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鵬:“喪文化”的焦慮之下,讀點曆史與生活和解

記者 範佳來 實習生 張萬志

在卷子裡面,毆打勞工...這些流行語,在複旦大學曆史系副教授姜鵬看來,早就能夠追溯出中國曆史的起源。

在《5萬年中國簡史》中,它描述了中國從第一批智人到20世紀的完整曆史。"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大多數人的常識中,中國曆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江鵬認為,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從史前文化中沖了出來,進入了開創早期國家曆史軌迹的時期,要找回真實的曆史面貌,時間跨度需要更長、更深遠。

姜鵬:“喪文化”的焦慮之下,讀點曆史與生活和解

姜鵬,複旦大學曆史系副教授。

《5萬年中國簡史》邀請複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曆史教授和曆史研究者,書寫各朝史,從當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曆史,梳理中國上下5萬年的曆史。

10月25日,複旦大學曆史系副教授、主編蔣鵬來到上海書城,分享他所認為的中國曆史。

姜鵬:“喪文化”的焦慮之下,讀點曆史與生活和解

5萬年中國簡史.

從"五千年"到"五萬年",不僅僅是講故事

從"五千年"到"五萬年",不少讀者表示困惑,懷疑"五萬年"隻是一個噱頭。對此,複旦大學曆史系副教授、該系列文章主編蔣鵬表示,過去三四十年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以及基因檢測技術的改進,證明了有關人類起源和原始種群全球遷徙的資訊。前幾部教科書中提到的元祚人和70萬年前的蘭蒂人,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人類,屬于現代直立人,不是晚期智人,與現代人不同。

而且,至于中國史,為什麼還要把陸思英的《中國簡史》和錢牧的《國家史綱要》寫在他面前呢?在這個問題上,江鵬說,錢牧的《民族曆史綱要》是在抗日的背景下制定的,他的立場是呼籲民族團結和民族自信。随着國家危機的解除,這段通史早已與目前時代背景脫節,無法滿足目前讀者的需求。

姜鵬:“喪文化”的焦慮之下,讀點曆史與生活和解

"中國五萬年簡史"将在現場舉行。

江鵬說,規劃《中國5萬年簡史》始于2018年,"變化"是當年特别重要的一個詞。注重"變化",注重"問題",是以"5萬年"不是按時間順序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選擇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關頭。至于這部中國通史的寫作視角,江鵬說:"沒有獨立客觀的曆史,是立場決定了觀點,觀點決定了事實。我的立場是當代的。《韓武帝:中國第一個'國有企業'的創造者》和《萬裡援助北韓:300多年前的北韓戰争》等曆史題材古色古香,現代,用心新穎,與時俱進。

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變遷"下的年輕人普遍焦慮不安。加班成為常态,"失落的文化"大受歡迎,大城市的年輕白領帶着"社會性動物""996"等詞語自嘲,尋求認可。對此,江鵬希望通過重述曆史潮流,以及曆史潮流,古人做出選擇,讓年輕人在閱讀曆史的同時,也能突然開誠布公地拿到分數,找到與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地方,能幫助年輕人與自己的生活和解。

例如,秦漢帝國的建立建立,建立并穩定了中國兩千年的帝國制度。在法治的現代社會中,年輕人難免會思考,為什麼秦朝在最強大的時刻崩潰了,甚至"為什麼中國曆史不能跳出變革的循環"等等。皇權雙重合法性的觀點是,皇帝的私人權力淩駕于法律之上。皇室的錯誤是無監督和不可糾正的,隻有外部破壞才是改變的唯一途徑。

江鵬借用了"毆打勞工"的比喻,"在帝國時代,除了皇帝'毆打勞工'。所謂"法令",隻用來限制皇帝治下的所有"勞工"。"在一個逐漸趨向現代化、注重規則、以"法制"代替"人制"的社會中,"法制社會"的重要性在曆史比較中得到了展現。

姜鵬:“喪文化”的焦慮之下,讀點曆史與生活和解

康熙的服裝就像一幅視覺的中國畫

今天的"熱點"是另一種形式的曆史重複

現代化和個人解放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法制社會是發展的方向,然而,在江鵬看來,從古老的父權制和血基封建制度,到以農業為基礎的物質生産模式,中國人的情感早已以傳統的家庭觀念制度為基礎,人的感情觀念而不是規則的概念被放大到了社會的角落。

"在今天的中國,你可以找到18世紀的帝國思想,你可以找到21世紀的後現代思想。"姜鵬說。在農村地區,家庭觀念影響着每個家庭成員的選擇,而大多數城市居民以核心小家庭為機關,確定核心家庭的核心利益最大化。在現代化程序中,中國人的生命形式正在發生變化。城市崛起,将人們從家庭中"拯救"出來,但中國人很難切斷家庭關系。比如今天常見的"強迫婚姻"現象。當上一代人也期待婚姻子女延續家庭、繼承權時,孩子可能已經變得"未婚",不僅質疑大家庭存在的意義對個人來說,甚至對核心小家庭也有懷疑,但面對父母的要求,也常常感到尴尬。傳統與現代的對峙,是曆史文化慣性的結果。

今天的"熱點"可能隻是另一種形式曆史的重演。近來,"内在體積"一詞成為網絡中的一個熱門詞,從人類學術語"圈外"來形容"白熱化競争"——個人以犧牲巨大的精神内部消費為代價,獲得少量的競争優勢,排擠他人的生存空間。蔣鵬認為,内量是一種内部消費,而人口膨脹,資源瓶頸。明代引進甘薯等作物,糧食增多,人口暴發,90%的960萬平方公裡,人口400毫米等地區以南降水線。人口增長,土地不夠,那就努力工作;在蔣鵬看來,這些都是"内在體積"造成的現象。作為一個人口衆多的大國,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内部循環。

作為編輯,姜鵬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讓中國人民通過曆史的表象,看到中國的發展,也希望中國小生在繁忙的課業中,能夠更多地了解曆史。在他眼裡,以曆史為一面鏡子,可以清楚的得失,這句話在今天還是過時了。

負責編輯:梁佳

校對:石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