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十多年前,知識分子入黨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

作者:文摘報社

20世紀80年代,由于"左"的思想影響尚未完全消除,知識分子入黨困難依然是時代問題,困擾着那些長期追随黨、要求入黨卻不能入黨的人。

今天,知識分子作為勞工階級一部分的政治取向早已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新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秉承"黨的第一心,我的心"的信念,積極投身于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宏偉事業。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知識分子、勞動模範和青年代表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智力工作是黨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識分子,努力為知識分子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讓知識分子入黨,告别一個時代的痛苦

溫/葉輝

1979年11月8日,《光明日報》第二版刊登了《地主家的教師于福勇入黨》的報道。

報道中的主角于福勇,1957年高中畢業,回到家鄉重慶、巴縣曾家公社學校任教。

他帶領同學們開拓荒原,實行勤儉節約、半農半讀。由于他的努力,到1971年,先鋒旅的所有兒童都免費入學,中等教育普及。于福永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辦學工作中,成員們對他贊不絕口,1977年,他被選為縣教師代表大會代表會代表。他本來想入黨,但一想到自己的出身不好,他就猶豫了。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他鼓起勇氣申請入黨。

然而,地方公社黨委拒絕入黨。此事引起市委書記丁昌河的關注,他多次訓示有關部門關心于福勇的黨員情況,但最終被公社黨委卡住。丁昌河發現峪縣文化教育局局長催促此事,書記也感到束手無策,雖然公社黨委對餘福勇的先進事迹沒有異議,但一些黨員堅持發展如俞福永地主家庭出身,還要在鄉鎮工作教師入黨, 建國以來沒有"先例",需要多"看"一下。經過反複工作,曾家公社黨委勉強同意準許于福勇為中國共産黨預備役黨員。

餘福永的經曆是當時知識分子入黨困難的一個縮影。

不要說,像于福勇這樣的基層普通教師,甚至連著名核實體學家、"二拍一星"英雄王玉昌,都追求了半個世紀的入黨曆程,直到72歲。

三十多年前,知識分子入黨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

王玉昌,中國核科學的創始人和先驅

這位來自衛西的著名作家,從小就追求黨,但他入黨的道路也是漫長而曲折的。1983年7月5日,《光明日報》刊登他入黨報道時,附有題為《善意》的評論。

三十多年前,知識分子入黨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

來自魏晟的當代作家,重要作品有《牆下的紅玉蘭》、《白帆遠航》等。

知識分子入黨難,是時代之痛。作為"團結、幫助、改造"的對象,知識分子總是首當其沖地承受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每一場政治運動的鎮壓和排斥。文化大革命期間,知識分子成了全社會歧視的"臭鼬九"。在這種背景下,知識分子很難入黨。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據統計,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間,黨和政府出台了600多份關于知識分子的檔案,黨中央在政治上明确"知識分子是勞工階級的一部分",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尊重知識人才"成為新時代知識分子政策的核心。尊重知識和才能的最有力的表現之一,就是讓知識分子入黨。

解決知識分子入黨難題,首先要突破原籍的障礙。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釋出了《關于地主和富農摘帽和富農子女構成的決定》,為所有富國人摘帽,使他們在學校教育方面不再受到歧視。 征兵、服兵役、黨員和工作配置設定。是以,黨的大門開始向來自剝削階級家庭的知識分子敞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光明日報》熱切地發表《餘福永入黨》的報道。

然而,對知識分子的歧視和偏見在短期内并沒有完全糾正。許多追求進步的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繼續被排除在黨的大門之外。

他是一位傑出的知識分子,為黨奮鬥了30多年。1981年3月26日,《光明日報》刊登人物通訊《追尋》,文中寫到在病人住院期間,太原理工學院化工部秘書長王玲來訪他,有這樣一段感人的描述:

突然,王玲驚訝地捂住了嘴巴,因為那隻冰冷顫抖的手抓住了王玲的手腕,同時,他的兩個嘴唇像孩子一樣顫抖,隻有傷心的人才會有這種表情。

"老王,為時已晚。他嗚咽着。

"什麼太晚了?"

"我還活着,我不能成為黨員。我曾多次要求對黨進行長期考驗。為時已晚,而且隻有兩個月。"

"是黨賦予了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理想信念,我多麼希望我能在黨的旗幟下宣誓。在我死後,我要求對我的曆史和我所有的工作進行組織審查,我終于跟随共産黨工作了三十年......"

這虔誠的"最後願望",如火一樣,烤了大家的胸膛。化工部的老師們怎麼會忘記,他們已經被關在"牛棚"裡四年了,早上剛剛宣布"解放",晚上又發來了第六份報名加入黨支部!

山西省委書記王大仁得知龔的故事,興奮地說:"如果我們每個黨員,都像龔同志......"在他看來,龔不僅能滿足黨員的要求,而且可以成為黨員中的佼佼者。

令人鼓舞的是,在上級黨組織的關懷下,龔在去世前突然被準許入黨。

三十多年前,知識分子入黨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

編年史的《追擊》已被改編成電視劇、廣播劇、劇情片、劇本、連環畫

三十多年前,知識分子入黨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

記錄他入黨故事的連環畫

我很幸運。有許多進步知識分子未能如願以償地進入黨的懷抱!

為什麼優秀的知識分子不能盡快加入黨組織?一個重要的症結在于"左"思維。這些知識分子,因為他們來自剝削階級家庭,接受舊社會的教育,卻遭到勞工階級的排斥,不能成為真正的"同志"。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黨内一大批上司幹部認識到吸納知識分子加入黨的組織的重要作用,主動了解長期追随黨、要求入黨、要求入黨、求學的優秀知識分子的情況。 并竭盡全力協調他們參加黨的工作。除了重慶市委書記丁昌河對普通教師餘福勇入黨的擔憂外,山西省委書記王大仁對俞俞的贊賞,鳥類專家趙正迪入黨,也在吉林省委書記劉景芝的質詢下得到了成功解決。

即便如此,解決知識分子入黨困難的問題,也不是一次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上司班子的"左傾"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頑固地抵制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的人民中央路線,導緻這些機關,如趙正帝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受到歧視,工作苦惱,入黨是"難以到達的綠日"。

《光明日報》的報道指出,一些上司幹部阻止知識分子入黨。1984年7月13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登了河北省豐豐礦區黨支部書記陳慶坤非法阻止知識分子入黨被上級處理:"違背黨的組織原則,非組織活動阻撓知識分子入黨,被免職",并對陳慶坤現象發表了評論, "必須消除來自'小國之王'的阻力。

1984年3月27日,《光明日報》第一版刊登《為什麼全國優秀班主任毛維磊不能入黨?一篇文章報道了上海虹口區58歲優秀教師毛維磊的經曆。毛玉蕾10多次送出入黨申請書,校黨支部全部準許了她的入黨申請,但區委組織部以毛維磊鄰居毫無根據的謠言為由,一直未獲準許。《光明日報》抓住這一典型案例曝光,3月30日在頭版社論《有效解決知識分子入黨難題》中指出:知識分子入黨難問題在于"左"思想。在輿論監督的強力作用下,毛澤東的黨員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6月17日,《光明日報》刊登報道稱,毛澤東被準許入黨。

1984年6月8日,《光明日報》第一版刊登了"北京郵電學會副教授彭道如發明獎落選"的消息,并發表了簡短的評論,詳述了彭道如長期鎮壓,30多年來要求入黨沒有經驗。6月24日,該報又刊登了一期《從鎮壓彭先生身上吸取了什麼教訓?列,連續報告。不久,郵電部召開頒獎大會,彭道魯被提拔到工資兩個級别,中獎金1萬元,他的黨也得到了解決。

從上述《光明日報》的報道可以看出,解決知識分子入黨困難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隻有尊重知識觀念、尊重人才,深深植根于人心,營造氛圍,才能徹底消除人們心中對知識分子的偏見,知識分子入黨難題才能真正實作。解決。作為黨中央與接觸知識分子的聯系和橋梁,《光明日報》關于知識分子入黨的困難和呼聲的報道貫穿了1980年代。

(本文摘自百度影業)

注重業績勝利的政策

房東家的老師于福勇入黨

記者 / 李偉忠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1979.11.8

三十多年前,知識分子入黨的大門是如何打開的

1979年11月8日,《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地主家庭所生教師于福勇入黨》的文章。

1957年高中畢業後,于福勇回到家鄉重慶市巴縣增家公社,在幾個鄉鎮的學校任教。他帶領同學們開拓荒原,實行勤儉節約、半農半讀。到1971年,先鋒旅的所有兒童都免費入學,山村廣泛提供中等教育。餘福勇投身于辦學,四十歲,至今未婚。議員們稱贊他,并于1977年選舉他為該縣教師代表大會成員。然而,由于餘福勇來自地主家庭,他長期無法入黨。有一年,重慶第二師範學校的老師把學生帶到先鋒旅學校,在那裡呆了一個星期。在告别會上,第二師範學校的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說,他将像龔先生一樣忠于黨的教育事業。這句話,觸動了餘福勇的心,眼淚不禁迸發出來。坐在他旁邊的老師悄悄地問他:"你怎麼了,龔先生?""不,沒什麼。"于福勇搖了搖頭,露出了一個強烈的笑容。同學說完後,他和大家一起鼓掌,但心裡很平靜。他已經回家近二十年了,在學校吃飯,在學校睡覺,在學校忙碌。他本來想入黨,但一想到自己的出身不好,他就猶豫了。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他鼓起勇氣申請入黨。

有一天,市委書記丁昌河一行從公社出發,沿着十幾裡蜿蜒崎岖的山路,步行到學校參觀,隻見教室幹淨清爽,土地上種滿了黃色的榛子,一見鐘等中藥材綠郁蔥蔥。丁昌河同志詳細詢問了學校的發展和今後的規劃,并就如何進一步辦學提出了一些建議。丁昌河同志像老朋友一樣,親切地對于福勇說:"聽說你還有一些顧慮,怕有人看不起你,現在這些顧慮還在嗎?黨的政策是表明旅和社群成員支援你。"這些話讓餘福勇非常鼓舞人心,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在回公社的路上,丁昌河同志問公社黨委負責同志:"先鋒旅學校有多少黨員?"答案是否定的,學校由大隊黨支部書記負責校長于福勇。丁昌河同志說:"像于福勇這樣優秀的老師,是可以緊急培養的。"

盡管他工作過,但市委書記丁昌河經常記得于福永入黨的問題。他問了很多次,答案總是:我送出了入黨申請書,但還要經過"長期考驗"。

去年七月,在成都舉行的一次省級教育大會上,丁昌河找到了巴縣文化教育局局長,再次向于福勇詢問了他的黨員情況。

文教部主任說,曾家公社中國小黨支部曾讨論過通過餘福永入黨,讓他填寫志願者書,但上報給公社黨委的材料是"卡殼"。公社黨委對餘福勇的先進事迹沒有異議,但有的同志堅持認為,像俞福永這樣在家鄉工作的地主家庭教師的發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沒有"先例",需要先"看看"才能說。

丁昌河同志笑着說:"凡事都有先例,社會又能如何發展呢?像于福勇這樣的同志進黨的發展,開創了先例,會有第二、三次。"

會後不久,丁昌河同志在聽取市委組織部關于全市知識分子中黨員發展情況的報告時插話說:"在知識分子中培養黨員,要把握典型,注重政策的表現,不能隻是口中說,要有行動。于福勇關于入黨的問題,我問過好幾次了,聽說還沒有解決,原因在哪裡?你可以研究它。"

根據市委的訓示,市委組委會會同巴縣委組織部、縣文化教育局、湖西區委同志來到曾家公社,調查于福永入黨問題。調查隊來到餘福永家竹林大隊,大隊黨支部書記稱贊餘福勇說:"我們有一批黨員同志不如他,黨員條件不夠?這麼好的同志已經考驗了二十年,還要考驗的時候啊!"調查組回到公社後,公社黨委對發展餘福勇入黨仍存在意見分歧,有的同志死去接餘福永是地主家族出身,不同意發展。調查結束時,一份題為"像于福永這樣的教師能不能入黨"的報告被送到了曾擔任市委第一書記的丁昌河同志的辦公桌上。丁昌河同志在報告中作了一番話:"要注重政治表現"。調查組再次來到曾家公社,與曾家公社黨委交換意見。有人說:"公社裡那麼多貧苦農民的孩子,為什麼不發展成黨,甯願把像于福永這樣的地主的孩子培養起來呢?"""于福永還每月拿五元給房東媽媽,這是階級界限不明。針對這種思維,耐心地講政策,談起教育的四項現代化要求,說有的同志思想開了竅門,最後統一了思想認識,同意把于福勇培養成黨。去年10月,餘福勇被準許為中國共産黨預備役黨員,并參加了在重慶舉行的教育工作會議,在那裡他被任命為模範教育家,後來擔任先鋒旅學校的副校長。先鋒旅學校也被評為該市教育戰線的先進機關之一。

本期舊報新版于2018年3月31日刊登在《文摘》第8期

列消息

總有那些"不尋常"的物品,如信标,如星塵,發光。它們要麼是歲月的記号,要麼是曆史的見證,要麼是時代的坐标,要麼是命運的呐喊,要麼是世界的長歌......這些文章不僅"美",而且"真""真",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和力量。朱光孫先生說:"年代往往使最常見的物品也具有一種美感。更重要的是,有些文章從一開始就如此"不尋常"。

四十年前,中國的大門是敞開的。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如宏偉的畫面,慢慢散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正在覺醒,中國正在改變,中國正在蓬勃發展,中國正在飛翔。這個過程是戲劇性的,令人興奮的,這是一個迷人的過程。

《摘要》開了一篇"新讀舊報"專欄,想象一下這裡動人肺腑和"不尋常"的篇章在這裡重新開啟、喚醒、重新排列、請閱讀、請思考、請思考,這塊新時代的基石,助你走向未來的方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