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作者:藝術中國ArtChina

導讀:2021年9月19日下午,"地球之書,超越藍色"公共藝術行動大會暨"公共藝術與鄉村振興"論壇在北京榮林中心751号舉行。論壇由中國網藝術中國、藝術文化聯合主辦,由來自農村建設、非遺物、藝術、設計、文學創作等領域的學者和專家組織,圍繞"公共藝術與鄉村振興"的主題展開,旨在為目前的鄉村振興實踐帶來更多經驗和啟示。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約教授方麗麗首先做了主旨演講。在《藝術鄉鎮建設的東方哲學基礎》一書中,她指出了近年來藝術鄉鎮建設領域引起關注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比如為什麼日本和中國是藝術鄉鎮建設最熱門的國家?兩國共同的審美哲學基礎是什麼?中國藝術村建設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其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未來藝術鄉建設的道路應該走多走?以下是方麗麗主題演講全文。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曾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藝術人類學主任,特聘首席教授,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一、開幕詞

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好!剛才旺莎的演講讓我很感動,我覺得她的第一次演講像一首詩,語言很美,第二次演講像宣言,很有力量!第三段是一個令人興奮和詳細的計劃。我見過很多案例,我認為這可能是最好的案例之一。首先,向他們的團隊緻敬!

剛才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鄉村振興不是農村的事情,是我們每個人的事",它可能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是費曉彤先生的學生,他寫了一本名為《祖國中國》的書,但是我們的祖國中國今天會去哪裡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以,我們的藝術村建設不僅在過去,不僅在現在,而且在未來。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東南地區 圖檔來源:易文麗

未來的中國是什麼樣的中國?我相信,隻有朝着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邁進,中國的未來才會充滿希望。有人認為中國的未來是城鄉中國,城鄉融合,但我認為中國的未來應該是生态的中國,在現代化發展中,城市已經到了極緻,遇到了瓶頸。未來,隻有能夠打破這一瓶頸的農村,才有了中華文明的密碼,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基因。

不同國家的文化基因将決定不同的發展選擇,西方文化基因是城邦國家,是以後來發展起來的是現代文明的工業化、商業化,而中國的文化基因是農村國家,如果人類的未來是生态文明(這裡生态文明不僅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表達了人與人的關系, 包括人與社會的關系,包括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将結合成一種新型的有機文明關系),未來這種發展很可能是中國最早實踐的,因為生态文明最接近農村小型化、去中心化、多樣化等網絡結構, 這與城市集約化、标準化、規模化不同。是以,我們今天的鄉村振興可能給我們找到綠色、可持續發展人類未來的機會,是以,鄉村振興不是農村問題,二是我們每個人的問題,因為它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甚至可能是人類未來的發展。

王莎剛才說了一句很好的話,這句話是:"我們謙虛的學習",我學人類學是一門謙遜的學習學科,它從不同的文化中學習,向不同的人群學習,我教學生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謙虛的學習",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文化語境時,你不懂那種文化,在農村, 即使一個文盲,他也是他文化的主人,你必須向他學習,你不能驕傲地認為你是一個知識分子,你可以在你自己不同地方的文化體系中傳播一些自以為是的文化。我們面對的很多村落和少數民族,除了我們共同的文化,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知識,我們鄉村的振興就是要探索這些寶貴的地方知識供我們今天使用,在挖掘的過程中首先要謙虛學習。當然,這些隻是現在國家才重視的,一般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以在鄉村的振興中也涉及到我們如何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從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學習。

二是東西方哲學中提出的問題和審美态度的不同

下面我講的話題是"藝術之鄉東方哲學的基礎",哲學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價值,審美其實是哲學價值觀的一種選擇,我們喜歡什麼,我們愛什麼等等,都與我們的價值取向有關,與我們的世界觀有關,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些價值, 解決不了世界觀,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美,是以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美,首先要解決的是一個哲學問題。

是以在今天的演講中,我想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日本和中國是藝術之國最熱門的國家,為什麼?他們文化的共同哲學基礎是什麼?許多當代哲學和科學問題起源于西方,但藝術不是,它們是由日本和中國發起的,為什麼會這樣?日本的農村建設類型,日本的類型與中國的類型是可比的,中國的農村建設藝術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類别?誰在積極推廣它?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我為什麼要關心和讨論這個問題,建設藝術鄉鎮未來的道路應該如何發展?

首先,我想簡要地區分一下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中對美的态度。西方的哲學是,美不是功利主義的,因為沒有效用是不自然的,是要與生活分離的,是以,它應該與社會生活隔絕,放在美術館、音樂廳裡聽、凝視和冥想,它的精神和自然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主觀和客觀的區分和反對, 反思和批判社會,是以它是社會的批判性和變革性工具。在東方哲學中,美是用,美是生命,美是詩意,美是境界,生命和社會秩序規範在其中,它是天與人的合一,是主要的客觀統一,精神與自然不分離。總結起來就是:西方的審美體驗:主要是人類精神的變遷,追求個體意識的覺醒,是以注重"藝術的機會感"。東方審美體驗:主要接受來自自然體驗的變化,其"自然的機會感"占據有利地位。

正是這種不同的藝術态度,催生了日本和中國藝術村建設的行為。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日本越南妻子有一個陸地藝術節 圖檔:方麗麗

第三,日本的幾種類型的農村建設

日本比中國更早進入現代化建設,是以也更早地遇到了現代化改造如何振興農村的問題,更早地嘗試了藝術和農村建設的實踐。它分為幾個階段,即不同時期的藝術鄉鎮建設類型是不同的。(一) 扶貧時期(1961-1975年)是在傳統手工藝複興的基礎上建立的。

(二)保護激活期(1975-2000年)是當地的景觀事業,與農産品設計的創造性行動密切配合,當時發起了著名的"一村一品運動",以"自力更生"和"創意功夫"成功激活了農村,并迅速傳播到全國。第三,新時代(2000年至今)這類活動往往以藝術節、雙年展、三年展命名,然後統稱為"藝術項目"或"地方藝術"。地方政府和藝術家攜手合作,将文化藝術與外界聯系起來,整合和利用農業、景觀、工業和資訊資源,實作對當地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激活。

日本的地域藝術項目不是對西方公共藝術的簡單模仿,而是參與式藝術。除了戰略性地選擇可用于他們的概念方法外,他們還緻力于建立一種"日式"當代藝術模型,該模型可以延續當地的審美傳統并滿足社會的真正需求。

日本的本地藝術項目被定義為以特定地理區域命名的藝術節,這是源自"現代藝術"的新藝術類别。與歐美社會的參與式藝術相比,"不展現政治,不尖銳的社會批判"是其最大的特點。

"日本式"藝術項目的價值取向是"創造新的生活和生活價值"。"節日"和"和諧觀"是日本式本土藝術項目創造異性的來源。哲學家何俊福(Junfu He)提出了"極限邊界"的概念(1956),指的是藝術與生活分界線上的廣闊領域,它不是由專業藝術家創造的,而是由非專業藝術家創造的,可以被公衆欣賞。如民歌、盆栽、節日等以日常生活為舞台,在人們心中不斷湧動、爆裂、變形的藝術都是有限的藝術。

目前,日本本土藝術項目以"藝術節"命名,既可以看作是對有限藝術的理論投射,也是本土"一刀切"價值觀的傳統傳承。這個節日的目标不是"為了社會"或"為了藝術",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另一種日常性行為,為"非日常慶祝活動"做準備。

以上部分關于日本農村建設藝術的資訊來自四川美術學院張穎老師的講座錄音和整理,在此表示感謝。

四、中國藝術鄉建設的背景與起源

(1)國家總方針:2005年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2017年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鄉村振興"成為國家戰略;

(ii)當代藝術的新呈現方式:前衛藝術無情地反抗傳統,為創新而創新,為個性而創新,最終耗盡了叛逆的内在動機。這種内在危機促使當代藝術走出象牙塔,進而出現了"公共藝術"、"大地藝術"等新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村建設"其實是"公共藝術"走向鄉村,也可以說是"大地藝術"的一個子類型。

(3)傳統文化的重構與利用:中國農業文明積累非常深厚,雖然當代農村社會受到很大沖擊和破壞,但仍保留着大量具有獨特文化品質的傳統村落,為"藝術村建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會文化空間。在現代城市中,那些廢棄的工業遺産地已經轉變為文化藝術空間,成為古典與現代融合的典範。按照這種邏輯,藝術家們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傳統村莊。

(4)當代社會的硬體設施,高鐵、高速公路和網絡的出現,使農村不再偏僻,為藝術家的活動提供了新的舞台。

是以,藝術村建設的出現與社會轉型與科學進步也有很大的關系,高鐵、高速公路、網絡的出現讓農村不再偏僻,讓農村不再偏僻,今天我們有了網絡可以成為我所在的地方,中心就是你自帶交通的地方, 是以著名藝術家到農村仍然在城市裡,仍然在世界的中心,進而為活躍在農村的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它成為藝術家活動的舞台。藝術家在農村的存在意義重大,因為藝術家追随文化中心和時尚中心,無論他們在哪裡成為文化場所,時尚場所,這是當今農村最需要的。

五、中國藝術村共建四種不同類型

中國社會發展與日本社會發展最大的差別在于,我們不是一個發達的社會,經過短短40年的改革和發展,在西方曆史完成一兩百年之後,費曉彤先生将其總結為"三級兩躍", 也就是說,一些地方的工業社會還沒有進入,在工業社會到來之後,是以,日本不同階段的藝術村建設模式在今天的中國正在并排發生。我大緻将其分為四種類型。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山西徐村 圖檔來源:方麗麗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甘肅省節日村 圖檔來源:方麗麗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雲南景美山 圖檔來源:方麗麗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廣東青田村 圖檔來源:方麗麗

(1)農村地區的當代藝術類型

代表項目:1、徐村規劃運河岩石:在鄉村舉辦大型藝術節,将村落作為當代藝術活動的空間,與日本的"藝術節"有一些相似之處。

2、施節美術館:把當代藝術放在村裡,把村子變成當代藝術館,把村民變成當代藝術家,定期在村裡舉辦當代藝術活動。

(2)修複農村和文化生态整體,重建鄉村景觀型

代表性項目:1、運河岩奧欣規劃等後來,青岩做出的"綠地範式",就是從曆史、經濟、信仰、禮儀、自然、環境、農耕、民俗生活等各個方面,運用當地傳統,進而與時俱進,形成新的文化價值和社會生态,進而重建農村社群社會。

2、左靜的碧山規劃、景眉山文化保護、和敖田規劃的運河岩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強調景觀重建、工藝複興。

(3)通過"藝術村建設"引進新村民,吸引藝術家和城市居民到農村定居,建設合建型建築

代表項目:1、林正齡的福建平南項目,解決藝術家落地、村民生活、外來人口互動、各級政府等積極合作問題。

龍潭村有60多位戶外人士在這裡定居,他們在這裡租房、修複老房子,再造了鄉村景觀和社會空間,村裡原住民也回鄉了,村裡從150人到600多人。

2、四川明月村項目:項目主體是當地政府,引進藝術家作為村裡的新村民。随着藝術家的到來,出現了陶瓷藝術工作坊,染色和編織工藝作坊,具有特色的住宅,形成了藝術,旅遊,農業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我認為人是最重要的,沒有人沒有文化,隻有人才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搬運工,人的流動是文化的流動。為了振興農村,首先要把人才帶到農村?你如何讓鄉下人回到他們的家園?這是最需要做的工作,有才華就有創造力,有本地本地人,有當地文化和故事,我們即使把村子變成一個非常耀眼、很美的地方,但是當地的農民不能回去,如果沒有其他的外人進去,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應該是未來鄉村振興的根本。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雲南省鶴慶市新華村 圖檔來源:方麗麗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江西景德鎮 圖檔來源:方麗麗

(4)以傳統工藝吸引藝術家,激活當地文化産業

代表項目:1、雲南河慶新華村,以傳統金屬技術吸引國内外藝術家、設計師和藝術學校學生,成為全球第一銀村。

2、景德鎮,其傳統的瓷工藝體系和空置的十家國有瓷廠廠,吸引了國内外設計師、藝術家、青年學生做駐地藝術家、開工作室、創業等。

這是為了吸引藝術家用傳統工藝激活當地文化産業類型,這種類型與前三種類型最大的差別在于,這不是人工組織的項目,而是自然形成的。如在雲南白族的新華村、白族村。這裡自古以來,人多少地,農民忙着耕種閑置的手工藝品,過去,當地農民有一些花盆工藝品,後來改革開放後一些農民到西藏學習了金屬技術,開始為周邊少數民族提供金銀首飾和銀壺。後來這裡的工藝品引起了一些藝術學校學生的注意,他們來這裡做畢業作品,也帶來了新的設計,這個地方慢慢成名,有很多設計師,學生過去,讓村裡一把火,以前是一個非常貧窮的村子,現在村子已經達到了年收入1億, 完全擺脫貧困。

另一個地方是景德鎮,我學了20年。景德鎮今天發展得很好,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家"風景漂流",在那裡做藝術創作,開了一家工作室。有來自澳洲,歐洲,美國,南韓,日本等國家的設計師和藝術家。通過他們的參與,景德鎮的傳統工藝被激活,城市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

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在農村相遇

最後,為什麼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在農村相遇?這是我今天要講的最關鍵的話題之一。當藝術家從美術館進入生活現場,參與社會建設,包括幹預農村建設,人類學家和藝術家相遇,因為人類學家一直處在生活現場,一直在農村工作,兩個學術團隊相遇背後有着非常深刻的社會背景,這代表着社會的巨大轉變, 這種轉變是時代在呼喚高科技和高人聯合,這個聯盟的土地是在農村,通過這個聯盟,人類将發現新的生産方式和新的生産方式,這是一種非常令人興奮的社會實踐。

在這樣一種新的社會實踐中,生活方式開始轉變為藝術風格,藝術風格開始轉變為生活方式,與美的結合使人類進入一個審美現代化的時代,這是我們藝術家可以參與的工作。

但藝術村的建設不僅創造了藝術,而且創造了一種有意義的藝術生活。所揭示的是一個全新的哲學價值體系,但它的根源可以導緻傳統的東方哲學。是以,這是東方語境和東方哲學中的一個新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的結果不僅是藝術,還有文化和價值觀,包括生産方法和生活方式的重建和重組。是以,這也是一場新的文化運動,它建構了一個文化話語空間,藝術隻是一個載體和象征。特别是在多元化、差異化文化的話語領域,人類學家有發言權,是以人類學與當代藝術成為探索鄉村藝術未來發展的諸多可能的重要聯盟,為此,藝術村建設成為藝術人類學的重要課題之一。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中國藝術與鄉村建設展 攝影:方麗麗

方李莉:藝術鄉建的東方哲學基礎

2019中國藝術與農村建設論壇 圖檔:方麗麗

作為藝術人類學的研究者,我從2016年開始關注藝術村建設的問題,是以與當地政府在北戴河組織了"第一次藝術幹預農村建設"研讨會,此後我幾乎每年都計劃群組織一次研讨會,并在2019年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主辦方, 我在世紀壇組織了"首屆中國藝術與鄉村建設展"。邀請了三位藝術村建設的藝術家和從業者,中國美術學院上司,國務院參贊辦公室上司,農業部上司和人類學界的重要學者,參加了開幕式,央視文化科做了系列報道,即中國藝術鄉首次在國家平台上亮相。

筆者認為,中國鄉村振興是中國百年之痛,我們如何把本世紀之痛轉化為百年之痛的動力,以及如何繼承和延續老一輩鄉村振興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的學術成果,值得我們深思。于是我邀請了費先生的學生,以及費曉彤先生和梁淑娟先生的後代參加研讨會。在藝術家、設計師和人類學家的推動下,中國的藝術村建設得到了更深入的開展。

四. 結論和思考

藝術村建設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和探讨,如一些學者提出:藝術家和建築師的"鄉村"修複和建設往往會受制于個人審美品味的絕對意志,以至于鄉村複興的過程往往被從農村現實中帶走,甚至與農村無關。這種在農村地區騰出時間的審美博弈,隻不過是大城市消費設計的一部分。

作為中國藝術鄉鎮建設最早的實踐者,顧岩教授回應說,他會嘗試"去藝術化"重建農村社會的方式,"去藝術化"包括對"藝術村建設"的批判性反思,進而結束與當地社會文化背景和主要需求分離的"藝術村建設"。有人提出,"去藝術化"藝術是基于中國當代本土文化恢複的多主體實踐,是社會、文化、觀念"三位一體"的整體實踐。

我的觀點是,我們可以"擺脫形式主義的藝術",但我們不能"去擁有東方哲學的審美語境",因為審美不僅是一種哲學,更是一種價值觀念,中國藝術鄉建設之是以受到關注,它與日本的藝術鄉有着共同的地位, 也就是說,它們都具有東方審美哲學中日常生活藝術的傾向,但也具有傳統工藝的審美追求價值。但中國當代藝術家在鄉村建設藝術上,和日本藝術家一樣,從東方的審美情緒出發,更多的是從西方當代藝術藝術對社會的幹預,藝術成為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但在中國的公民社會中出現了一種中國美學回歸的趨勢,在推動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這一方面,這種趨勢是做藝術村建設藝術家需要注意的,而這次閩東南的公共藝術行動正在做這種探索,希望它能繼續下去。

梁淑璋先生曾經認為,西方文化的重點是解決"生存問題"。但當生存問題消失後,人類"将從物質問題的時代走向人與人的問題時代",在人與人的問題時代,中國文化具有優勢。是以,我們能否從藝術鄉鎮的建設入手,重建中國的農村價值觀,以藝術的形式激活這些鄉村價值,在東方美學哲學中尋找一條與自然更加和諧、與人和諧、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許我們需要在藝術鄉鎮的建設中繼續思考, 總之,中國藝術鄉鎮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還在建設和完善。

閩東南地球之書工程的主題是公共藝術行動,以行動為基調,強調的不是工作而是行動和過程,這更符合東方哲學中"美與用"的概念,如果西方民族更注重理論總結的話, 東方民族更注重實踐經驗。中國古代沒有藝術家的概念,但幾乎所有有文化的人都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注重的是"健美",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能下棋和繪畫,他們是藝術生活的實踐者,我認為未來在更高的社會發展水準上,這可能成為人們獲得全面發展的新追求。

作為人類學家,我希望人們以鄉村振興為入口,以東方美學哲學為基礎,在藝術行動中尋找一條與自然更加和諧、與人和諧、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也是我們在藝術建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總之,這樣的思維和理論還在進行中,沒有結論,沒有人說哪個模式是某種模式,因為不同的本土知識是不一樣的,而是需要找到一個共同的哲學基礎和發展理念, 這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

(本文由中國美術學院原藝術人類學系主任、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首席教授、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方麗麗根據主題演講進行編纂修改,并經方麗麗本人授權發表文章。本文圖檔由易文麗和方麗麗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