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徐劉柳是昆明北郊的一座四層建築,有着低調但突出的身份:它是中國西南野生動物種子資源庫(以下簡稱種子庫),是按照國際标準建立的世界兩大野生動物種子資源保護設施之一,被認為是亞洲最大的植物"諾亞方舟"。環球時報記者13日通路了這裡。

中國西南野生動物物種資源庫.照片提供:視覺中國
在研究人員的悉心保護下,截至2020年底,種子庫已儲存10601種85046粒種子,占中國開花植物物種總數的36%,與英國的"千年種子庫"、挪威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上司者。
"種子資源,又稱遺傳資源,包含了生物體的所有遺傳資訊,決定了生物體的各種遺傳性狀和特征,這作為國家戰略性生物資源非常重要,"種庫種子品質儲存中心主任蔡傑告訴環球時報。"雲南擁有全國約50%的植物物種,這為種子庫的儲存和科研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據介紹,種子是裸株和被子植物獨特的育種和分散單元,也是種子植物生命的起點。種子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當今受到嚴重威脅的生物多樣性中尤為重要。
"一個物種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一個基因與一個國家的繁榮有關。2004年,在中國科學院已故著名植物學家、院士吳正軒教授的建議下,2007年開始建設西南地區野生動物種子資源基地。種子庫從零開始發展成為當今亞洲最大的種子庫,是中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而移交的成績單之一。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色彩斑斓、形形迥異、大小不一、儲存在千上萬的軸杆植物種子,像一幅畫一樣可以讓人一窺植物的奧秘。但現場從業人員告訴環球時報,這些隻是出于展示目的,真正的種子是在零下20攝氏度的冷藏庫中"冬藏"的,非從業人員通常不準進入。
在室溫下,普通種子一般隻能儲存一到兩年,為了延長種子的壽命,研究人員可以使用低溫、幹燥等方式将它們儲存很長時間。在野外采集的種子需要經過70多個嚴格的品質控制程式,如清潔,幹燥,稱重計數等,才能進入冷庫"冬眠"。
在種子清潔室中,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清潔工正在通過分離器,不同口徑的篩網和其他工具去除雜質,飛蛾和發育不良的種子。符合标準的種子經過低溫和幹燥處理,進入"睡眠期",以滿足進入種子庫的條件。在零下20攝氏度的溫度下,大多數種子可以存活數十年甚至數千年。有些種子特别"昏昏欲睡",比如棉花種子能做到"睡"幾萬年後,有一定的活性。如果有必要,研究人員能夠重新喚醒"睡覺"的種子。"為了保證種子的活力,種子活力測試每5年或10年進行一次,"種子儲存中心負責人秦少發說。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享受到這樣高規格的"睡眠"服務,種子庫存儲的"門檻"非常高。"珍稀瀕危物種,物種終結和具有重要經濟,生态和科學價值的植物種子将被優先考慮,"秦告訴環球時報。按照這一标準,一些國家,一、二級珍稀瀕危植物優先獲得"諾亞方舟"船票,如喜馬拉雅紅豆杉,曾經消失了幾百年,"米勒苔藓"和野外隻有幾十棵樹的聰明家族五針松。
為了準确送出"船票",物種圖書館的藏書人每年有100多天在野外,從沙漠戈壁到熱帶雨林,從世界屋脊到三江平原,到處留下自己的足迹。他們不僅需要徒步穿越山脈才能找到目标植物,而且還必須計算收集所需種子樣本的時間。根據标準,完整的種子樣品至少需要2,500粒膠囊,或約10,000粒膠囊。同時,為了不破壞原産地種群,種子采集不應超過原産地種子的20%。
不久前,種子庫專家在珠穆朗瑪峰約6200米處成功采集了芥菜、鼠雪兔等植物種子,創下了我國植物種子采集海拔最高的新紀錄。
由于極度寒冷、缺氧等因素,珠穆朗瑪峰高海拔裸露的岩石海灘一直被認為是終身禁區。此前,種子庫中儲存的最高海拔種子取自西藏阿裡地區5559米的高寒沙漠灌木叢,這次在海拔約6200米處采集種子資源,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加強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收集種子時,研究人員還在不同的生長部位收集種子,以確定遺傳多樣性,這使得收集極其困難。
"但是我們的收藏家對這項工作充滿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知道,發現,收集和儲存這些種子既是保護人類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的需要,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工作,"蔡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