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正有戲!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劇院如何“做戲”

中國正有戲!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劇院如何“做戲”

還沒等到今天的官方海報釋出,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地鐵站裡一則全新的燈箱廣告。鏡頭沒有過去無盡的舞台風光,而是聚焦在兩個穿着運動服和滑闆的年輕人身上,以撿起照片。仔細看看他們的鞋襪,以及上海老式的跳"鉛"襪子上的紅藍箭頭上的口号(slogan):中國有戲劇性。滑闆底部的智語寫着意向:"不在影院,在去影院的路上"——在疫情正常防控的背景下,與之前推廣的高規格演出内容相比,上海大劇院積極拓展線上服務,希望向大家展示線上天貓商城會給觀衆帶來全新的體驗。

今天是8月23日,上海大劇院選擇線上釋出21-22季。選擇23日是為了回應劇院即将到來的23歲生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在兩個半月的演出季計劃公布後,上海大劇院再次開啟了新年演出季,展現了目前華人舞台的多面性蓬勃發展。

以"中國有戲"為主題的新一季,不僅反映了中國戲劇的有序修複和精彩的舞台呈現,而且指向未來,用"戲"一段時間,展現了中國文化甚至中國的力量,正在展現越來越旺盛的活力和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本演出季鼓勵國内原創創新,尤其是新"亮相"單元,彙聚了平劇交響曲、民族音樂、舞蹈詩、戲劇、音樂劇等舞台美術形式等一批新作品。伴随着新的演出季,劇院品牌有了新的更新,從視覺VI系統、體驗式藝術教育品牌,到能夠"帶回家"的劇院創意産品,能夠"走進"特色的生活方式體驗,讓劇院的精彩從舞台延伸到日常生活,踐行"夢想" 不僅僅是舞台"的願景。首演線上線下"雙線"營運,挖掘屬于當代中國舞台"傑作"

圍繞"中國在玩"的主題,《中國制作》成為2021-22賽季的主角,其中許多在上海首映和首映。

上海大劇院希望呈現的是中國演藝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蓬勃創造力。通過舞台作品審視和講述誕生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中國故事,展現出充滿活力和創新的舞台前沿風格,挖掘可以代表當代中國舞台的"偉大作品"。

中國正有戲!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劇院如何“做戲”

"首演"單元,原平劇交響曲集《金城大運河》,民族音樂《敦煌憐憫——一聽絲綢之路》,舞詩劇《隻有這綠》——舞蹈畫《千裡山》,甚至台劇《雷雨》《雷雨》......這些植根于中國文化基因的舞台作品,将為我們提供深刻的曆史圖景。中國原創音樂劇《世界亂世》和音樂劇《瑪蒂爾達》将在中國版上海大劇院迎來首演,整合國際一流的創意制作團隊,展現當代中國舞台的青春氣息。

兩部平劇交響曲和民族音樂作品,歌頌美國和中國的中國文化。10月18日,由北京交響樂團、北京北平劇院聯合出品,楊乃林作曲,王思瑞、李東才創作的大型原創平劇交響曲集《北京大運河》,将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交響樂融合,通過西河西的藝術語言,表達了北京大運河的獨特風格, 帶領上海觀衆更接近千年大運河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上海國家交響樂團于2021年任命國際音樂大師譚盾通過敦煌壁畫和音樂旋律的結合,創作并演繹了國家交響樂團的史詩傑作《敦煌慈悲——可聽見的絲綢之路》, 讓敦煌藝術的精神從古至今與觀衆對話這個時代。

以舞蹈和戲劇呈現,诠釋了經典的中國故事和美學。舞蹈詩劇《隻有這綠》——舞蹈畫《千裡山圖》邀請"中國舞蹈瑰寶明星"周利亞和韓震攜手擔任主編,與北宋天才畫家奚萌對話,連接配接千年靜止與動态,再現綠色山水畫巅峰的奇幻色彩。聯泰劇《雷雨》《雷雨》将曹瑜的經典作品《雷雨》和他的女兒和衣着人創作的萬芳《雷雨》在一場晝夜的表演中,使得它不僅是一對父女的對話,更是兩代、兩個時代的對話,邀請觀衆在儀式感上觀看的過程,收獲自己的人生經曆。10月,該系列将與周濤的舞台劇《情書》一起在上海大劇院的中央電視台戲劇季上演。

此外,中國原創音樂劇《世界失序》彙聚了一支國際奢華創作者團隊,邀請美國百老彙明星作曲家Frank Wildhorn和英國舞蹈設計師Leslie Travers共同在國際上展示中國音樂創作。在原版西區音樂劇《瑪蒂爾達》于2019年在中國引起轟動三年後,中國版音樂劇《瑪蒂爾達》有望上市。中文版不僅将還原原有沉浸式舞蹈美感和現場樂隊,更由國産音樂劇頂級翻譯節目何寶護送,為中國觀衆打造獨具特色的本土劇場體驗。

中國正有戲!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劇院如何“做戲”

"雙線"營運,網絡管道,這是留給疫情沖擊沒能來中國海外的戲劇。繼2020年上海大劇院線上演出季《零巡演》第一季成功推出後,2021-22演出季繼續為觀衆帶來豐富的線上演出内容。新一季的《零站之旅》将聚焦後疫情時代,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生活環境,借藝術治愈人。除了繼續推出全球最新、最好的網絡劇和紀錄片外,"網絡沉浸式戲劇"項目将是首次嘗試。其中,上海大劇院國産原創短片《中國有戲劇》第二季将聚焦嘻哈、沉浸式戲劇、喜劇脫口秀、二次元文化等領域,深入探讨年輕觀衆的解讀,思考演藝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标。

是時候來劇院了!創意、餐飲、直播、"沉浸式"新都市生活等您體驗

後疫情時代,中國劇場正在悄然變革,跨界創新更加多樣化,演藝空間更加靈活,演藝衍生品更具逼真的質感。在這種背景下,一直敢于做如何做到上海表演者打破遊戲?上海大劇院以劇院品牌再更新為輪廓,通過踐行"開藝術宮"理念,将劇院空間變成更多的生活載體,呈現更豐富的生活。

什麼是"開放式藝術宮殿"?從新更新的上海大劇院視覺VI系統,可以看到:白色穹頂彎入天空,勾勒出"天地之間"的建築理念,漸變的色彩展現出一種沉浸感和融合感。是以,連接配接更廣闊的生活空間,為行為藝術注入更豐富的體驗,是上海大劇院給予的"開放"解決方案。

劇院官員表示希望結合創意産品、藝術教育活動、劇院空間、線上節目等全新消費、體驗場景,讓觀衆感受到劇場内外"身臨其境"的新都市生活。

享受空間:已經持續多年,積累了大量親子觀衆的藝術教育品牌,将擁有自己的小空間——親子閱讀大廳的"聲音閱讀空間"。其中,從經典的藝術繪畫故事出發,融合了音樂、合唱、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親子閱讀、親子戲劇和音樂遊戲三個工作坊,以生動有趣的親子互動和藝術體驗,與父母攜手讓孩子"在藝術中享受",讓因身高限制而無法進入劇院的孩子有機會獲得藝術啟蒙。此外,"大劇院藝術之旅"是面向上海中國小生的戲劇體驗項目,旨在通過開放遊覽、背景體驗、建築知識、藝術普及、戲劇禮儀的有機結合,啟發學生的藝術了解,豐富學生的公德心生活,将"戲劇導賞與藝術體驗"融為一體。 藝術講座和工作坊、公開排練等内容,将課堂搬進劇院,完成學生的"藝術體驗"。

買文正:上海大劇院在發展文成的國度大潮中,與大福飛躍聯合推出了"中國有戲"聯名帆布鞋,将年輕人"不去戲院,上路去戲院"的生活态度,呈現為"戲"的民族潮流生活方式。産品名稱"中國有戲劇"源于原唱片短片《中國有戲劇》,該短片将于2020年由上海大劇院發行。"中國有戲劇"四個字,始于演藝,但走向更廣闊、更能展現新面貌的年輕人潮——中國哪裡,就有戲劇!

觀看直播:8月27日恰逢上海大劇院23歲生日,為此,從23日到27日,大劇院将繼續推出系列活動:8月24日下午,"看經典,看命運,見自己"上海大劇院華中大劇院演出的季節系列《雷暴之後》将分享現場活動, 将邀請《雷雨》文學編輯、《雷雨之後》編劇萬芳、演員劉偉、餘瑞敏、何世飛、孔偉、徐德良、張鶴琴、石川、羅永軒等齊聚一堂,線上與觀衆交流經典文本的當代演繹。

吃這道菜:23-27、上海話劇《陳逸在上海》演出,觀衆可以看八樓的明星餐廳,品嘗"文藝餐廳"紅色經典特價套餐——"四星套餐",由洋芋蒸排骨、魚幹、胡椒臭豆腐、鹽水豆、南瓜等食材組成的四個小菜和竹蒸包, 充分展現了記憶與甜蜜的革命精神...

通過圍繞餐飲的一系列活動,上海大劇院正試圖拓展對劇院體驗的認知和想象,在這個空間裡,打開自己的"中國在玩"舞台。

經典背景煥發青春氣息 多重诠釋相容與包容,"大劇院制作"已準備就緒

當然,上海大劇院并沒有放棄原有的"經典"定位功能。延續歌劇傳統為開幕演出,上海大劇院2021-22演出季邀請上海歌劇院導演、著名指揮家、鋼琴家徐忠,與著名女高音和許志永一起,在世界歌劇舞台上演出了久負盛名的《雙星》《鄉村騎士》《醜角》,9月3日至5日,他們将為上海觀衆提供一場國際一流的歌劇盛宴。

在音樂部分,上海大劇院還将舉辦威爾第·瓦格納歌劇收藏音樂會和法國輕交響音樂會的兩場大型音樂會,以娛樂歌劇和古典音樂愛好者。由上海大劇院策劃的"一個人的古典"系列将帶來梅迪安小提琴獨奏音樂會,郭翔小協奏曲和玉玉墨鋼琴獨奏音樂會的三場精彩演出。新年之際,小提琴家王啟軒還将與時代音樂人聯歡一起帶來"新年音樂會"。

中國正有戲!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劇院如何“做戲”

在新一季中,還有許多舞蹈,戲劇和歌劇作品,展現出青春的氛圍和經典的背景色彩相容性。9月19日、20日,舞迷們不容錯過由李星、謝欣等明星舞者彙聚而成的高知名度舞劇《大酒店》,以及由上海芭蕾舞團演出、每年聖誕節"一次性演出"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将在今年重新上演,帶來全新的多媒體舞蹈制作和大劇院觀衆。此外,8月27日至29日,由中荷藝術家創作的原創兒童光影音樂劇《指環》,靈感來自瓦格納的音樂,并于11月5日至7日由賴勝川主演的星光熠熠的電視劇《暗戀桃花源泉》;11月24-28日,首部改編自同名電視劇的大型原創音樂劇《僞裝者》将在全國上映;11月6-14日,《新國風》12月1-5日由鼓樓西制作的音樂劇《南唐後師傅》和《枕男》将為戲劇愛好者帶來源源不斷的亮點。上海劇院帶來的原創大型上海劇《陳奕在上海》和經典上海戲曲《雷雨》,将在紅色基因與現代文本的融合中,帶來傳統藝術的新鮮面貌。

《大劇院制作》将于2022年上映,此前昆曲獨立出品了當代民謠《福生六個故事》。在新一季中,上海大劇院計劃創作兩部戲劇:音樂劇《鄭青年》和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

2022年是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一年。從大一到20,《鄭青年》走過了幾條女性革命之路,從女性的角度來解讀中國共産黨在人生開始的經曆,聚焦于大事記、小人物與國家命運的聯結。中國版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用音樂劇的方式提煉原作的精髓,深入挖掘人性和信仰,引導人們生活、成長,中國版的創作将更具感染力,對觀衆更具感染力,引發社會思維。

作者: 黃啟哲

編輯:徐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