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0日,日本國際象棋學院修改章程,将圍棋定位為"國技",理由是:"多年來,圍棋在日本一直很受歡迎。
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期間,日本國際象棋學院還計劃将這種"傳統文化"帶給世界。
日本媒體報道稱:Go誕生于中國,1400多年前來到日本......目前,不僅相撲是日本的國家技能,日本職業棒球協會也将棒球定位為"不朽的民族技能"。
"希望這個标志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圍棋,"日本國際象棋學院的主管橋本義弘(Yoshihiro Hashimoto)說。
然而,中國圍棋的發明,卻日本人現在被宣稱為"定位為國民技能",很多中國網友都反對,比如這位網友說:
"中國人對南韓人特别嚴格。中國人對日本人特别寬容。比如說,這種事情,假設南韓會被罵到熱搜,就是日本會因為繼承得很好而受到稱贊。
"漢字是日本制造的,成吉思汗是日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人以中國文化為榜樣,遠遠超過南韓,中國人敢說半個字?"
著名體育記者何小龍回複網友:"這是因為在體育界,日本人說的規則比南韓人多,而第一次圍棋比賽真正被日本人發揚光大,中國人圍棋從弱到強,被日本圍棋世界幫助得最大,這也是在圈内公認的事實。
事實上,我們必須首先澄清"定位為國家技能"的含義。
民族技能,應該粗略地說,"一個國家的人很好,很有愛心,很受歡迎,非常有曆史淵源,很有影響力"等方面的技能、文化——但顯然,我們的一些網民,但把"民族技能"作為"來自國家"來了解和對待。
例如,乒乓球,我們稱之為中國的"國球",實際上是我們的"國功"——但顯然,乒乓球不是我們發明的。我沒有看到英國人在乒乓球的發源地,是以告訴我們董事會,生氣了嗎?
而日本人則表示将圍棋定位為"國功",并沒有說它起源于日本,日本媒體報道,但也明确指出圍棋起源于中國——現在,日本将鑼圍從中國視為國功,并不意味着人們繼承了我們的文化,并作為國寶來對待和發揚光大, 這是否意味着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
提到南韓人對中國文化的利用,排除了個人或一些民間網友的話,其實并不能證明南韓以國家的名義,是在搶奪中國文化的"産權源頭"。
例如,在2005年之前,南韓的"江陵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的代表",但其适用僅帶有限制性術語"江陵""端午節"。
截至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正式審議并準許了中國端午節,該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國第一個被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
顯然,我們不能說南韓人拿走了端午節,但我們應該說南韓曆史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太深了嗎?
那麼,要成為大國的國民,在文化的傳播上,是否也應該有更多的大國國民呢?- 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化,别人不能帶走!
即使我們的文化可以被外人徹底應用,也隻能說明廣袤而深刻的中國文化,具有長遠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難道不應該被視為一件好事嗎?原文評論:餘說還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