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馨提示:本文約5200字,有22張圖檔,原文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曾率領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争中取得勝利的五星海軍上将切斯特·尼米茲(Chester Nimitz)上将說:"縱觀海軍中所有可以用來奪取海洋控制權的艦艇,我們可以看到,驅逐艦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即使是極具侵略性的潛艇或航空母艦也無法動搖驅逐艦在未來海戰中的重要性。"這句話證明了驅逐艦在美國海軍作戰史上發揮的傑出作用。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曆史始于20世紀初,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經曆了六代艦艇的發展和改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驅逐艦群,并形成了以"實用、平衡、概括"為特征的驅逐艦設計理念,驅逐艦成為美國海軍艦隊在海上疾馳不可或缺的"海上輕騎兵", 大量驅逐艦适應了各種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系列文章将選取二戰的著名艦艇和執行個體,展現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沙場風格!
六代傳承,逐漸完善
美國海軍驅逐艦發展簡史
在建造驅逐艦方面,美國海軍姗姗來遲。在19世紀90年代,英國海軍率先建造了魚雷驅逐艦,以應對新興魚雷艇的威脅。在其上司下,法國,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和日本海軍在19世紀末推出了驅逐艦作為新型艦艇。然而,當時迅速崛起的美國海軍仍然癡迷于建立一支強大的軍艦艦隊,對驅逐艦興趣不大,直到1898年美西戰争,美國意識到其主要艦隊在面對敵人魚雷攻擊時缺乏保護,并注意到驅逐艦的作用。即便如此,美國海軍的第一艘驅逐艦直到1902年才投入使用。
美國海軍第一艘驅逐艦班布裡奇号于1902年11月24日服役。
美國海軍驅逐艦始建于1899年8月的"班布裡奇"号,排水量為420噸,速度為29節,配備了76毫米艦炮2門,57毫米艦炮5門和2門457毫米魚雷發射器,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著名的斯普魯恩斯是該艦的船長。憑借後方的優勢,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技術起點非常高,借鑒了同一代海軍驅逐艦的技術經驗,并在随後的十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從1902年到1915年,美國海軍建造了九艘68艘驅逐艦,被視為第一代驅逐艦,單艦噸位從400噸增加到1000噸,完成了從蒸汽機到汽輪機,從燃煤鍋爐到燃油鍋爐的技術更新,速度超過30節,武裝部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配備了更大口徑和更多的火炮, 魚雷發射器數量也增加到12個!驅逐艦已成為美國海軍戰鬥艦隊的标準護航部隊,也承擔着魚雷攻擊的任務。
克萊姆森級驅逐艦凱恩号(USS Kane)的平甲闆有四個煙囪形狀,是典型的克萊姆森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驅逐艦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對戰争的需求刺激了技術進步,将驅逐艦的性能推向了更高的水準。與緩慢的起步不同,美國海軍反應迅速,啟動了第二代驅逐艦的設計,并于1917年優先于德國不受限制的潛艇戰,優先考慮其建造并展示了大規模建造的驚人力量,迎來了美國海軍驅逐艦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在1916年至1922年的短短六年間,美國海軍建造了三艘由273艘新驅逐艦組成的三級驅逐艦,考德威爾号(6艘),威克斯号(111艘)和克萊姆森号(156艘),所有這些都是平甲闆的,是以統稱為"平甲闆驅逐艦"。與第一代驅逐艦相比,平甲闆驅逐艦體積更大,船長接近或超過100米,排水能力超過1,100噸,速度為32至35節,配備了四門102毫米火炮和12艘533毫米魚雷發射器(四個三聯裝),火炮和閃電能力得到了顯着提高, 并安裝了深沖軌道和輕型防空武器,标志着美國海軍驅逐艦所承擔任務多樣化的開始。
1922年,大量超賣的驅逐艦導緻美國海軍在一群平甲闆驅逐艦停靠在聖地亞哥海軍基地之後暫停了長達十年的驅逐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0多艘全新的平甲闆驅逐艦顯然對和平時期的美國海軍來說是過剩的,使其建造陷入停頓,美國海軍從1922年到1932年的十年中沒有啟動新的驅逐艦。然而,與此同時,日本海軍,海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競争對手,正在掏空驅逐艦的作戰能力,以彌補《華盛頓條約》下主艦的實力。20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海軍引進了威力強大的特種驅逐艦吹雪級,排水能力1680噸,航速38節,裝備了三門127毫米雙聯裝炮和三門610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器,火力、性能資料超越了美國所有現役驅逐艦,使美國海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不安中,美國海軍迎來了1930年的倫敦海軍會議。
根據紙質資料,日本海軍第一艘特種驅逐艦"吹雪"在同一時期的表現優于歐洲和美國的驅逐艦。
作為對1922年《華盛頓條約》的補充,1930年的《倫敦條約》也将驅逐艦納入限制條款,對各國驅逐艦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倫敦條約》将驅逐艦分為兩類:标準排水量不超過1 500噸的驅逐艦和标準排水量不超過1 850噸的驅逐艦,并要求驅逐艦的主炮口徑不超過130毫米,驅逐艦噸位不超過其驅逐艦總噸位的16%。該條約還規定了各國擁有的總噸位,最大噸位為150,000噸,相當于13艘驅逐艦和84艘驅逐艦,美國海軍可以保留這些噸位,直到條約于1936年12月31日到期。
1929年末乘船前往倫敦參加海軍會議的美國代表團成員在郵輪甲闆上被拍照。
《倫敦條約》簽署後,美國海軍盤點了255艘現役驅逐艦,數量龐大但有辱人格,與同期日本和歐洲國家的新驅逐艦相比差距很大。為與時俱進,美國立即推出設計了第三代驅逐艦,以取代多品質的舊式驅逐艦。美國海軍要求新型驅逐艦在條約架構下具有以下性能特點:第一,射程越好,可以在遠離基地的海上長時間攜帶更多的燃料,以适應太平洋的戰鬥;
1938年拍攝的美國海軍驅逐艦USS Mahan指出,後部的三門主炮是開放式的,缺乏保護。
二戰馬漢級驅逐艦"庫欣"線圖,注意魚雷發射器的人物形狀排列,在戰争中馬漢級多于拆除第三門主炮。
第三代驅逐艦的建造始于1932年,在接下來的七年中,建造了六艘60艘1,500噸級驅逐艦,即法拉格赫特級(8艘),馬漢級(18艘),格裡德利級(四艘)和巴基斯坦級格利級(8艘),本漢姆級(10艘)和西姆斯級(12艘),此外還建造了兩艘13艘1850噸級驅逐艦波特(八艘)和索莫斯級(五艘)。根據上述驅逐艦的技術特點可分為三類:法拉格赫特級和馬漢級屬于早期型的1500噸級驅逐艦,兩者均采用艦型、雙煙囪低幹喙設計,配備5門單裝38倍直徑127毫米的級兩用艦炮,領先世界, 魚雷武器為8~12套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速度超過35節,航程為6500海裡/12節(馬漢級),平甲闆驅逐艦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産生了一些炮塔未經過改造、艦載重量過高等問題,影響了火力的生存和惡劣的海況下的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的Gridley級驅逐艦Craven是一個單一的煙囪,是後期1500噸級驅逐艦的主要特征。
Gridley級驅逐艦的折線圖,注意其船體後部的四座四魚雷發射管。
為了應對早期類型的缺陷,後來的1500噸級驅逐艦從Gridley級進行了改進,除了Sims級之外,還将主炮的數量減少到四門,并将煙道布局修改為單個煙囪,以減輕上部重量,減輕船舶重量并提高航行穩定性。在主炮兵減弱的背景下,雷擊能力增強,魚雷發射器數量增加到16個(四個四座四件裝),這是世界驅逐艦曆史上魚雷發射管數量最多的一次,速度超過38節。最後一艘1,500噸級驅逐艦Sims級再次重新設計,将主炮數量恢複到五門,将魚雷管的數量減少到八艘,并将速度降低到35節。第三類是1850噸級的波特級和索莫斯級驅逐艦,它們都裝備了8門127毫米炮,配置了四個雙裝炮塔,加強了水面炮兵的能力,但其主炮隻能平射,不具備防空能力,在魚雷裝備上裝有8~12個魚雷發射器,速度為37節。
美國海軍波特級驅逐艦馬達加号以其雙裝127毫米主炮而聞名。
波特級驅逐艦的折線圖,前兩和第二布局的四座主炮塔。
1938年,美國海軍開始建造第四代驅逐艦本森級及其随後改進的格裡夫斯級。此時,《華盛頓條約》已經失效,但由于技術連續性和設計與建造的連續性,以上兩個艙位都是在西姆斯級的基礎上設計的,最大的變化是采用鍋爐輪艙交錯布局,提高了艦船的生存能力,進而恢複了雙煙囪結構,裝備了5門單裝127毫米主炮和10枚魚雷發射器(兩個五件裝), 噸位增加到1620噸,速度達到35節。本森級和格裡夫斯級是太平洋戰争期間海軍最新的艦隊驅逐艦,是弗萊徹級散貨服務之前的主要驅逐艦,該服務一直持續到1943年,當時建造了30艘本森級艦艇和66艘格裡夫斯級艦艇。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海軍擁有165艘驅逐艦,其中約100艘是7歲以下的新驅逐艦,以及大量平甲闆驅逐艦。
正在高速航行的驅逐艦Benson由于其鍋爐渦輪機交錯布局而已恢複為雙煙囪形狀。
米德号驅逐艦于1942年6月完工,屬于本森級。在戰争期間建造的本森級消除了3号主炮和後魚雷發射器。
1939年9月,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太平洋地區緊張局勢加劇時,美國在暫時保持中立的同時,開始了戰争準備,并在美國海軍發射的背景下選擇了第五代驅逐艦,以滿足兩大洋的需要。當時,美國海軍總務委員會傾向于采取小型化路線,将排水能力控制在1500噸左右,通過縮小外形來減少被擊中的機會,但未來海戰形勢的發展和海戰武器的進步需要新型驅逐艦反艦、反潛、防空性能得到充分加強, 這一要求在小型化平台上很難實作,其實大規模是驅逐艦發展的必然趨勢。在1939年秋冬季節的初始設計階段,本森号和西姆斯号的提案都沒有讓海軍的上層滿意,而是一個引起注意的非正式提案,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放棄了自法拉蓋特級以來已經使用多年的船形, 恢複了第二代驅逐艦标志性的平甲闆型,滿足了船體強度要求,沒有太多額外的排水,進而決定了第五代驅逐艦的基本形式。
美國海軍弗萊徹級驅逐艦折線圖,其标準排水量已超過2000噸。
1942年7月18日,弗萊徹級驅逐艦的第一艘船弗萊徹号在紐約附近進行了測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宣布将不再遵守戰前武器條約,促使美國海軍完全退出條約架構,研究新型驅逐艦的設計,而英國海軍的實際經驗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導緻小型化路線被完全抛棄, 新船排水量突破2000噸!1940年1月,第五代驅逐艦被設計為排水量為2082噸,設計速度為38節,射程為6500海裡/ 15節,配備了五門127毫米單裝主炮和兩個五座魚雷發射器,以及28毫米機槍和12.7毫米機槍,攜帶28枚深部炸彈,在關鍵區域裝有輕型裝甲,也被稱為2,100噸驅逐艦,因為它們近2,100噸排水量,被稱為弗萊徹級。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前,美國海軍已經訂購了119艘弗萊徹級艦艇,日本和美國宣布戰後增加創紀錄的56艘艦艇,使建造的艦艇總數達到創紀錄的175艘。弗萊徹級于1942年6月開始服役,自1943年以來一直是美國海軍驅逐艦部隊的核心力量,為戰勝日本海軍做出了傑出貢獻。
1942年5月3日,弗萊徹号和拉德福德号正準備在聯邦造船廠的平台上同時下水。從1941年3月到1945年3月的四年間,共建造了175艘弗萊徹級艦艇。
這幅畫描繪了驅逐艦弗萊徹号在太平洋的戰鬥。
雖然弗萊徹級的設計一直很出色,但仍存在聚焦高、舵效率差、防空火力不足等問題,除了弗萊徹級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不斷改進外,美國海軍開始設計後續艦型,正式于1942年5月,這是第六代驅逐艦艾倫·薩姆納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弗萊徹級的擴建和改進,标準排水能力提高到2600噸。艾倫薩姆納級最大的變化是采用了三門雙裝127mm火炮,增強了火炮能力和遠端防空火力,加寬了船體和低上部結構,降低了重心,提高了穩定性,通過雙舵設計提高了機動性,同時設計時配備了40mm和20mm高射炮,雷達電子學效果更好, 魚雷與弗萊徹級相同,但速度和射程有所下降。艾倫薩姆納級的建造始于1943年5月,最終完成了70艘船,其中12艘被改裝成快速水雷。
美國海軍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塞缪爾·摩爾号(USS Samuel Moore)是其武器布局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1945年,驅逐艦"艾倫·薩姆納"号的線路圖注意拆除了後魚雷發射器,增加了一門四組40毫米高射炮,以增強防空火力。
為了應對艾倫·薩姆納級射程不足的缺點,美國海軍在其基礎上擴充了船體,以确定基林級設計。基林級的整體設計遵循艾倫·薩姆納級,具有大緻相同的武器配置和動力單元,但燃料負荷增加了40%,航程從3,300海裡/ 20節擴充到4,500海裡/ 20節。美國海軍訂購了152艘凱林級艦艇,該艦于1944年8月開始建造,到1945年8月戰争結束時完成了45艘,之後一些訂單被取消,最終建造了98艘。
美國海軍基林級驅逐艦阿格霍爾姆号于1946年服役。
縱觀20世紀上半葉美國海軍驅逐艦的發展,不難發現,美國海軍始終遵循平衡實用的設計理念,力争将驅逐艦打造成為适應戰場環境,特别是在太平洋戰争中的通用作戰平台。太平洋戰争是一種以三維海空作戰為特征的新型戰争,在這種戰争形式下,戰列艦不再是勝利的關鍵,注意傳統類型的驅逐艦雷擊也難以發揮特殊的機會,相反,新的海戰形勢要求驅逐艦必須具備全方位的特點, 勝任反艦、反潛、防空、護航、偵察等各類作戰任務,在這方面,美國海軍驅逐艦堪稱楷模。美國海軍驅逐艦沒有的閃電能力或令人眼花缭亂的紙質資料,但比癡迷于水面攻擊能力的日本驅逐艦更通用,更通用,更符合實際作戰要求。同時,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在戰時具有大規模的造船能力,在短時間内建造了數百艘驅逐艦,豐富了艦隊實力,使艦隊在數量和品質上都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為戰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幅畫描繪了太平洋戰争時期的弗萊徹級驅逐艦與航空母艦和巡洋艦一起對抗日本的空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