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南方三花工作委員會舊址
譚平山樓
尤爾之家酒店
鄧培故居
陳鐵君故居
溫、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馮家民、劉鵬飛、黃建元、王明潤、劉一鳴 近日,廣東公布了革命文物名錄,佛山共有34件非動産文物入選。其中,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2個,市、縣級文物保護機關30個,一般非動産文物2個。在全省範圍内,佛山選擇的非動産數量不多,但它代表着紅色的标記,仍然是廣東乃至全國豐富多彩的文物之一。來自佛山的"三潭"、羅登賢、鄧培、區夢等,屬于中國革命的開拓者人物;陳鐵軍,吳忠文的故事廣為人知,死亡精神永遠激勵着子孫後代;佛山不僅是廣東縱隊設立的,而且曾經是中國共産黨珠江總委會。有黨史學者指出,佛山的革命活動因為緊鄰廣州也處于前列,如果廣州是原火,那麼佛山就是為廣州增柴加工薪的革命後盾。譚平山樓民思想的發源感 在佛山市高明區明城七個社會村河畔,穿過一座水泥橋上的蓮花池,一座堅硬的山頂,綠磚牆腳,灰色的沙牆小屋将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譚坪山樓。2019年5月,譚平山樓被宣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高明區譚平山研究會會長、明城文化站站長廖志明,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三個坦"(譚平山、譚志軒、譚天都)的革命事迹。他告訴記者,譚平山樓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積160多平方米,原來三棟平房,僅在幾年前就留下了30多平方米的簡約老房。由此可見,譚萍山年輕時的家庭并不富裕,也正是在故居度過的這段時間讓譚平山廣泛接觸到社會底層生活,他後來走上了革命之路,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故居生活對譚平山的影響,可以在他1920年的文章《我改造鄉村的想法》中看到。譚先生在文章中說,十幾歲時,他覺得農村很窮,無法改善。後來,雖然離開了原來的家,但因為童年的印象,深深地紮進了腦海。譚平山故居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廖志明說,雖然譚平山在中共兩黨都擔任重要職務,但一生中從未翻修過故居,這也展現了他一生在政治上的正直。"走進房子,你會發現裡面有一堵泥牆。廖志明說,這堵泥牆見證了譚平山幹淨的家居風格。20世紀60年代左右,渭江暴發洪水,譚平山故居被洪水摧毀,隻剩下城牆的地基。2018年,高明區開始對譚坪山樓進行裝修,政府部門按照"照常裝修老舊"的原則對譚坪山樓進行了裝修。玉樂樓揭開辛亥革命南部的秘密據點 除譚平山樓外,佛山被選為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玉樂樓。在順德杏仁鎮的北水村,依然保持着小橋流水、桑吉魚塘的樣子。Yule是孫中山先生的密友,也是聯盟的老将。玉樂樓始建于清代路燈17年(1837年),已有160多年的曆史。北水村退休幹部黃金才說,玉樂樓的一部分在1960年代被摧毀,現在隻有四根柱子(234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玉樂屋是孫中山革命時期南方的秘密據點,早年尤樂和孫中山在那裡進行革命活動。記者參觀發現,修複了一座新的聖誕屋"蝴蝶換"的展廳。"今天,杏鎮政府和北水村委會通過展示玉麗的人生故事和紅色文化基因的傳遞,增強了村民對農村的愛國愛心意識。"北水村黨委黃良軍告訴記者。鄧培故居享受勞工運動的宏偉在佛山三水石湖州登官村,一座青磚老房子靜靜地矗立着,前面兩棵木棉樹高高聳立,迎來了一批來訪的黨員、群衆。它是鄧培的故居,鄧培是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也是早期鐵路勞工運動的先驅。鄧佩故居的釋義人陸少文介紹,為了更好地紀念鄧培,傳承紅靈,自1993年以來,三水區人民政府多次修複和保護鄧培的故居。2018年10月,三水完成了鄧培故居的第四次翻修,在鄧培故居旁修建了鄧培事迹展廳。鄧培故居有四個展廳,以時間線、主要編年史為線索,還原鄧培自參加革命以來的壯麗一生,展現了鄧培上司勞工運動、列甯接待的革命生涯等重要場景。"他的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特别是早期的鐵路勞工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80多歲的王世立,曾任唐山師範學院副校長、曆史學教授。他評價鄧培:"信仰堅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誠心向國家彙報,英勇奉獻。中共南三花工業委員會老址愛國教育重溫艱難時期,進入佛山市南海區北沙村沈村革命老區,在一座綠磚灰蒙蒙的嶺南傳統建築中,隐藏在南海花卉工委舊址内, 這曾經是解放期間南海共産主義組織的秘密基地。農村振興改造後,華南花卉工業委員會舊址完全對外開放。今年,曾在地下工作的老同志陶少霞回到原址參觀,回憶起自己在這裡印過傳單,看到印刷機,讓她想起了那些艱難的革命歲月。早在1945年,中國共産黨廣州市工委委員沈少剛就以沈宇文的書創辦了沈村國小,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 到南海恢複中國共産黨的組織, 中國共産黨南三花工作委員會成立,上司南海、三水、花縣部分黨組織,直到1949年12月,南海三花工作委員會完成其曆史使命。1993年,沈村村民籌集資金,在舊址上重建展館。今天,它是佛山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成為黨員幹部和群衆重溫革命曆史的課堂,成為年輕人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陳鐵君故居被視為死亡,是給後代的精神啟示 在佛山市禅城祖廟街東瑞路嶺南天地東華軒,有一座三院兩院風格的清代住宅樓,是佛山著名革命烈士陳鐵君的故居。陳鐵軍1904年出生于此,直到1922年才離家出走,去廣州留學。在革命中工作後,她帶領地下黨在這裡召開了一次工作會議。目前,陳鐵君故居是佛山市文物保護機關、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作為佛山的女兒,陳鐵君的革命事迹深深地影響了佛山的幾代人。記者在參觀中注意到,不時有家長帶着孩子到陳鐵君的故居參觀,對陳鐵君的成長軌迹有深入的了解。一位家長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帶孩子去參觀的地方,這樣他們就可以學會感謝烈士們所做的一切。"曆史地位:走出一大批先鋒人物,為廣州革命加薪加油"在佛山,紅色革命的最大特點是一大批曆史人物從這裡'走出去',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有巨大的影響力。中共佛山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張群說,例如,我們所知道的"三譚",是中國共産黨成立時期最早的黨員群體,是中國共産黨廣東組織的創始人、上司人和參與者。 還有東北抗日戰争領袖羅登憲、早期婦女運動領袖鄧培、早期婦女運動的夢想家,他們都屬于中國革命的先驅人物。此外,《獄中婚禮》和《獄中婚禮》兩位女主角陳鐵君和吳忠文,她們的故事廣為人知,她們的精神也激勵着後代。張群說,因為離廣州很近,佛山當地的革命活動也走在前列。1921年,當時的佛山鎮成立了勞工俱樂部,這是當時該省較早的勞工組織,1923年,順德成立了大良農業軍團和南浦農業集團,這是該省第一批農民武裝團體。"在革命戰争年代,如果說廣州是一場熊熊大火,那麼佛山就是一個增柴、漲工資、培育革命之火的地方,是廣州革命活動的源泉和後盾。張群是這樣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