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正有戏!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剧院如何“做戏”

中国正有戏!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剧院如何“做戏”

还没等到今天的官方海报发布,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地铁站里一则全新的灯箱广告。镜头没有过去无尽的舞台风光,而是聚焦在两个穿着运动服和滑板的年轻人身上,以捡起照片。仔细看看他们的鞋袜,以及上海老式的跳"铅"袜子上的红蓝箭头上的口号(slogan):中国有戏剧性。滑板底部的标语写着意向:"不在影院,在去影院的路上"——在疫情正常防控的背景下,与之前推广的高规格演出内容相比,上海大剧院积极拓展线上服务,希望向大家展示线上天猫商城会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今天是8月23日,上海大剧院选择在线发布21-22季。选择23日是为了回应剧院即将到来的23岁生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在两个半月的演出季计划公布后,上海大剧院再次开启了新年演出季,展现了当前华人舞台的多面性蓬勃发展。

以"中国有戏"为主题的新一季,不仅反映了中国戏剧的有序修复和精彩的舞台呈现,而且指向未来,用"戏"一段时间,展现了中国文化甚至中国的力量,正在展现越来越旺盛的活力和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本演出季鼓励国内原创创新,尤其是新"亮相"单元,汇聚了京剧交响曲、民族音乐、舞蹈诗、戏剧、音乐剧等舞台美术形式等一批新作品。伴随着新的演出季,剧院品牌有了新的升级,从视觉VI系统、体验式艺术教育品牌,到能够"带回家"的剧院创意产品,能够"走进"特色的生活方式体验,让剧院的精彩从舞台延伸到日常生活,践行"梦想" 不仅仅是舞台"的愿景。首演线上线下"双线"运营,挖掘属于当代中国舞台"杰作"

围绕"中国在玩"的主题,《中国制作》成为2021-22赛季的主角,其中许多在上海首映和首映。

上海大剧院希望呈现的是中国演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蓬勃创造力。通过舞台作品审视和讲述诞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故事,展现出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舞台前沿风格,挖掘可以代表当代中国舞台的"伟大作品"。

中国正有戏!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剧院如何“做戏”

"首演"单元,原京剧交响曲集《金城大运河》,民族音乐《敦煌怜悯——一听丝绸之路》,舞诗剧《只有这绿》——舞蹈画《千里山》,甚至台剧《雷雨》《雷雨》......这些植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舞台作品,将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历史图景。中国原创音乐剧《世界乱世》和音乐剧《玛蒂尔达》将在中国版上海大剧院迎来首演,整合国际一流的创意制作团队,展现当代中国舞台的青春气息。

两部京剧交响曲和民族音乐作品,歌颂美国和中国的中国文化。10月18日,由北京交响乐团、北京北京剧院联合出品,杨乃林作曲,王思瑞、李东才创作的大型原创京剧交响曲集《北京大运河》,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交响乐融合,通过西河西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北京大运河的独特风格, 带领上海观众更接近千年大运河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上海国家交响乐团于2021年任命国际音乐大师谭盾通过敦煌壁画和音乐旋律的结合,创作并演绎了国家交响乐团的史诗杰作《敦煌慈悲——可听见的丝绸之路》, 让敦煌艺术的精神从古至今与观众对话这个时代。

以舞蹈和戏剧呈现,诠释了经典的中国故事和美学。舞蹈诗剧《只有这绿》——舞蹈画《千里山图》邀请"中国舞蹈瑰宝明星"周利亚和韩震携手担任主编,与北宋天才画家奚萌对话,连接千年静止与动态,再现绿色山水画巅峰的奇幻色彩。联泰剧《雷雨》《雷雨》将曹瑜的经典作品《雷雨》和他的女儿和衣着人创作的万芳《雷雨》在一场昼夜的表演中,使得它不仅是一对父女的对话,更是两代、两个时代的对话,邀请观众在仪式感上观看的过程,收获自己的人生经历。10月,该系列将与周涛的舞台剧《情书》一起在上海大剧院的中央电视台戏剧季上演。

此外,中国原创音乐剧《世界失序》汇聚了一支国际奢华创作者团队,邀请美国百老汇明星作曲家Frank Wildhorn和英国舞蹈设计师Leslie Travers共同在国际上展示中国音乐创作。在原版西区音乐剧《玛蒂尔达》于2019年在中国引起轰动三年后,中国版音乐剧《玛蒂尔达》有望上市。中文版不仅将还原原有沉浸式舞蹈美感和现场乐队,更由国产音乐剧顶级翻译节目何宝护送,为中国观众打造独具特色的本土剧场体验。

中国正有戏!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剧院如何“做戏”

"双线"运营,网络渠道,这是留给疫情冲击没能来中国海外的戏剧。继2020年上海大剧院线上演出季《零巡演》第一季成功推出后,2021-22演出季继续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线上演出内容。新一季的《零站之旅》将聚焦后疫情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借艺术治愈人。除了继续推出全球最新、最好的网络剧和纪录片外,"网络沉浸式戏剧"项目将是首次尝试。其中,上海大剧院国产原创短片《中国有戏剧》第二季将聚焦嘻哈、沉浸式戏剧、喜剧脱口秀、二次元文化等领域,深入探讨年轻观众的解读,思考演艺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是时候来剧院了!创意、餐饮、直播、"沉浸式"新都市生活等您体验

后疫情时代,中国剧场正在悄然变革,跨界创新更加多样化,演艺空间更加灵活,演艺衍生品更具逼真的质感。在这种背景下,一直敢于做如何做到上海表演者打破游戏?上海大剧院以剧院品牌再升级为轮廓,通过践行"开艺术宫"理念,将剧院空间变成更多的生活载体,呈现更丰富的生活。

什么是"开放式艺术宫殿"?从新升级的上海大剧院视觉VI系统,可以看到:白色穹顶弯入天空,勾勒出"天地之间"的建筑理念,渐变的色彩体现出一种沉浸感和融合感。因此,连接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为行为艺术注入更丰富的体验,是上海大剧院给予的"开放"解决方案。

剧院官员表示希望结合创意产品、艺术教育活动、剧院空间、在线节目等全新消费、体验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剧场内外"身临其境"的新都市生活。

享受空间:已经持续多年,积累了大量亲子观众的艺术教育品牌,将拥有自己的小空间——亲子阅读大厅的"声音阅读空间"。其中,从经典的艺术绘画故事出发,融合了音乐、合唱、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亲子阅读、亲子戏剧和音乐游戏三个工作坊,以生动有趣的亲子互动和艺术体验,与父母携手让孩子"在艺术中享受",让因身高限制而无法进入剧院的孩子有机会获得艺术启蒙。此外,"大剧院艺术之旅"是面向上海中小学生的戏剧体验项目,旨在通过开放游览、背景体验、建筑知识、艺术普及、戏剧礼仪的有机结合,启发学生的艺术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明生活,将"戏剧导赏与艺术体验"融为一体。 艺术讲座和工作坊、公开排练等内容,将课堂搬进剧院,完成学生的"艺术体验"。

买文正:上海大剧院在发展文成的国度大潮中,与大福飞跃联合推出了"中国有戏"联名帆布鞋,将年轻人"不去戏院,上路去戏院"的生活态度,呈现为"戏"的民族潮流生活方式。产品名称"中国有戏剧"源于原唱片短片《中国有戏剧》,该短片将于2020年由上海大剧院发行。"中国有戏剧"四个字,始于演艺,但走向更广阔、更能展现新面貌的年轻人潮——中国哪里,就有戏剧!

观看直播:8月27日恰逢上海大剧院23岁生日,为此,从23日到27日,大剧院将继续推出系列活动:8月24日下午,"看经典,看命运,见自己"上海大剧院华中大剧院演出的季节系列《雷暴之后》将分享现场活动, 将邀请《雷雨》文学编辑、《雷雨之后》编剧万芳、演员刘伟、余瑞敏、何世飞、孔伟、徐德良、张鹤琴、石川、罗永轩等齐聚一堂,在线与观众交流经典文本的当代演绎。

吃这道菜:23-27、上海话剧《陈逸在上海》演出,观众可以看八楼的明星餐厅,品尝"文艺餐厅"红色经典特价套餐——"四星套餐",由土豆蒸排骨、鱼干、胡椒臭豆腐、盐水豆、南瓜等食材组成的四个小菜和竹蒸包, 充分体现了记忆与甜蜜的革命精神...

通过围绕餐饮的一系列活动,上海大剧院正试图拓展对剧院体验的认知和想象,在这个空间里,打开自己的"中国在玩"舞台。

经典背景焕发青春气息 多重诠释兼容与包容,"大剧院制作"已准备就绪

当然,上海大剧院并没有放弃原有的"经典"定位功能。延续歌剧传统为开幕演出,上海大剧院2021-22演出季邀请上海歌剧院导演、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徐忠,与著名女高音和许志永一起,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了久负盛名的《双星》《乡村骑士》《丑角》,9月3日至5日,他们将为上海观众提供一场国际一流的歌剧盛宴。

在音乐部分,上海大剧院还将举办威尔第·瓦格纳歌剧收藏音乐会和法国轻交响音乐会的两场大型音乐会,以娱乐歌剧和古典音乐爱好者。由上海大剧院策划的"一个人的古典"系列将带来梅迪安小提琴独奏音乐会,郭翔小协奏曲和玉玉墨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三场精彩演出。新年之际,小提琴家王启轩还将与时代音乐人联欢一起带来"新年音乐会"。

中国正有戏!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上海大剧院如何“做戏”

在新一季中,还有许多舞蹈,戏剧和歌剧作品,展现出青春的氛围和经典的背景色彩兼容性。9月19日、20日,舞迷们不容错过由李星、谢欣等明星舞者汇聚而成的高知名度舞剧《大酒店》,以及由上海芭蕾舞团演出、每年圣诞节"一次性演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将在今年重新上演,带来全新的多媒体舞蹈制作和大剧院观众。此外,8月27日至29日,由中荷艺术家创作的原创儿童光影音乐剧《指环》,灵感来自瓦格纳的音乐,并于11月5日至7日由赖胜川主演的星光熠熠的电视剧《暗恋桃花源泉》;11月24-28日,首部改编自同名电视剧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伪装者》将在全国上映;11月6-14日,《新国风》12月1-5日由鼓楼西制作的音乐剧《南唐后师傅》和《枕男》将为戏剧爱好者带来源源不断的亮点。上海剧院带来的原创大型上海剧《陈奕在上海》和经典上海戏曲《雷雨》,将在红色基因与现代文本的融合中,带来传统艺术的新鲜面貌。

《大剧院制作》将于2022年上映,此前昆曲独立出品了当代民谣《福生六个故事》。在新一季中,上海大剧院计划创作两部戏剧:音乐剧《郑青年》和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年。从大一到20,《郑青年》走过了几条女性革命之路,从女性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人生开始的经历,聚焦于大事记、小人物与国家命运的联结。中国版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用音乐剧的方式提炼原作的精髓,深入挖掘人性和信仰,引导人们生活、成长,中国版的创作将更具感染力,对观众更具感染力,引发社会思维。

作者: 黄启哲

编辑:徐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