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還想要多發一份光和熱”(自然之子)

來源:人民日報

“還想要多發一份光和熱”(自然之子)
“還想要多發一份光和熱”(自然之子)

任繼周準備了《薩凡納科學》教材。

資訊圖檔

“還想要多發一份光和熱”(自然之子)

20世紀50年代,任繼舟(右四)帶領學生到草原實習。

“還想要多發一份光和熱”(自然之子)

1980年,任繼舟在西甯講學。

人物傳記

任繼舟,1924年出生,山東平原人,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我國草科學領域第一位院士,任繼舟紮根西北70年,圍繞草科學領域堅持科研和教學,是我國草科學的創始者之一。

在他身上,有若幹"第一":研制了我國第一代草地切割機——燕尾犁,建立了中國高等農業院校第一草原系,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個全國草原大學專業統一教學計劃,成為我國第一個草原博士生導師...

"每天我都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我想得到額外的光和熱。雖然97歲了,但任繼舟說,草科研路漫漫,停不下來。

任繼舟是中國草科學的創始人之一。1950年,他和妻子從江蘇南京到甘肅,1971年在西北紮根,從事與草有關的教學和科研。

科學,為了改變國民飲食結構為放牧

"我去過五所中學,大多不到半年。任繼舟說,他在上國小和中學的時候,他在泸州川俞等地。當時,閱讀條件非常困難,連教科書也倒着用,"高年級讀書,再傳到低年級"。

當時,任繼舟體弱多病,身邊的少年大多也是這樣。饑腸辘辘、又瘦的同胞的處境,使他暗中決心申請畜牧業:改變中國人民的飲食結構,使中國人民更加強大。

1948年大學畢業後,任繼舟接到中國著名獸醫科學家盛偉的邀請,受雇于蘭州國立獸醫學院。盛先生還認為,人體虛弱,決心改變國民食品的結構。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任繼舟說。

辦學安排後,任繼舟作為獸醫學院助理教授,留到南京跟随中國草科學創始人王東教授學習草藥科學。1950年,任正非離開南京前往蘭州。"為了天地之心,為了生命之民;和牛羊住在一起,和鹿一起遊泳。臨走前,王東就給出了這樣的資訊,鼓勵他努力奮鬥,做一個務實的人,做一個事業。

這注定是一段艱難的旅程:從西安到蘭州,花了21天的時間,沒有火車,走在土路上,睡在土堆上。抵達蘭州後,他立即開始調查,花了一年時間穿越甘肅,對全省的草原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

甘肅生态類型豐富,橫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内陸流域的沙漠地區。從潮濕到幹旱,從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原種類繁多,我無法放手。"他在甘肅紮根,投身于草科學。1954年,任繼舟的《皇家城市沙灘和馬營草原調查報告》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草原調查專著。

南丁格爾高原建立第一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

為了進行深入的草原定位研究,有必要建立一個測試站。

1954年,任繼舟開始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甘肅省天竺藏族自治縣海拔3000米處觀測馬營溝。山上的夜晚很冷,六月結冰,實驗所需的蒸餾水瓶經常被當機和破裂。為了保護瓶子,任繼舟等人經常把瓶子放在被子裡睡覺。行軍床下總是有一股涼爽的空氣,然後他隻是把灌木鋪在地上,然後把草鋪在灌木上。

這是中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夜狼嗅野,清晨在帳篷周圍看熊,"任繼舟就這樣記錄了當年的情況。兩年後,在Ma Camp Gap測試站建造了幾棟房屋。

站之初,任正非每周三天繼續在蘭州任教,四天後又在試驗站工作。從火車站到馬營溝,山路蜿蜒曲折,河水冰冷刺骨。為了不耽誤上課時間,他不得不在淩晨4點起床趕火車。正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任繼舟率先在全國開展了草原改良研究。

通過實地觀察,他發現青藏高原的草原是基層茂密的氈土,不透水,不通風,草也長得不好,而在一些鼠洞裡,草很茂盛。于是,他開始了抓草皮的實驗。當時,在從事農業機械研發的部門的幫助下,燕尾犁研制成功。不翻土,隻割草不破壞草地,燕尾犁可增加通風,透水效果好,原來隻有兩三英寸高的草可長到半米左右,産量翻倍。現在,割草皮已成為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等省份大規模改良草原的正常方法之一。

1973年,任繼周上司的學術集體還提出了草原生産能力名額評估——畜産品機關。這一名額體系的引入,結束了不同動物産品的曆史,無法與全國各地相提并論,後來被國際權威機構用來評估世界草原的生産能力。

撰寫教材,堅持草學研與教學有機結合

1951年,蘭州獸醫學院更名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1958年,學校從蘭州遷至黃陽鎮武威鎮,與在建的甘肅農學院合并,成立甘肅農業大學。

自1950年任教以來,任繼舟從未脫離過草科學教學。他幾乎參與了中國草業科學教育發展的每個階段,培養了中國早期草科學界的大部分人才。

始終堅持草科研與教學工作的有機結合,任繼舟憑借深厚的科研積累,進軍草業專業教學,也通過大學和研究所學生教學使科研成果系統化,提出新的理論體系,引導傳統課程創新和新課程創作。在紮實草原科學調查的基礎上,任繼舟的《薩凡納科學》教材成為我國高校第一本草原科學教材。

"1972年,我去了甘肅農業大學任先生的第一堂課,不是要講授具體的專業知識,而是要講草原科學在做什麼,有什麼用處,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專業介紹。他的講座生動有趣,讓人們感受到草原科學的深厚文化遺産。任繼舟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彪教授回憶道。畢業後,任繼舟對南志彪提出了三個要求:學習哲學、學英語、善用時間。這三個要求一直鼓舞着南志彪,他最終成為我國草科學領域的第二位院士。

1964年,在任繼洲的倡議下,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創辦了草原專科,後來獨立發展成為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草原系;草原科學博士學位的學習要求,對規範我國草原科學學生的培養,提高整體教育訓練品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堅持西北,90歲依然堅持在課堂上教學

1985年,甘肅省臨澤縣一片5000畝牧場因老化、負擔重等原因無法管理。經過與當地的溝通,任繼舟建立了荒漠草原試驗站,植草并開展相關研究。

借鑒實體學中的系統耦合概念,任繼舟提出了農業系統耦合與系統沖突的理論,指出草原農業不同子系統之間的系統沖突是我國草原退化的根源,而不同子系統之間的系統耦合與草原農業系統延伸與種植業的耦合, 林業等系統是遏制草原退化、提高草原生産能力、實作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這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支援,這一理論的應用,實作了山地(連山)-綠洲(林澤)-沙漠(北部沙漠)系統的耦合,試驗面積容量提高了2.5倍。

任繼舟帶領學術團隊在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及海濱地區深入開展草地農業生态系統研究,逐漸形成了草原農業生态系統科學理論體系。2009年,蘭州大學草科學科設計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

1995年,任繼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草科學領域的第一位院士。全國一些地方,以及國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都給他發了邀請,但他拒絕了:"我的草原生态研究所在蘭州,我哪兒也不去。"

2002年,任晖澤擔任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2004年,80歲的任繼霖也開始編輯《中國農業體系發展史》和《中國農業倫理史》。2014年秋季,經過多年的準備,蘭州大學開設了"農業系統發展史"和"農業倫理"課程。在《農業倫理學》的第一課上,90歲的任繼周思維靈活,站了一個小時。此後,他積極組織編寫和出版了《中國農業倫理導論》。

由于他的傑出貢獻,任繼舟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