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民日报:不负青春韶华

"我之前还是个少年,没有变化的痕迹,时间只是一种考验,那种心中的信仰丝毫不逊色......"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网春节晚会的舞台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74岁会员平均唱着《少年》这首歌,无数观众被自己的活力和激情所感动。

为什么人们会感动?不仅因为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唱着一首年轻人熟悉的歌,还因为这些曾经的"少年"依然有着宝贵的青春精神。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他们有不知悔改的青春,然后在斗争中度过没有平庸的岁月;

这些献身祖国的青年,"少年"不再是青年,而是奉献奋斗的精神,依然有着青春的烙印。这种心情和精神,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值得珍惜和学习。

青春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我需要我做好我必须做的事。在台上,78岁的吴伟明说。1968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他服从任务,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追求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是艺术团成员年轻时的共同选择。今天的年轻人,依然不惧怕风雨,勇敢地肩负起重担,让党内青年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花朵。在与贫困的斗争中,在创新创业的阶段,在日夜破解科研难题中,理想之光不断闪耀。

青春精神是梦想道路上的不懈奋斗。把远大的抱负变为现实,不仅需要真正的学习,实践真正的技能,还需要毅力和自我完善。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是年轻人奋斗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仍然照耀着今天的年轻人。在近期对2020年"最美大学生"的评测中,清华大学学生一心一意地争分夺秒,在疫情防控中用科研成果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当年继承的青春精神和现在的青春岁月,意味着青春的延续,也意味着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青春我",形成"青春之国,青春之国"。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相遇和机会,在自己时代书写生活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当代青年应该承担时代的重担,而不是承担裕华的青年,走向新的征程,才能实现第二世纪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青年书写出无愧的时代, 值得中国色彩篇章的历史。

来源:人民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