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雲南近代以來愛國主義革命鬥争事迹概覽(三)(1840~1950年)

馬英娜 亮 楚陽 曾麗梅

「原創」雲南近代以來愛國主義革命鬥争事迹概覽(三)(1840~1950年)

雲南雜志發表紀念攝影

雲南各族人民在谷地支援抗日戰争

(1932-1946)

1932年,雲南省政府下令全省開始囤積糧食,雲南戶2338272戶,以每戶糧食一經(每景石140斤)為标準,全省總需要囤積糧食2338272景石,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國民政府應對曠日持久的抗日戰争軍糧危機, 要求雲南繼續增加糧食和糧食危機。雲南省政府對抗日戰争事件,再次動員全省人民積極囤積糧食,直到1941年,該省屬于現存糧食積累的實際數量3678760景石。雲南各族人民一直在縮減溫飽,勤于生産,用大量的糧食、蔬菜、肉類等日用品支援了曠日持久的抗争。《雲南通志長續編》記載,16萬軍糧食和軍事需要,絕大多數雲南人依靠衣食供應,提供軍糧、馬糧、彈藥,連同鹽、副食裝備約1.4萬噸。從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多時間裡,數十萬中國軍隊奔赴山西抗日戰争前線,山西部分軍糧由西部少數民族人民提供。盟軍駐紮在雲南,近四年來,他們絕大多數消費的糧食、肉類、蛋類、家禽、蔬菜也依賴當地人民的辛苦供應,雲南各族人民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原創」雲南近代以來愛國主義革命鬥争事迹概覽(三)(1840~1950年)

昆明九起義後成立的雲南軍都關于改建為公元年的通知

二是雲南各族人民反對封建專制、争取自由民主鬥争中的革命事迹。

同年,雲南民族反抗清朝

(1851-1874)

清鹹豐、同濟年間,由于經濟衰退和官員腐敗,雲南省的階級和民族沖突日益尖銳,各族人民起義爆發。其中,以俞錫都文秀、閩南新、馬如龍為代表的起義為代表。清朝維持綠軍統治的權力被擊敗,不得不招募大量農村勇士、土訓等武裝力量鎮壓起義。1872年,清軍攻占大麗府市,杜文秀被清軍擊斃。起義持續了18年,影響了整個雲南省,雲南綠營的崩潰,清朝在雲南的統治基礎動搖,雲南乃至現代曆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民主革命思想在雲南的傳播

(1905-1911)

1905年8月20日,中國聯盟在日本東京成立,由陸志義、楊振宏、趙山、李遠、羅培金、尹承軒、葉宇、趙福祥、唐繼軒、李萬祥、張子珍、黃玉成、張開瑞、安東恩戎、周德榮、林春華、李伯輝、姜美玲、趙中琪、沈中、黃家良、黃維英等雲南學生和徐偉, 張邦涵等雲南留學生越南數十人加入盟,組成雲南支部,由盧志毅擔任部長。各分支積極開展反清革命宣傳,組織和策劃反清起義。在孫中山和黃興的建議下,《雲南》雜志于1906年創刊,10月出版。支部成員紛紛回國部,組織了公益會、會、死亡學會、興漢社等組織,随着路權、采礦權的恢複,成功進入雲南軍報告廳、新軍和防衛營,發展壯大革命力量,争取軍隊走向革命。1908年,"雲南獨立大會"在東京金惠館召開,切斷了與清朝的聯系,宣告雲南獨立。會後,楊振宏和黃玉英率領一批彜族成員重返戰場,應對和支援河口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雲南盟成員發動了滕越起義和昆明九起義,推翻了清朝在雲南的統治。

河口起義

(1908年4月29日至5月26日)

1908年4月,孫中山同盟成員黃明堂、王和順率領從南關鎮撤退到雲南邊境的100多支起義軍,召集當地黨員和于勇準備起義。4月29日深夜,黃明堂率軍進攻河口。清軍防衛營一則消息,殺死了其管帶蔡正宣,以回應起義。革命軍與逆清軍會合,經過激烈戰鬥,擊斃清邊副總監王振邦,奪取了河口要塞,黃明堂以中國國民軍的名義,南方軍,宣布安民、燕申軍紀。革命軍連科南溪、新街、大壩灑,被迫花錢,自作自受,隊伍擴大到300多人,進而進一步壯大革命力量。總督雲貴西良方面的軍事鎮壓,一是面對清政府匆匆忙忙,革命軍和清軍在老範寨、泥黑、羊街等地被關押了20多天。5月26日,清軍攻占河口,黃明堂率領600多人撤退到越南,在那裡他們被法國殖民當局解除武裝複員。河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預示着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

永昌起義

(1908年12月25日)

1908年11月,永昌省(今雲南寶山)進行土地改革、反軍轉移、城市空虛,聯盟成員楊振宏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最佳時機,是以号召邀請陸志義來日本策劃,自己從緬甸向西進,與黃玉英、何等會起義, 決定以永昌府市(今寶山市龍陽區)為發展起義的基礎,後逐漸行軍,掃蕩帝軍革命計劃。由于洩密,清政府調兵保衛永昌,圍困革命黨員,加上資訊溝通不暢,行動失敗。

雲南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1月)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後,雲南是第四個響應并宣布獨立的省份,該省的三個地區爆發了起義,一個是西滕越起義(10月27日),另一個是昆明第九次起義(10月30日),第三個是福建南部臨安起義(11月1日)。起義後,新政權成立,雲南軍都,蔡英文當選為都铎王朝。向該省宣布,雲南起義的目的是鏟除獨裁統治,建設好國家,使漢族、回族、滿族、孟族、藏族、彜族、苗族民族融合、維護共和國,以鞏固公民權利,恢複國力。同時,重申了聯盟"趕民、複國、建立中華民國、土地權利平等"的綱領。雲南軍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建設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使雲南在民國初期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省份,這對雲南的曆史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曆史文獻研究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