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20,我们这样走过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新闻

编者按:回顾不平凡的2020年,无论是同心战疫情、复工,还是扶贫、全面小康,还是可可西里、黄河故事、三江源国家公园,我们冲上前线,采访一线,用生动的笔触,永恒的画面,永恒的镜头,为祖国而书写,为人民歌唱, 在青海的土地上写下了一幅精彩的中国印章,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回顾当年的采访现场,喜悦伴随着汗水,成功伴随着艰辛,后悔激励奋斗,许多难忘的人和事还在我们脑海中闪过,这些难忘而感人,构成了我们在2020年的难忘回忆。

2020,我们这样走过

杨培红一书记为毛卓拉传授了制作经验和评论。摄影:于佳玉佳

锅也可以致富,增加收入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导县阿岩麦村村民卓依拉茂家中,只见她在厨房忙碌不开心,不长,雪白的面团变成了金黄烧焦的酥脆锅,浓郁的小麦香味环绕着整个小屋。

毛竹拉原本是村里的一个穷家,过着背对着黄土背天的生活。精准扶贫后,村"两委"和一书记杨培红决定依靠"每家每户妇女都拿了锅"来增加收入。

为了让小蛞蝓进入大产业,帮助海南省林业草原局和导游县人民武装部在模具采购和包装方面投入不少。如今,阿妍马伊村靠锅碗瓢盆脱贫,过上好日子的村民比比皆是,毛竹拉就是其中之一。

"每天早上5点钟,我都要在家起床吃饭,杨秘书会提前一天在微信上通知我们订单数量。现在我的蟋蟀不仅在当地销售,而且还出口到其他国家。佐伊拉毛说。(作者:余佳宇)

2020,我们这样走过

松牙是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摄影:鼠尾草

流动的传统工艺基因

15岁时,玉树藏族自治州库马莱县叶乡龙马村的松牙在放牧途中用石绳换了玛瑙。在发现她旧工艺的"魔力"后,她进行了更仔细的研究和制作。

但看到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工艺的陌生和疏离,留下的老祖传被逐渐遗忘,松牙自告人,不要放弃。2014年,她当选为村合作销售组组长,负责民族手工编织产品的收购和销售。2017年,松谷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两年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在县里开了店。去年五月,当黄河故事报道小组走进库马莱时,她的作品已经进入了国家文化博物馆。

牙齿松动的故事也不例外。在六个月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创新发展,使他们在今天仍然保持着蓬勃的活力,深沉而温暖。

这些故事,黄河正在讲述...(作者:黄磊)

2020,我们这样走过

记者采访了养蜂人程新文。图片来源:青海日报记者

"小康"从未如此真实

7月,海北藏族自治州门元回族自治县的油菜花竞相开,站在油菜田里,连呼吸都甜甜。

盛开时,是蜜蜂忙于收集蜂蜜的时候。在青津津镇下达坦村的一个养蜂场里,数千万只蜜蜂在蜂巢前飞翔。67岁的程新文在徒手打开蜂巢时正在仔细检查蜂巢,遭到"好斗"工蜂的攻击,双手不断被蜇伤。整个身体都严格而牢固地包裹着,我看起来是直发。

程新文是孟远县最早的养蜂人之一,45年前跟随主人学习养蜂。如今,通过养蜂蜂蜜,一家人建起了新房子,生活像蜂蜜一样甜蜜。

酒浓郁的陈顺安,绣着美好生活的景月兰,在村里找工作王宇联...普通人的"小康"从未如此真实,它是甜美的花蜜,辛辣的酒,精致的刺绣,也是一盘美味的食物。(作者:钟子珍)

2020,我们这样走过

播下希望,收获幸福。摄影:何海印

360度看小康每一度都是真的

每个人都来自媒体时代,"亲身实践"记录了每个人身边最真实的喜悦、温度和感动。

"幸福"、"希望"和"本小康"是我"走向小康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干净的教室,孩子们正在认真上课。这是《播种希望,收获灿烂》合影中记录的场景。看着一张年轻而严肃的脸,我似乎听到了孩子们的阅读。

在阳光下,一个城市建设者正忙着搭建脚手架,形成一个美丽的剪影。在"幸福就是奋斗"的定势图景中,建设小康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坚持、奉献。

合影《快乐的微笑》,在公园里,在公交车上,在村子里,一张简单的笑脸,传递着青海社会的和谐,人们的生活扎实的小康场景,形容着青海时代的变化。(作者:金庆洙)

2020,我们这样走过

绿孟宗国.摄影:王毅鹏

爱植根于这片土地

站在孟宗国的顶端,寒风呼啸而过,每一步都是很大的阻力。

这时,玉树藏族自治州林业草原局局长阿日江多杰在风中掐住喉咙说:"好这些年玉树'绿'起来,虽然山风很强,但你看,远处的城市景观看得清清楚楚,原有的季节,吹来的风能能是风沙啊。"

五年前,在德条海滩,我看到了全民参与的热情,看到了一株绿杨、云杉、藏柳、丁香......栽在《爱》中,五年后,眼睛郁郁葱葱。"在玉树种树比养孩子更难,但现在他们终于赚钱了,"阿向江多杰说。

站在南北山中,漫步在街头公园,车辆在全玉高速行驶......一条绿色的道路仿佛在讲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故事,敬畏大自然,沉默的行动(作者:王毅鹏)

2020,我们这样走过

12345 呼叫中心。摄影:钟忠

欢迎来到并肩的春天

3月7日,我公司做了关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复产服务热线的报告,走进复产12345服务热线呼叫中心,大家戴着厚厚的口罩。

"你好,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电话接踵而至,工作人员忙着工作,每个接线员的办公桌上,一叠材料和一个笔记本特别明显。

为了能够回答群众提出的关于复工的问题,操作人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线员负责人刘萌告诉我,每天的流量已经达到了过去的五倍,平均通话时间翻了一番,接线员工作了12个小时,但没人抱怨。

那一刻,我看到,无论是企业、个体工商户,还是每一位员工都希望早日恢复生产经营,共同解决问题,共同面对困难,并肩迎接春天,强势拉力。(作者:钟琦)

2020,我们这样走过

55天后,余慧聪和王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摄影:李学萌

等了55天才得到一个拥抱

2020年4月2日下午,在武汉心血管疾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返校欢迎仪式现场,冠心病主任医师于慧聪在台上接受了"最美逆行"。

于慧聪是中国红十字会武汉救援疏散队青海队成员,在武汉战斗了42天,顺利完成了病人的撤离。认出后,他迅速走向妻子王静格鲁,负责药师精配送中心的药剂师,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

于慧聪在武汉驾驶负压救护车,为患者保驾护航,严防疫情;非常不平凡的2020年,我看到太多像他们一样的行业为大家放弃了小房子,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付出了非凡的执着和奉献。感受人民立志成为城市的精神,全国家携手共进,为赢得疫情防控而奋斗的不懈努力。(作者:李学萌)

2020,我们这样走过

伊灵湖岸边和生态看护者的母女意外相遇。摄影:张道军

我们都是国家公园的所有者

去年5月中旬,在伊灵湖畔,我们见到了大知杰和他的团队,他们穿着橙色的小马,肩膀上有两张反光贴纸,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护林员的独特标志。

50多岁的大智杰,在这条路上走了四年,每天都无法被雷声阻挡。作为生态管家,云、山、草、鸟、兽的眼睛都是大知杰管的对象,好几次,他跟我们说话,一边迅速俯身捡起烟头,或者一块铁屑。

当大杰讲述每一个故事时,他掏出手机证明,有一张真相的画面。虽然我们聊得很开心,聊得很开心,但他还是没有忘记"小心翼翼地"催促我们,他要去巡逻。

"每天的巡逻就像照顾我们自己的牧场,我们透过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里的笔记录,这片草原上所有的牧羊人都是国家公园的主人。达吉贾说。(作者:张多军)

2020,我们这样走过

考古学家蔡临海(中)介绍在拉家遗址发现的陶窑。摄影:辛元轩

世界上第一碗面条来自河边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青海考古研究所的蔡临海说,世界上第一碗面条并没有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消失,它仍然保存在北京的实验室里。

于是,我两位来自新媒体中心的同事,在蔡先生的陪同下,冲出大地官馆镇参观,听他讲述了第一碗面条挖掘过程的故事,写成了"4000年前喇嘛面条现在怎么样?"的深度报道。文章讲解的观点是,除了四大发明,中国人还发明了面条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上第一碗面条从江里而来,是这条河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之一!

2020年,青海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包括上述稿件,发表文章和视频40余篇,展现了江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青海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作者:辛元轩)

2020,我们这样走过

拍摄《江源新语言大和谈话》第一期。摄影:秦睿

评论也是"电击"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对于青海日报的新闻评论来说,也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开始寻求"转型",推出了新闻评论短视频专栏"江源新语言",让评论员作为"主持人",评论移动到屏幕上,让评论更加生动,与观众"面对面"。

当我们录制第一集时,我们感到新鲜。以前写评论只是躺在桌边,现在我们抬着稿件,练习表情,化妆淡妆,略带紧张地坐在镜头前,等待"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排练,为了效果更好,经过几个节目,我们还走出报社,到西宁市西区五峰书院的古城太树楼拍摄了一个节目。

现在我们已经拍摄了5期《江源新语言大和谈话》和3期《江源新语言与常用词》,虽然节目还很年轻,但这是我们保持正确创新的有益尝试,我们会把它做好。(作者:秦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