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察專欄 | 陳忠海:曆史上的兩種“閉關鎖國”

作者:陳忠海

在近代之前,中國和日本都實行了一套"封閉國家"政策,原因和具體内容的相似性也不同,實施的差異較大,導緻兩個不同版本的"封閉國家",也為中國和日本帶來了不同的民族運動。

清朝被封存

明清時期,中國在對外交流上普遍表現出保守的态度,從明朝的"禁海令"到清朝的"封閉國"。

明朝初期規定"闆塊不得出海",這是朱元璇本人下達的指令,主要出于經濟和軍事原因。在經濟上,朱元璇上台後強調要"着力到底",大力發展農業,遏制工商,勸阻境外貿易;

清朝初期,由于鄭朝成功反清勢力的存在,朝廷仍實行"禁海令",順濟十二年(1655年)應浙江省省長屯台的要求,朝廷在沿海各省實施禁海令,規定"不得一件揚帆入海", 違規者将受到嚴厲處罰。鄭釋放後,康熙曾下令解除海禁,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一度湧向中國,海外貿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導緻中外交流增加,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北韓政府"隻允許停泊在廣州的貿易,不準甯波",後來規定廣州是唯一的貿易港口,在那裡實行商貿制度,所有外貿必須由"十三線"的法院準許和管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曆經李素瑜兩任總督,清政府頒布了《防止對外夷為平地條例》,其中規定了"五件事":外商不準在廣州過冬,外資銀行應當負責對商家的檢查和控制,不得借用外資華人,不得受雇于外國投資者, 不得允許外籍人員傳遞中文資訊,并負責外國商船進入蒲黃埔港時水務司的彈劾檢查。這些規定更加具體和詳細,"封閉國家"政策已經制度化。

幕府将軍鎖定國家

與中國的清朝一樣,日本的德川幕府政府也實施了"鎖國"的政策。德川幕府将軍瓦瑟曼在德川家康成立,德川嘉康是在推翻鳳辰 Xiuji.Com 後成立的。

自1543年葡萄牙商船登陸日本種子島以來,西方人和西方宗教文化來到日本,天主教在日本迅速發展。當時,日本處于戰國時代,勢力無處不在的大牌為了擴大對外貿易的實力,也希望得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大國的支援,是以西方傳教活動給予默許或支援。到1583年,日本全國有200個教堂,近20萬信徒,長崎開放了港口,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在長崎等地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獲得了行政和司法權力,收取往返船隻的停泊費。教會也與當地名人保持密切聯繫,並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1585年,馮先生在日本神白就職并逐漸統一國家時,他對天主教會的迅速擴張持謹慎态度。1587年鳳辰修吉突然下達"次日"令,宣布驅逐外國傳教士。此前,鳳辰秀吉與天主教會的關系比較友好,是以指令來得突然,為什麼會發出,還有很多不同的記述。但從根本上說,日本傳統文化與歐洲天主教文化之間根深蒂固的沖突是最根本的原因,比如天主教的上帝,它要求信徒絕對相信上帝,而不是崇拜其他偶像,這與日本傳統神道教和根深蒂固的佛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了宗教對立。教會權力的崛起被他視為一種威脅和危險。

1603年,當德川先生取代奉陳先生統治日本時,他的天主教态度與馮先生的态度一緻,馮先生繼續執行禁令,到第二代将軍德川先生加強禁令,釋出新的禁令,并于1622年在長崎處決了55名傳教士和信徒。到第三代幕府将軍德川家光時代,他已經創造了"江戶殉道"、"平島殉道"、"東北殉道"等宗教案例,并進一步更新了禁止措施,為了禁止教學,幕府規定所有外國船隻不得在大名鼎鼎的領土内進行貿易,隻能在長崎從事貿易活動, 平島等地。

從1633年到1639年,德川幕府政府頒布了五項"禁锢令",總内容是:禁止日本人出國,禁止日本人出國,國外的日本人不準回國,除了荷蘭、中國等國不允許來日本、荷蘭、中國的商船僅限于長崎。

在此期間,日本切斷了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聯系,但荷蘭卻是"張網"的,因為荷蘭人向幕府将軍做出了保證,從不在日本傳教,也不支援任何傳教活動,為了獲得幕府将軍的信任,荷蘭商人也在幕府将軍中鎮壓了幕府将軍的起義。然而,幕府對荷蘭人并不完全滿意,除了規定他們隻能在長崎做生意外,還将他們的居住地限制在長崎港外的一個小島上,規定他們不應與日本人接觸,進入受到嚴格檢查,荷蘭和日本婦女私下, 如果發現他們的孩子,将立即被處決。

觀察專欄 | 陳忠海:曆史上的兩種“閉關鎖國”

它似乎不一樣

中國清政府、日本政府和德川政府都采取了"關國"的政策,在形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例如,天主教在這兩個國家都被禁止,1722年清朝時期,包括五名主教在内的50多名西方傳教士被驅逐出境,35名集中在廣州的西方傳教士被清朝總督驅逐到澳門。有人說,在康熙的兒子們奪取皇位的鬥争中,傳教士們支援皇帝的八旬節派,結果是錯誤的團隊,是以龔峥接手并驅逐了他們,但這不是根本原因,而且與德川幕府将軍的起點一樣,不同的信仰和思想決定了天主教會不會被清朝上層所接受。

然而,與嚴厲禁止天主教和德川幕府對天主教徒的殘酷迫害不同,清朝的禁制方式相對溫和,驅逐傳教士隻是驅逐出境的問題,雖然對天主教徒進入乾隆仍有限制,但在一些地方并沒有嚴格執行。 許多傳教士秘密進入中國,在中國境内以半公開的方式傳教。據統計,到1810年,已有30多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大陸16個省執行秘密傳教,追随者超過20萬。可以看出,不像日本因為禁教育而造成的"禁閉令",清政府實施"封閉國"主要針對的目标不是天主教,這一政策是明朝"禁海令"的一部分延續,也不希望中外人士增加交流, 以及防止東南沿海海盜的考慮。

在經貿方面,雖然中日兩國都采取了"單向貿易"政策,但清代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是廣州,日本唯一開放的港口是長崎,但雙方對海外貿易的認識有明顯差異。清朝強加的"天朝"自居,認為自己富有财富,生産富裕,不需要與外國人做生意,開廣州的原因出于對外國人的"呵護",是"天朝聖"的展現,而日本則更渴望海外貿易,想與中國和歐洲商人做生意, 但也想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和技術。

東方自古以來就有儒家文化圈,日本有意或無意地被納入其中。與中國不同,日本的儒家文化不是本土的,對于日本人來說,對儒家思想的信仰是因為它被先進的學習和學習所接受。與中國保守封閉的文化觀不同,同樣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日本,其實非常開放。"學習從來不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渺小,但恰恰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天生就比中國人優越,"美國曆史學家戴維斯·蘭德斯(Davis Landers)在《富人與窮人》(The Wealth and the Poor)一書中說。"

是以,同一個"封閉國家",中國和日本也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表現形式,清政府不僅排斥天主教會,而且排斥一切西方科技文化,嚴格限制其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人把所有外國人都當作無知的野蠻人,他們用言語來稱呼他們,他們甚至不喜歡從外國人的書中學到任何東西,因為他們相信隻有他們才有真正的科學和知識,"意大利傳教士裡奇在中文筆記中說。當時的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思想和文化都有這樣的态度,直到鴉片戰争之前,中國人對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了解有限。

"一樣"

日本禁锢之初,除了禁止天主教外,還嚴格限制外籍書籍,但由于文化開放的基因,它慢慢允許将科學技術、與天主教會無關的文化書籍、天文學、地理學、曆史、船舶、武器、醫學、動植物等西方書籍大量進口到日本。據統計,從1771年到1825年,日本翻譯了500多部歐洲科技文化著作,110多位譯者,他們成為将現代西方科技文化引入日本的先驅,以他們為中心,在日本形成了一門新學科——"蘭雪"。

"蘭學"字面意思是"荷蘭學派",其實指的是整個西方學界,也被稱為"外國學",第八代德川将軍對酷"蘭學",曾派人到歐洲學習荷蘭和自然科學。到19世紀初,日本從事"蘭學"的人數不斷增加,研究範圍也越來越廣,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名為"山齒社"的組織,傳播"蘭學"。據日本學者統計,到明治新時代在日本各地培養了30多位專科教授的"蘭學",培養了近1萬名學生了解西方科學,有些人陶醉于"蘭學",就出現了許多所謂的"蘭學派",其中有一些地方實權大師,人們稱他們為"蘭", 這一幕與日益封閉保守的中國截然不同。

德川幕府将軍還通過對《風話書》對外界資料的及時了解,它是在長崎設立的"風談"負責,下屬機構大通、小總事、古事等,所謂一般事項是指翻譯,最多上百人,外國商船從長崎港開始産生各種"風話", 标題一般為"進入港口的順序,港口名稱的離開和船舶的人口",主要内容來自外國商人。

《風之談話書》分為《唐風書》《東印度風書》《蘭風書》等,分别描述中國、東印度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的情報資訊。在被日本人稱為"阿片類藥物"的鴉片疫情在亞洲蔓延後,幕府下令準備"阿片類藥物談話書",通過"風談話書",日本境外發生的事情很快就會知道。例如,1840年由一位名叫周愛亭的中國商人編寫的《阿片類風書》中提到的:"皇帝派林旭去廣東禁煙,林下令外國鴉片商在三天内交出鴉片,以可自由支配的價格交給大黃,茶葉作為補償。如果隐不交出,不僅是法律的主人,外國人也坐犯罪,從不寬大處理......英國商人共交出了2,036個箱子。1839年9月,中國和英國的軍艦交戰,廣東的外國人傳回家園。"這些資訊真實而準确地反映了中國剛剛發生的事情。

清政府采取的"封閉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嚴格"封閉"和真正的"封閉國家",而日本在其他方面相對寬松,隻是比中國更嚴格地禁止天主教的傳播。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日本被迫在美國的脅迫下打開"黑船",他們隻是把外部形勢看得更清楚、更全面,對國家危機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和清醒,這讓日本走上了明治新路。雖然中國也有外交運動和法律的改變,但由于"封閉國"的時間太長、執行得太徹底,結果一直未能與日本"回歸",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簡介:陳忠海,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于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了《曹操》等曆史人物傳記8篇,《鎖定中國:清朝在經濟戰争中的死訊》《解綁中國:中華民國金融戰争》等曆史論文6篇, 發表了數百篇專欄文章。

本文發表于2017年第7期《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編輯出版,是一本以發展、宏觀、地區、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産業、智庫等為主題的綜合性半月刊雜志,具有較強的前瞻性, 權威且可讀。《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定的讀者群,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識網、Wipp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号四合院亦城财富中心A棟7樓(郵編:100176)

網站: www.chinado.cn

公衆号: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