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努力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自然之子·助力實作雙碳目标①)

來源:人民日報

努力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自然之子·助力實作雙碳目标①)

張希良(左二)和同學們觀看模型計算。

資訊圖檔

努力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自然之子·助力實作雙碳目标①)

張希良近照。

我們的記者,何玉柱

打開列

8月23日,以"節能減碳,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21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啟動。不久前,全國碳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線上交易。作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從摸索研究、規劃設計,到試點勘探,正式啟動,需要克服哪些挑戰?取得了什麼樣的突破和創新?

從此,生态版推出了"自然之子助力實作雙碳目标"系列報告,走近那些不斷努力實作碳峰、碳中和目标的科學家,傾聽他們為實作雙碳目标所做的努力,在那些鮮為人知的點點滴滴中推動綠色發展。

雨過後,清華校園格外安靜,走到設計獨特的寶藍樓,看到樓房被藍色的波浪包圍,太陽能光伏闆的外牆點綴着綠色植物——這座獨特的節能建築,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所在地,也是國家碳交易系統整體設計技術專家組組長,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辦公室主任。

處理您的日常工作,為國際學術會議錄制演講視訊......雖然是暑假,但張西良還是很忙。

開拓進取 -

"沒有捷徑,隻是大量的研究來一點一點地改程序式。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網上交易。為此,這幾天,張希良特别忙。

2013年由北京市發改委委委委帶領團隊承擔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試點重點體系研究任務,2015年成為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組長。張希良的辦公室裡,寫着濃密的大麻配方白闆、厚厚的證書、使用結果證明等,都一點一點地記錄着他多年來和碳素市場。

2013年,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調研還處于起步階段,用張希良的話說,"一切都在'摸索'。"

"前後有40多家企業在運作,從了解每個企業的主流産品、碳排放、減排潛力,到企業領袖交流配額配置設定标準、方法......"為了獲得準确的資訊,使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認可配額配置設定方案,張西良團隊對企業進行一個企業調研,一個又一個方案。

"起初很難,很多人對碳市場沒有概念。"這是一個從頭開始的過程,但這也是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張回憶道。沒有捷徑,隻有通過大量的研究,一點一點地改程序式。慢慢地,我們的方案設計逐漸應用于北京碳市場試點建設,然後我們承擔了全國碳市場的整體設計任務。"

其中,張希良最引以為傲的是團隊對碳市場設計理論的創新探索。"碳市場理論起源于國外,尚未在開發中國家建立有效的碳市場。建設中國的碳市場,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張希良解釋說,"這樣,為了盡量減少對企業生産成本的影響,同時也起到了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更新的作用。張希良團隊在碳市場關鍵要素和核心架構設計等研究成果中,經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整體設計采用,該團隊還榮獲第八屆科研卓越獎一等獎。

這已經不是張希良第一次從事這樣的開創性工作了。2004年,張西良作為專家起草專家組的主要上司之一,參與了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起草工作。他告訴記者,從梳理文獻到推論,從基層調研到留學,團隊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完成了可再生能源法(草案)專家的建議。"能夠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國家立法,使我深刻感受到該國對能源轉型的重視,并增強了繼續探索這條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張希良說。

協作 -

"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合作,更多的結果,更多的人"

除了書,張希良書櫃裡擺放最多的是照片。

"這些是我的學生。這以前是熱研究的,大學是來學習财務管理的,我們以前曾參與起草可再生能源法,還特聘了一名法學博士後專業......"說到學生,張希良充滿了自豪感。碳減排涉及從各行各業的企業到不同的技術,以及複雜的金融和法律知識。是以,在張希良看來,碳減排研究、團隊合作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張希良的學生不僅來自不同的專業,畢業後去的範圍很廣——有的進了政府相關部門,有的進了企業,有的有自己的企業。"無論他們從事什麼工作,我的學生總是特别關注'低碳'和'綠色'。"碳減排遠非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可以做到的事情,"張說。畢業後,這些孩子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碳減排做出貢獻,進而影響更多人的參與,這是非常好的。"

從一個人,一個團隊,到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多年來,張希良帶領團隊與其他機構合作研究,出國留學交流先進經驗,參與國際合作項目。"低碳能源技術,從發明創新到大規模商用,需要國際合作、更多智慧和更廣闊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多成果,造福更多人。他說。

轉型 -

"隻要有需求,我們的研究就在那裡"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所是張希良學習和工作20多年的地方。1993年,張希良來到這裡,從邱大雄教授和顧淑華教授那裡攻讀博士學位。"在這裡,我最欽佩和影響我的是學院裡的這些老先生。他們都有家庭的情況,願意為國家奉獻自己,也希望為國家的發展做點什麼,但在個人榮譽方面從不介意。這是精神,一直激勵着我,引導着我。"張希良說。

"為國家需要做點什麼"——這就是張希良20多年來一直努力做的事情。"當我上大學時,我們的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處于相對能源短缺的狀态,特别是在農村。張希良回憶道,于是他選擇從事農村能源研究工作。

2004年,由于張西良參與了《可再生能源法》的起草,可再生能源成為張希良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之後,随着研究的深入,張希良開始更加重視國家能源轉型。到2009年至2020年,機關GDP的CoH2排放量将比2005年降低40-45%,到2015年将下降到2005年,每年下降60-65%,到碳峰,碳中和目标,以及全國碳交易市場,張西良的團隊一直參與研究和示範,"可以說,多年來國家趕上了許多重大能源事件, 這讓我們感覺更像是一種使命感。"

"對于研究人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和責任。隻要有需要,我們的研究就在那裡。"我們沒有一個大團隊,但我們有自己的感受 - 也就是說,試圖為國家氣候治理提供研究項目,并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貢獻。

專家檔案

張希良,1963年出生,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所教授。現任清華大學能源環境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重點研究團隊"能源管理與氣候政策"團隊負責人。

他緻力于能源低碳轉型和氣候變化政策的研究,是可再生能源法(草案)專家起草專家起草專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也是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組長之一。2020年,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總體方案研究成果榮獲第八屆高等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21年被生态環境部授予"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專業技術領軍人物"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