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徐刘柳是昆明北郊的一座四层建筑,有着低调但突出的身份:它是中国西南野生动物种子资源库(以下简称种子库),是按照国际标准建立的世界两大野生动物种子资源保护设施之一,被认为是亚洲最大的植物"诺亚方舟"。环球时报记者13日访问了这里。

中国西南野生动物物种资源库.照片提供:视觉中国
在研究人员的悉心保护下,截至2020年底,种子库已保存10601种85046粒种子,占中国开花植物物种总数的36%,与英国的"千年种子库"、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导者。
"种子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包含了生物体的所有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各种遗传性状和特征,这作为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非常重要,"种库种子质量保存中心主任蔡杰告诉环球时报。"云南拥有全国约50%的植物物种,这为种子库的保存和科研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据介绍,种子是裸株和被子植物独特的育种和分散单元,也是种子植物生命的起点。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当今受到严重威胁的生物多样性中尤为重要。
"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个基因与一个国家的繁荣有关。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已故著名植物学家、院士吴正轩教授的建议下,2007年开始建设西南地区野生动物种子资源基地。种子库从零开始发展成为当今亚洲最大的种子库,是中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移交的成绩单之一。
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色彩斑斓、形形迥异、大小不一、保存在千上万的轴杆植物种子,像一幅画一样可以让人一窥植物的奥秘。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这些只是出于展示目的,真正的种子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藏库中"冬藏"的,非工作人员通常不准进入。
在室温下,普通种子一般只能保存一到两年,为了延长种子的寿命,研究人员可以使用低温、干燥等方式将它们保存很长时间。在野外采集的种子需要经过70多个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如清洁,干燥,称重计数等,才能进入冷库"冬眠"。
在种子清洁室中,环球时报记者看到清洁工正在通过分离器,不同口径的筛网和其他工具去除杂质,飞蛾和发育不良的种子。符合标准的种子经过低温和干燥处理,进入"睡眠期",以满足进入种子库的条件。在零下20摄氏度的温度下,大多数种子可以存活数十年甚至数千年。有些种子特别"昏昏欲睡",比如棉花种子能做到"睡"几万年后,有一定的活性。如果有必要,研究人员能够重新唤醒"睡觉"的种子。"为了保证种子的活力,种子活力测试每5年或10年进行一次,"种子保存中心负责人秦少发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享受到这样高规格的"睡眠"服务,种子库存储的"门槛"非常高。"珍稀濒危物种,物种终结和具有重要经济,生态和科学价值的植物种子将被优先考虑,"秦告诉环球时报。按照这一标准,一些国家,一、二级珍稀濒危植物优先获得"诺亚方舟"船票,如喜马拉雅红豆杉,曾经消失了几百年,"米勒苔藓"和野外只有几十棵树的聪明家族五针松。
为了准确送出"船票",物种图书馆的藏书人每年有100多天在野外,从沙漠戈壁到热带雨林,从世界屋脊到三江平原,到处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不仅需要徒步穿越山脉才能找到目标植物,而且还必须计算收集所需种子样本的时间。根据标准,完整的种子样品至少需要2,500粒胶囊,或约10,000粒胶囊。同时,为了不破坏原产地种群,种子采集不应超过原产地种子的20%。
不久前,种子库专家在珠穆朗玛峰约6200米处成功采集了芥菜、鼠雪兔等植物种子,创下了我国植物种子采集海拔最高的新纪录。
由于极度寒冷、缺氧等因素,珠穆朗玛峰高海拔裸露的岩石海滩一直被认为是终身禁区。此前,种子库中保存的最高海拔种子取自西藏阿里地区5559米的高寒沙漠灌木丛,这次在海拔约6200米处采集种子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收集种子时,研究人员还在不同的生长部位收集种子,以确保遗传多样性,这使得收集极其困难。
"但是我们的收藏家对这项工作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知道,发现,收集和保存这些种子既是保护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需要,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蔡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