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荣良:赋能"智能农机",让田头更"智能"

来源:温州新闻网

黄荣良:赋能"智能农机",让田头更"智能"

右边的第一个是黄荣亮

温州报(实习记者蔡伟亚)从工厂养殖,到机械化耕作、施肥,再到无人机低空喷洒农药......本集乐清市农业生产全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技术骨干黄荣亮负责整体设计过程,大大提高了食品生产效率。

乐清市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现建设季节性养殖能力3万亩工厂化养殖中心1个;这些项目是乐清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全程试点。

乐清市飞翔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成环表示,乐清市虽然属于粮食县,但近年来,粮食生产环节难以招工,粮食生产环节多,技术含量高,风险高,农民的种植热情一度下降。

2017年,黄荣亮一行积极调查乐清市农业生产现状,发现育种能力弱、粮食干燥能力不足、农民粮食产品生产效率低、防飞植保难、短板维护等五大问题。 并开始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

黄荣亮紧跟短板,提出"药机化,推广用药"的商业模式,科学选择经营农药的企业建设无人机植保项目,原来人工每喷农药13-15元,每年将成本控制在每亩5元,同时降低工程人工成本,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期内,黄荣亮团队始终坚持"服务农民、提高效率、减少劳动"的工作理念,先后建成开发了育种饲喂试验中心、粮食干燥及水稻加工试验中心、飞植保护中心、温室自动化控制中心、金穗籽粮传动互通系统,致力于解决农业生产各方面的生产难点, 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从而造福农民。

乐清市绿色农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包沙云表示,育种和供应试点中心的工厂生产设备采用自动化非标设计,原厂家产品价格昂贵,远远超出预算。黄荣亮通过巡检、自行设计控制电路和传动设备,自主研发苗圃中央饲养系统、生产线、育苗温室等,为该项目节约2亿多元,比普通苗木效率高60%。3月25日,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莅莅乐清考察该项目的生产情况,并对相关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主研发的高效运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合作意向。

黄荣良:赋能"智能农机",让田头更"智能"

"黄荣亮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项目开发探索。乐清市金寿水稻专业合作社协会会长卓成兴对黄荣良赞不绝口。他说,食品干燥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是两个相关的子项目,需要食品干燥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实现食品生产和摄入的自动化,以及一键式控制。设计施工难度大,很多技术人员无所事事。黄荣亮辛苦研究,打造了金穗籽传动互通系统,实现了传动链路的互通。

由于工厂生产的苗木质量好,服务周到,加上政府补贴后农民负担得起,今年年初水稻秧苗订单突然激增,仅半个月就生产了40万盘苗,所有机器都是高负荷生产,为了不耽误白天的生产任务,黄荣良晚上要加班修理机器。"下一步将是改造和升级机器,以更好地改进技术。"黄荣亮说。

与传统的"面朝黄土重天"的劳动场景不同,现在乐清的农业机械化作业逐渐成为"主角"。这离不开像黄荣良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本文摘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和传播服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