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年代中國的那些小事,你能了解多少

大家好,今天來分享一下中國50年代,那一代人的生活一點一點地分享,這些分享的"雞蒜",可以讓體驗者歎息,拾起前世的記憶。

那時每個人的生活都很簡單,吃衣服和生活,但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

推廣飲食"92米"和"八面"

1950年3月,理事會決定改變糧食加工标準,促進"92米"和"八面"消費,并規定所有糧食公司商店隻賣粗米粉。

所謂"92米",是指100公斤碾磨的糙米,92公斤白米,所謂"八面"是指用81公斤面粉碾磨100公斤小麥。這樣可以保留更多的糊狀物粉層和粒胚,營養價值比較好。

國務委員會這項規定的最初目的是減少浪費和增加口糧。當時,第一次計算,如果大家吃"92米"、"八面",全國每年可以節省8億斤。8億磅谷物可以養活至少200萬人。

1950年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談'标準大米'》的文章:

過去,我們習慣于以食品加工的标準,隻對米飯的白美,卻不知道(或鄙視)這種碾磨的米白,原來的大米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而且我們的身體是急需營養的,蛞蝓——然後碾磨而廢棄。其實就是所謂的"抛棄其精華,留下渣滓",在愛吃白米飯的南方人中,往往有一種叫"足病",是因為白米中缺乏維生素B1。

1950年4月14日,上海青年報刊登張軒的文章《人人吃92米》。文章說:"92米的營養價值比細白米低嗎?我們說,與其說它很低,不如說它要高得多。"文章最後呼籲:

92米是理想的标準大米,我們青年人應積極協助政府宣傳其在節省食物消費和改善身體健康方面的作用,并建議每個人吃92米。

50年代中國的那些小事,你能了解多少

發行食品券迎來"票務時代"

在19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1953年10月,中央國務委員會釋出指令:實行國家糧食供應計劃,采用憑證進行定量銷售糧食,出現食品券。

1953年11月1日,北京頒發了第一張面粉購買憑證,上面寫着:"丢失不補,過期無效"。

1955年10月,在實行糧食定量供應後,食品部發行了"全國普遍食品券"。

學術界對該法案的開始的認可是在1955年,标志着第一套國家食品券的發行。之後,食用油票,布票被引入。全國2000多個市縣已經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用于計劃供應。此外,一些較大的工廠、礦山、學校等也開出了各種罰單。

從那時起,門票種類繁多,面積廣,品種齊全,時間長短,數量在世界上非常罕見。你不需要一張票就能買到"紅皮書"(毛主席的名言),但你需要一張票來買其他一切。

城市糧食定量供應始于1955年,國務院《市政糧食數量供應保險辦法》規定,居民口糧根據不同地區的勞動差異、年齡大小和食用習慣,分九個等級确定。

配菜食品,除食用油(含麻醬)外,早在1954年就實行了由食品部門有計劃的供給和管理,1958年春節時,豬肉、牛肉羊肉、鮮雞蛋、紅糖、扇子、糕點等8種配給。漢民供應豬肉每人每月2頭2頭,牛肉羊肉5條2頭;回族人每月人均供應牛羊肉斤4斤2隻;紅白兩片,鮮雞蛋2顆。此外,"五一節"節供應鮮魚,"端午"節供應榛子,采取多供應家庭供應方式,供應日期在3天至7天内售罄。

據《上海地方紀事報》報道:1955年10月,上海印制并發行了"五張牌一票"。五證分别為:上海居民購糧證、工商行業購房證、食品團購食品證、特殊食品供應證、市居民食品供應轉移證。每戶使用的糧食數量由糧食部門準許,出具糧食購置證,購糧用指定糧庫的證明進行計量。一票:1955年上海食品券。

這些食品券和食品證書是實施食品計劃供應的憑證,是無市場證券。凡在城市居民的食品機關或親朋好友,以及購買食品複制品等,憑購買食品憑證到定點供應的糧食商店,在定量計劃中,按照需求量換取上海食品券。

1950年代食品券的出現标志着随後40年的商品票制度的開始,所有中國人都随附了小額食品券。

50年代中國的那些小事,你能了解多少

面粉購買證書

50年代中國的那些小事,你能了解多少

關于發行食品券的通知

在公共食堂吃飯沒有錢

1958年,"放開肚子吃,生機勃勃",已成為當時傳遍南北河的著名口号。

"放開肚子吃",很多公衆食堂隻盯着"吃飽"、"吃得好"的目标去做,傾注全部,傾注自己的能力,不僅吃不限,就是吃蔬菜,更強調"一周不重"、"半個月不重",吃喝玩足。

河南省遂平縣衛星人民公社長莊管理區一隊第一生産隊一隊的食堂聲稱,一周的飯不用重樣品,一日三餐,一餐四菜。周一晚餐,假日晚餐。他們還特别披露了一周不那麼重的膳食菜單,其中包括:

在此期間,許多公共食堂還開設了"水位",會員有食物。有的地方還給路人開門友善,仿照漢代張祿石一棚的走法,五裡建了涼亭,十裡開了一家餐店,行人來吃飯,邊走邊吃,人不吃,還勸别人,說無論如何都要吃不錢。

50年代中國的那些小事,你能了解多少

農村公共食堂

20世紀50年代發生的事情,在體驗者眼中是一段難忘的回憶,而這些觸動人内心記憶的小事,可以讓後來者了解到,原有的生活條件是這樣的。今天的分享結束了,像朋友一樣可以點選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