事情,即使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我自己也沒有做過,但我認為這是這個新時代給我們的機會。相信未來中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做這些事情,這也是未來的希望。

詳情請下載下傳21金融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