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作者:艺术中国ArtChina

导读:2021年9月19日下午,"地球之书,超越蓝色"公共艺术行动大会暨"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论坛在北京荣林中心751号举行。论坛由中国网艺术中国、艺术文化联合主办,由来自农村建设、非遗物、艺术、设计、文学创作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组织,围绕"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的主题展开,旨在为当前的乡村振兴实践带来更多经验和启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约教授方丽丽首先做了主旨演讲。在《艺术乡镇建设的东方哲学基础》一书中,她指出了近年来艺术乡镇建设领域引起关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比如为什么日本和中国是艺术乡镇建设最热门的国家?两国共同的审美哲学基础是什么?中国艺术村建设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未来艺术乡建设的道路应该走多走?以下是方丽丽主题演讲全文。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曾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艺术人类学主任,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一、开幕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刚才旺莎的演讲让我很感动,我觉得她的第一次演讲像一首诗,语言很美,第二次演讲像宣言,很有力量!第三段是一个令人兴奋和详细的计划。我见过很多案例,我认为这可能是最好的案例之一。首先,向他们的团队致敬!

刚才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乡村振兴不是农村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它可能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费晓彤先生的学生,他写了一本名为《祖国中国》的书,但是我们的祖国中国今天会去哪里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的艺术村建设不仅在过去,不仅在现在,而且在未来。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东南地区 图片来源:易文丽

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我相信,只有朝着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迈进,中国的未来才会充满希望。有人认为中国的未来是城乡中国,城乡融合,但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应该是生态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城市已经到了极致,遇到了瓶颈。未来,只有能够打破这一瓶颈的农村,才有了中华文明的密码,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不同国家的文化基因将决定不同的发展选择,西方文化基因是城邦国家,所以后来发展起来的是现代文明的工业化、商业化,而中国的文化基因是农村国家,如果人类的未来是生态文明(这里生态文明不仅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达了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将结合成一种新型的有机文明关系),未来这种发展很可能是中国最早实践的,因为生态文明最接近农村小型化、去中心化、多样化等网络结构, 这与城市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不同。因此,我们今天的乡村振兴可能给我们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人类未来的机会,因此,乡村振兴不是农村问题,二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甚至可能是人类未来的发展。

王莎刚才说了一句很好的话,这句话是:"我们谦虚的学习",我学人类学是一门谦逊的学习学科,它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向不同的人群学习,我教学生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谦虚的学习",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语境时,你不懂那种文化,在农村, 即使一个文盲,他也是他文化的主人,你必须向他学习,你不能骄傲地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你可以在你自己不同地方的文化体系中传播一些自以为是的文化。我们面对的很多村落和少数民族,除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知识,我们乡村的振兴就是要探索这些宝贵的地方知识供我们今天使用,在挖掘的过程中首先要谦虚学习。当然,这些只是现在国家才重视的,一般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在乡村的振兴中也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习。

二是东西方哲学中提出的问题和审美态度的不同

下面我讲的话题是"艺术之乡东方哲学的基础",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价值,审美其实是哲学价值观的一种选择,我们喜欢什么,我们爱什么等等,都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关,与我们的世界观有关,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些价值, 解决不了世界观,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美,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美,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个哲学问题。

所以在今天的演讲中,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日本和中国是艺术之国最热门的国家,为什么?他们文化的共同哲学基础是什么?许多当代哲学和科学问题起源于西方,但艺术不是,它们是由日本和中国发起的,为什么会这样?日本的农村建设类型,日本的类型与中国的类型是可比的,中国的农村建设艺术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类别?谁在积极推广它?作为一名人类学家,我为什么要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建设艺术乡镇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发展?

首先,我想简要地区分一下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中对美的态度。西方的哲学是,美不是功利主义的,因为没有效用是不自然的,是要与生活分离的,因此,它应该与社会生活隔绝,放在美术馆、音乐厅里听、凝视和冥想,它的精神和自然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区分和反对, 反思和批判社会,因此它是社会的批判性和变革性工具。在东方哲学中,美是用,美是生命,美是诗意,美是境界,生命和社会秩序规范在其中,它是天与人的合一,是主要的客观统一,精神与自然不分离。总结起来就是:西方的审美体验:主要是人类精神的变迁,追求个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注重"艺术的机会感"。东方审美体验:主要接受来自自然体验的变化,其"自然的机会感"占据有利地位。

正是这种不同的艺术态度,催生了日本和中国艺术村建设的行为。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日本越南妻子有一个陆地艺术节 图片:方丽丽

第三,日本的几种类型的农村建设

日本比中国更早进入现代化建设,因此也更早地遇到了现代化改造如何振兴农村的问题,更早地尝试了艺术和农村建设的实践。它分为几个阶段,即不同时期的艺术乡镇建设类型是不同的。(一) 扶贫时期(1961-1975年)是在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保护激活期(1975-2000年)是当地的景观事业,与农产品设计的创造性行动密切配合,当时发起了著名的"一村一品运动",以"自力更生"和"创意功夫"成功激活了农村,并迅速传播到全国。第三,新时代(2000年至今)这类活动往往以艺术节、双年展、三年展命名,然后统称为"艺术项目"或"地方艺术"。地方政府和艺术家携手合作,将文化艺术与外界联系起来,整合和利用农业、景观、工业和信息资源,实现对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激活。

日本的地域艺术项目不是对西方公共艺术的简单模仿,而是参与式艺术。除了战略性地选择可用于他们的概念方法外,他们还致力于创建一种"日式"当代艺术模型,该模型可以延续当地的审美传统并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

日本的本地艺术项目被定义为以特定地理区域命名的艺术节,这是源自"现代艺术"的新艺术类别。与欧美社会的参与式艺术相比,"不展现政治,不尖锐的社会批判"是其最大的特点。

"日本式"艺术项目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新的生活和生活价值"。"节日"和"和谐观"是日本式本土艺术项目创造异性的来源。哲学家何俊福(Junfu He)提出了"极限边界"的概念(1956),指的是艺术与生活分界线上的广阔领域,它不是由专业艺术家创造的,而是由非专业艺术家创造的,可以被公众欣赏。如民歌、盆栽、节日等以日常生活为舞台,在人们心中不断涌动、爆裂、变形的艺术都是有限的艺术。

目前,日本本土艺术项目以"艺术节"命名,既可以看作是对有限艺术的理论投射,也是本土"一刀切"价值观的传统传承。这个节日的目标不是"为了社会"或"为了艺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另一种日常性行为,为"非日常庆祝活动"做准备。

以上部分关于日本农村建设艺术的信息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张颖老师的讲座录音和整理,在此表示感谢。

四、中国艺术乡建设的背景与起源

(1)国家总方针:2005年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2017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

(ii)当代艺术的新呈现方式:前卫艺术无情地反抗传统,为创新而创新,为个性而创新,最终耗尽了叛逆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危机促使当代艺术走出象牙塔,进而出现了"公共艺术"、"大地艺术"等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村建设"其实是"公共艺术"走向乡村,也可以说是"大地艺术"的一个子类型。

(3)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利用:中国农业文明积累非常深厚,虽然当代农村社会受到很大冲击和破坏,但仍保留着大量具有独特文化品质的传统村落,为"艺术村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空间。在现代城市中,那些废弃的工业遗产地已经转变为文化艺术空间,成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典范。按照这种逻辑,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传统村庄。

(4)当代社会的硬件设施,高铁、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出现,使农村不再偏僻,为艺术家的活动提供了新的舞台。

因此,艺术村建设的出现与社会转型与科学进步也有很大的关系,高铁、高速公路、网络的出现让农村不再偏僻,让农村不再偏僻,今天我们有了网络可以成为我所在的地方,中心就是你自带交通的地方, 所以著名艺术家到农村仍然在城市里,仍然在世界的中心,从而为活跃在农村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它成为艺术家活动的舞台。艺术家在农村的存在意义重大,因为艺术家追随文化中心和时尚中心,无论他们在哪里成为文化场所,时尚场所,这是当今农村最需要的。

五、中国艺术村共建四种不同类型

中国社会发展与日本社会发展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不是一个发达的社会,经过短短4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西方历史完成一两百年之后,费晓彤先生将其总结为"三级两跃", 也就是说,一些地方的工业社会还没有进入,在工业社会到来之后,所以,日本不同阶段的艺术村建设模式在今天的中国正在并排发生。我大致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山西徐村 图片来源:方丽丽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甘肃省节日村 图片来源:方丽丽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云南景美山 图片来源:方丽丽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广东青田村 图片来源:方丽丽

(1)农村地区的当代艺术类型

代表项目:1、徐村规划运河岩石:在乡村举办大型艺术节,将村落作为当代艺术活动的空间,与日本的"艺术节"有一些相似之处。

2、施节美术馆:把当代艺术放在村里,把村子变成当代艺术馆,把村民变成当代艺术家,定期在村里举办当代艺术活动。

(2)修复农村和文化生态整体,重建乡村景观型

代表性项目:1、运河岩奥欣规划等后来,青岩做出的"绿地范式",就是从历史、经济、信仰、礼仪、自然、环境、农耕、民俗生活等各个方面,运用当地传统,进而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生态,进而重建农村社区社会。

2、左静的碧山规划、景眉山文化保护、和敖田规划的运河岩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强调景观重建、工艺复兴。

(3)通过"艺术村建设"引进新村民,吸引艺术家和城市居民到农村定居,建设合建型建筑

代表项目:1、林正龄的福建平南项目,解决艺术家落地、村民生活、外来人口互动、各级政府等积极合作问题。

龙潭村有60多位户外人士在这里定居,他们在这里租房、修复老房子,再造了乡村景观和社会空间,村里原住民也回乡了,村里从150人到600多人。

2、四川明月村项目:项目主体是当地政府,引进艺术家作为村里的新村民。随着艺术家的到来,出现了陶瓷艺术工作坊,染色和编织工艺作坊,具有特色的住宅,形成了艺术,旅游,农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认为人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没有文化,只有人才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搬运工,人的流动是文化的流动。为了振兴农村,首先要把人才带到农村?你如何让乡下人回到他们的家园?这是最需要做的工作,有才华就有创造力,有本地本地人,有当地文化和故事,我们即使把村子变成一个非常耀眼、很美的地方,但是当地的农民不能回去,如果没有其他的外人进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根本。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云南省鹤庆市新华村 图片来源:方丽丽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江西景德镇 图片来源:方丽丽

(4)以传统工艺吸引艺术家,激活当地文化产业

代表项目:1、云南河庆新华村,以传统金属技术吸引国内外艺术家、设计师和艺术学校学生,成为全球第一银村。

2、景德镇,其传统的瓷工艺体系和空置的十家国有瓷厂厂,吸引了国内外设计师、艺术家、青年学生做驻地艺术家、开工作室、创业等。

这是为了吸引艺术家用传统工艺激活当地文化产业类型,这种类型与前三种类型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不是人工组织的项目,而是自然形成的。如在云南白族的新华村、白族村。这里自古以来,人多少地,农民忙着耕种闲置的手工艺品,过去,当地农民有一些花盆工艺品,后来改革开放后一些农民到西藏学习了金属技术,开始为周边少数民族提供金银首饰和银壶。后来这里的工艺品引起了一些艺术学校学生的注意,他们来这里做毕业作品,也带来了新的设计,这个地方慢慢成名,有很多设计师,学生过去,让村里一把火,以前是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子,现在村子已经达到了年收入1亿, 完全摆脱贫困。

另一个地方是景德镇,我学了20年。景德镇今天发展得很好,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家"风景漂流",在那里做艺术创作,开了一家工作室。有来自澳大利亚,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参与,景德镇的传统工艺被激活,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在农村相遇

最后,为什么人类学家和艺术家在农村相遇?这是我今天要讲的最关键的话题之一。当艺术家从美术馆进入生活现场,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干预农村建设,人类学家和艺术家相遇,因为人类学家一直处在生活现场,一直在农村工作,两个学术团队相遇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代表着社会的巨大转变, 这种转变是时代在呼唤高科技和高人联合,这个联盟的土地是在农村,通过这个联盟,人类将发现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方式,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社会实践。

在这样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中,生活方式开始转变为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开始转变为生活方式,与美的结合使人类进入一个审美现代化的时代,这是我们艺术家可以参与的工作。

但艺术村的建设不仅创造了艺术,而且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艺术生活。所揭示的是一个全新的哲学价值体系,但它的根源可以导致传统的东方哲学。因此,这是东方语境和东方哲学中的一个新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的结果不仅是艺术,还有文化和价值观,包括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重建和重组。因此,这也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它构建了一个文化话语空间,艺术只是一个载体和象征。特别是在多元化、差异化文化的话语领域,人类学家有发言权,因此人类学与当代艺术成为探索乡村艺术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的重要联盟,为此,艺术村建设成为艺术人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中国艺术与乡村建设展 摄影:方丽丽

方李莉:艺术乡建的东方哲学基础

2019中国艺术与农村建设论坛 图片:方丽丽

作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者,我从2016年开始关注艺术村建设的问题,因此与当地政府在北戴河组织了"第一次艺术干预农村建设"研讨会,此后我几乎每年都计划和组织一次研讨会,并在2019年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主办方, 我在世纪坛组织了"首届中国艺术与乡村建设展"。邀请了三位艺术村建设的艺术家和从业者,中国美术学院领导,国务院参赞办公室领导,农业部领导和人类学界的重要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央视文化科做了系列报道,即中国艺术乡首次在国家平台上亮相。

笔者认为,中国乡村振兴是中国百年之痛,我们如何把本世纪之痛转化为百年之痛的动力,以及如何继承和延续老一辈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学术成果,值得我们深思。于是我邀请了费先生的学生,以及费晓彤先生和梁淑娟先生的后代参加研讨会。在艺术家、设计师和人类学家的推动下,中国的艺术村建设得到了更深入的开展。

四. 结论和思考

艺术村建设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探讨,如一些学者提出: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乡村"修复和建设往往会受制于个人审美品味的绝对意志,以至于乡村复兴的过程往往被从农村现实中带走,甚至与农村无关。这种在农村地区腾出时间的审美博弈,只不过是大城市消费设计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艺术乡镇建设最早的实践者,顾岩教授回应说,他会尝试"去艺术化"重建农村社会的方式,"去艺术化"包括对"艺术村建设"的批判性反思,从而结束与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和主要需求分离的"艺术村建设"。有人提出,"去艺术化"艺术是基于中国当代本土文化恢复的多主体实践,是社会、文化、观念"三位一体"的整体实践。

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摆脱形式主义的艺术",但我们不能"去拥有东方哲学的审美语境",因为审美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中国艺术乡建设之所以受到关注,它与日本的艺术乡有着共同的地位, 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东方审美哲学中日常生活艺术的倾向,但也具有传统工艺的审美追求价值。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乡村建设艺术上,和日本艺术家一样,从东方的审美情绪出发,更多的是从西方当代艺术艺术对社会的干预,艺术成为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但在中国的公民社会中出现了一种中国美学回归的趋势,在推动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这一方面,这种趋势是做艺术村建设艺术家需要注意的,而这次闽东南的公共艺术行动正在做这种探索,希望它能继续下去。

梁淑璋先生曾经认为,西方文化的重点是解决"生存问题"。但当生存问题消失后,人类"将从物质问题的时代走向人与人的问题时代",在人与人的问题时代,中国文化具有优势。因此,我们能否从艺术乡镇的建设入手,重建中国的农村价值观,以艺术的形式激活这些乡村价值,在东方美学哲学中寻找一条与自然更加和谐、与人和谐、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许我们需要在艺术乡镇的建设中继续思考, 总之,中国艺术乡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还在建设和完善。

闽东南地球之书工程的主题是公共艺术行动,以行动为基调,强调的不是工作而是行动和过程,这更符合东方哲学中"美与用"的概念,如果西方民族更注重理论总结的话, 东方民族更注重实践经验。中国古代没有艺术家的概念,但几乎所有有文化的人都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最注重的是"健美",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能下棋和绘画,他们是艺术生活的实践者,我认为未来在更高的社会发展水平上,这可能成为人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新追求。

作为人类学家,我希望人们以乡村振兴为入口,以东方美学哲学为基础,在艺术行动中寻找一条与自然更加和谐、与人和谐、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是我们在艺术建构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这样的思维和理论还在进行中,没有结论,没有人说哪个模式是某种模式,因为不同的本土知识是不一样的,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和发展理念, 这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由中国美术学院原艺术人类学系主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方丽丽根据主题演讲进行编纂修改,并经方丽丽本人授权发表文章。本文图片由易文丽和方丽丽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