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新聞網

右邊的第一個是黃榮亮
溫州報(實習記者蔡偉亞)從工廠養殖,到機械化耕作、施肥,再到無人機低空噴灑農藥......本集樂清市農業生産全社會化服務項目建設上司小組辦公室主任、技術骨幹黃榮亮負責整體設計過程,大大提高了食品生産效率。
樂清市農機綜合服務中心現建設季節性養殖能力3萬畝工廠化養殖中心1個;這些項目是樂清市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全程試點。
樂清市飛翔植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成環表示,樂清市雖然屬于糧食縣,但近年來,糧食生産環節難以招工,糧食生産環節多,技術含量高,風險高,農民的種植熱情一度下降。
2017年,黃榮亮一行積極調查樂清市農業生産現狀,發現育種能力弱、糧食幹燥能力不足、農民糧食産品生産效率低、防飛植保難、短闆維護等五大問題。 并開始推進農業機械化作業。
黃榮亮緊跟短闆,提出"藥機化,推廣用藥"的商業模式,科學選擇經營農藥的企業建設無人機植保項目,原來人工每噴農藥13-15元,每年将成本控制在每畝5元,同時降低工程人工成本, 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
期内,黃榮亮團隊始終堅持"服務農民、提高效率、減少勞動"的工作理念,先後建成開發了育種飼喂試驗中心、糧食幹燥及水稻加工試驗中心、飛植保護中心、溫室自動化控制中心、金穗籽糧傳動互通系統,緻力于解決農業生産各方面的生産難點, 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進而造福農民。
樂清市綠色農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包沙雲表示,育種和供應試點中心的工廠生産裝置采用自動化非标設計,原廠家産品價格昂貴,遠遠超出預算。黃榮亮通過巡檢、自行設計控制電路和傳動裝置,自主研發苗圃中央飼養系統、生産線、育苗溫室等,為該項目節約2億多元,比普通苗木效率高60%。3月25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專家莅莅樂清考察該項目的生産情況,并對相關自動化生産裝置和自主研發的高效運作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提出了合作意向。
"黃榮亮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項目開發探索。樂清市金壽水稻專業合作社協會會長卓成興對黃榮良贊不絕口。他說,食品幹燥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是兩個相關的子項目,需要食品幹燥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實作食品生産和攝入的自動化,以及一鍵式控制。設計施工難度大,很多技術人員無所事事。黃榮亮辛苦研究,打造了金穗籽傳動互通系統,實作了傳動鍊路的互通。
由于工廠生産的苗木品質好,服務周到,加上政府補貼後農民負擔得起,今年年初水稻秧苗訂單突然激增,僅半個月就生産了40萬盤苗,所有機器都是高負荷生産,為了不耽誤白天的生産任務,黃榮良晚上要加班修理機器。"下一步将是改造和更新機器,以更好地改進技術。"黃榮亮說。
與傳統的"面朝黃土重天"的勞動場景不同,現在樂清的農業機械化作業逐漸成為"主角"。這離不開像黃榮良這樣的基層工作者的辛勤勞動。
本文摘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