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0,我們這樣走過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新聞

編者按:回顧不平凡的2020年,無論是同心戰疫情、複工,還是扶貧、全面小康,還是可可西裡、黃河故事、三江源國家公園,我們沖上前線,采訪一線,用生動的筆觸,永恒的畫面,永恒的鏡頭,為祖國而書寫,為人民歌唱, 在青海的土地上寫下了一幅精彩的中國印章,留下了持久的印記。

回顧當年的采訪現場,喜悅伴随着汗水,成功伴随着艱辛,後悔激勵奮鬥,許多難忘的人和事還在我們腦海中閃過,這些難忘而感人,構成了我們在2020年的難忘回憶。

2020,我們這樣走過

楊培紅一書記為毛卓拉傳授了制作經驗和評論。攝影:于佳玉佳

鍋也可以緻富,增加收入

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導縣阿岩麥村村民卓依拉茂家中,隻見她在廚房忙碌不開心,不長,雪白的面團變成了金黃燒焦的酥脆鍋,濃郁的小麥香味環繞着整個小屋。

毛竹拉原本是村裡的一個窮家,過着背對着黃土背天的生活。精準扶貧後,村"兩委"和一書記楊培紅決定依靠"每家每戶婦女都拿了鍋"來增加收入。

為了讓小蛞蝓進入大産業,幫助海南省林業草原局和導遊縣人民武裝部在模具采購和包裝方面投入不少。如今,阿妍馬伊村靠鍋碗瓢盆脫貧,過上好日子的村民比比皆是,毛竹拉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早上5點鐘,我都要在家起床吃飯,楊秘書會提前一天在微信上通知我們訂單數量。現在我的蟋蟀不僅在當地銷售,而且還出口到其他國家。佐伊拉毛說。(作者:餘佳宇)

2020,我們這樣走過

松牙是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攝影:鼠尾草

流動的傳統工藝基因

15歲時,玉樹藏族自治州庫馬萊縣葉鄉龍馬村的松牙在放牧途中用石繩換了瑪瑙。在發現她舊工藝的"魔力"後,她進行了更仔細的研究和制作。

但看到年輕一代對于傳統工藝的陌生和疏離,留下的老祖傳被逐漸遺忘,松牙自告人,不要放棄。2014年,她當選為村合作銷售組組長,負責民族手工編織産品的收購和銷售。2017年,松谷田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兩年後,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她在縣裡開了店。去年五月,當黃河故事報道小組走進庫馬萊時,她的作品已經進入了國家文化博物館。

牙齒松動的故事也不例外。在六個月的采訪中,我們看到了無數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進行創造性的改造和創新發展,使他們在今天仍然保持着蓬勃的活力,深沉而溫暖。

這些故事,黃河正在講述...(作者:黃磊)

2020,我們這樣走過

記者采訪了養蜂人程新文。圖檔來源:青海日報記者

"小康"從未如此真實

7月,海北藏族自治州門元回族自治縣的油菜花競相開,站在油菜田裡,連呼吸都甜甜。

盛開時,是蜜蜂忙于收集蜂蜜的時候。在青津津鎮下達坦村的一個養蜂場裡,數千萬隻蜜蜂在蜂巢前飛翔。67歲的程新文在徒手打開蜂巢時正在仔細檢查蜂巢,遭到"好鬥"工蜂的攻擊,雙手不斷被蜇傷。整個身體都嚴格而牢固地包裹着,我看起來是直發。

程新文是孟遠縣最早的養蜂人之一,45年前跟随主人學習養蜂。如今,通過養蜂蜂蜜,一家人建起了新房子,生活像蜂蜜一樣甜蜜。

酒濃郁的陳順安,繡着美好生活的景月蘭,在村裡找工作王宇聯...普通人的"小康"從未如此真實,它是甜美的花蜜,辛辣的酒,精緻的刺繡,也是一盤美味的食物。(作者:鐘子珍)

2020,我們這樣走過

播下希望,收獲幸福。攝影:何海印

360度看小康每一度都是真的

每個人都來自媒體時代,"親身實踐"記錄了每個人身邊最真實的喜悅、溫度和感動。

"幸福"、"希望"和"本小康"是我"走向小康生活"中最常用的詞語。

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幹淨的教室,孩子們正在認真上課。這是《播種希望,收獲燦爛》合影中記錄的場景。看着一張年輕而嚴肅的臉,我似乎聽到了孩子們的閱讀。

在陽光下,一個城市建設者正忙着搭建腳手架,形成一個美麗的剪影。在"幸福就是奮鬥"的定勢圖景中,建設小康的參與者和見證人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堅持、奉獻。

合影《快樂的微笑》,在公園裡,在公共汽車上,在村子裡,一張簡單的笑臉,傳遞着青海社會的和諧,人們的生活紮實的小康場景,形容着青海時代的變化。(作者:金慶洙)

2020,我們這樣走過

綠孟宗國.攝影:王毅鵬

愛植根于這片土地

站在孟宗國的頂端,寒風呼嘯而過,每一步都是很大的阻力。

這時,玉樹藏族自治州林業草原局局長阿日江多傑在風中掐住喉嚨說:"好這些年玉樹'綠'起來,雖然山風很強,但你看,遠處的城市景觀看得清清楚楚,原有的季節,吹來的風能能是風沙啊。"

五年前,在德條海灘,我看到了全民參與的熱情,看到了一株綠楊、雲杉、藏柳、丁香......栽在《愛》中,五年後,眼睛郁郁蔥蔥。"在玉樹種樹比養孩子更難,但現在他們終于賺錢了,"阿向江多傑說。

站在南北山中,漫步在街頭公園,車輛在全玉高速行駛......一條綠色的道路仿佛在講述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故事,敬畏大自然,沉默的行動(作者:王毅鵬)

2020,我們這樣走過

12345 呼叫中心。攝影:鐘忠

歡迎來到并肩的春天

3月7日,我公司做了關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複産服務熱線的報告,走進複産12345服務熱線呼叫中心,大家戴着厚厚的口罩。

"你好,我能為你做些什麼?"電話接踵而至,從業人員忙着工作,每個接線員的辦公桌上,一疊材料和一個筆記本特别明顯。

為了能夠回答群衆提出的關于複工的問題,操作人員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接線員負責人劉萌告訴我,每天的流量已經達到了過去的五倍,平均通話時間翻了一番,接線員工作了12個小時,但沒人抱怨。

那一刻,我看到,無論是企業、個體工商戶,還是每一位員工都希望早日恢複生産經營,共同解決問題,共同面對困難,并肩迎接春天,強勢拉力。(作者:鐘琦)

2020,我們這樣走過

55天後,餘慧聰和王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攝影:李學萌

等了55天才得到一個擁抱

2020年4月2日下午,在武漢心血管疾病專科醫院醫務人員返校歡迎儀式現場,冠心病主任醫師于慧聰在台上接受了"最美逆行"。

于慧聰是中國紅十字會武漢救援疏散隊青海隊成員,在武漢戰鬥了42天,順利完成了病人的撤離。認出後,他迅速走向妻子王靜格魯,負責藥師精配送中心的藥劑師,把她緊緊地抱在懷裡。

于慧聰在武漢駕駛負壓救護車,為患者保駕護航,嚴防疫情;非常不平凡的2020年,我看到太多像他們一樣的行業為大家放棄了小房子,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在平凡的崗位上付出了非凡的執着和奉獻。感受人民立志成為城市的精神,全國家攜手共進,為赢得疫情防控而奮鬥的不懈努力。(作者:李學萌)

2020,我們這樣走過

伊靈湖岸邊和生态看護者的母女意外相遇。攝影:張道軍

我們都是國家公園的所有者

去年5月中旬,在伊靈湖畔,我們見到了大知傑和他的團隊,他們穿着橙色的小馬,肩膀上有兩張反光貼紙,這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态護林員的獨特标志。

50多歲的大智傑,在這條路上走了四年,每天都無法被雷聲阻擋。作為生态管家,雲、山、草、鳥、獸的眼睛都是大知傑管的對象,好幾次,他跟我們說話,一邊迅速俯身撿起煙頭,或者一塊鐵屑。

當大傑講述每一個故事時,他掏出手機證明,有一張真相的畫面。雖然我們聊得很開心,聊得很開心,但他還是沒有忘記"小心翼翼地"催促我們,他要去巡邏。

"每天的巡邏就像照顧我們自己的牧場,我們透過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裡的筆記錄,這片草原上所有的牧羊人都是國家公園的主人。達吉賈說。(作者:張多軍)

2020,我們這樣走過

考古學家蔡臨海(中)介紹在拉家遺址發現的陶窯。攝影:辛元軒

世界上第一碗面條來自河邊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青海考古研究所的蔡臨海說,世界上第一碗面條并沒有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消失,它仍然儲存在北京的實驗室裡。

于是,我兩位來自新媒體中心的同僚,在蔡先生的陪同下,沖出大地官館鎮參觀,聽他講述了第一碗面條挖掘過程的故事,寫成了"4000年前喇嘛面條現在怎麼樣?"的深度報道。文章講解的觀點是,除了四大發明,中國人還發明了面條并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上第一碗面條從江裡而來,是這條河悠久曆史和文化的見證之一!

2020年,青海日報推出系列報道,包括上述稿件,發表文章和視訊40餘篇,展現了江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了青海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作者:辛元軒)

2020,我們這樣走過

拍攝《江源新語言大和談話》第一期。攝影:秦睿

評論也是"電擊"

2020年是非同尋常的,對于青海日報的新聞評論來說,也是"史無前例的",我們開始尋求"轉型",推出了新聞評論短視訊專欄"江源新語言",讓評論員作為"主持人",評論移動到螢幕上,讓評論更加生動,與觀衆"面對面"。

當我們錄制第一集時,我們感到新鮮。以前寫評論隻是躺在桌邊,現在我們擡着稿件,練習表情,化妝淡妝,略帶緊張地坐在鏡頭前,等待"開始!"一遍又一遍地指導、排練,為了效果更好,經過幾個節目,我們還走出報社,到西甯市西區五峰書院的古城太樹樓拍攝了一個節目。

現在我們已經拍攝了5期《江源新語言大和談話》和3期《江源新語言與常用詞》,雖然節目還很年輕,但這是我們保持正确創新的有益嘗試,我們會把它做好。(作者:秦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