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日報:不負青春韶華

"我之前還是個少年,沒有變化的痕迹,時間隻是一種考驗,那種心中的信仰絲毫不遜色......"近日,在中央電視台網春節晚會的舞台上,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74歲會員平均唱着《少年》這首歌,無數觀衆被自己的活力和激情所感動。

為什麼人們會感動?不僅因為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唱着一首年輕人熟悉的歌,還因為這些曾經的"少年"依然有着寶貴的青春精神。在他們的青年時代,他們有不知悔改的青春,然後在鬥争中度過沒有平庸的歲月;

這些獻身祖國的青年,"少年"不再是青年,而是奉獻奮鬥的精神,依然有着青春的烙印。這種心情和精神,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更值得珍惜和學習。

青春精神是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祖國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我需要我做好我必須做的事。在台上,78歲的吳偉明說。1968年,從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後,他服從任務,選擇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追求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是藝術團成員年輕時的共同選擇。今天的年輕人,依然不懼怕風雨,勇敢地肩負起重擔,讓黨内青年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的花朵。在與貧困的鬥争中,在創新創業的階段,在日夜破解科研難題中,理想之光不斷閃耀。

青春精神是夢想道路上的不懈奮鬥。把遠大的抱負變為現實,不僅需要真正的學習,實踐真正的技能,還需要毅力和自我完善。不怕困難,勇于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是年輕人奮鬥精神的展現。這種精神仍然照耀着今天的年輕人。在近期對2020年"最美大學生"的評測中,清華大學學生一心一意地争分奪秒,在疫情防控中用科研成果保護人們的生命安全;

當年繼承的青春精神和現在的青春歲月,意味着青春的延續,也意味着通過不同時代、不同個體的"青春我",形成"青春之國,青春之國"。

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相遇和機會,在自己時代書寫生活的條件下,創造曆史。接過曆史的接力棒後,當代青年應該承擔時代的重擔,而不是承擔裕華的青年,走向新的征程,才能實作第二世紀的目标,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青年書寫出無愧的時代, 值得中國色彩篇章的曆史。

來源: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