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一、《三國演義》為何以蜀漢為正統

其實曹操剛出道時,是一位妥妥的理想主義者。平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去世後,墓碑上镌刻下,“漢故征西将軍曹侯之墓”這幾個字。可惜“江湖未靜”,最終曹操選擇了向現實妥協,變成了魏王,大漢的掘墓人!(出自曹操的《述志令》)

至于孫權,則是徹頭徹尾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一會跟劉備聯盟揍曹操,一會聯合曹操殺關羽,還詐降曹丕揍劉備。是以孫權堪稱史上最牛的“城頭草”。緻使曹操和劉備,一統天下的夢想破滅,間接當上了司馬懿的恩公。

但不論怎樣吧,如孫權所願,三足鼎立的格局至孫權死去,也未能改變。

為何孫權如此精緻利己?因為對一統天下這個夢想,孫權最不當真!他既沒有曹操的實力和雄心,也無劉備的理想和堅韌,故而做一個土豪,自然就成了孫權最優選項。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那麼劉備呢?雖在《三國演義》中,他被搞成了“僞君子”般的形象,但誰也沒法否認,他那股子百折不撓的堅韌勁頭。況且曆史上真實的劉備,那是十足的牛人。純草根一枚,哪有什麼“皇叔”光環追随?隻不過因最終劉備成功了,“皇叔”才貼了上來。

且,督郵是劉備揍的,博望坡是劉備燒的,車胄也是劉備斬的……倘若認為劉備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還有諸葛亮,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直接升騰為曆史符号,光炳千秋,為後世敬仰。

故而為何《三國演義》,非要以最弱小的蜀漢為正統?就一個答案,隻因蜀漢是由一群充滿着理想主義色彩的人所建立的,且貫穿于始終。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便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這面大旗。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二、從馬谡到姜維

對于諸葛亮來言,馬谡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位繼承者。否則劉備臨死前,也不會那麼鄭重的告誡他:馬谡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奈何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依舊悉心培養馬谡。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終于覺得馬谡應該“放出去”了,刷一下戰功,也好為以後順利接自己的班做準備。可誰知,馬谡在關鍵時刻掉鍊子,街亭之戰中被張郃擊敗,導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全面崩盤。

為何諸葛亮是“揮淚斬馬谡”?馬谡承載了諸葛亮是幾乎全部心血,同時又愧對劉備。好在“失之東籬,收之桑榆”,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收服了姜維!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想在蜀漢挑大梁,甚至被諸葛亮選為傳承人,就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

其一:年輕,有未來(才華)。馬谡和姜維都合格。這也是為啥,諸葛亮不培養魏延的一大原因,就是建立人才梯隊。如劉備舍張飛,卻指定魏延守漢中,是一個意思。

其二:非益州豪強派系。本地的益州豪強們,掌控着大量資源,一貫是誰強(勝)跟誰合作。蜀漢立國的根基,是“匡扶漢室”,這個任務能指望他們,或他們的代言人嗎?這就是為何,荊州派系(諸葛亮派系)會掌控蜀漢的原因所在。

同時這也是為何劉禅最終投降的一大原因。到了後期,益州豪強已經控制了朝政。如谯周勸劉禅投降時,都成主流聲音,滿朝文武幾乎就聽不到抵抗呐喊。就是因谯周,是益州豪強們的代言人。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其三:認可“匡扶漢室”這個目标。這個就不必多說了。

姜維明顯符合以上這三條,故而才會被諸葛亮看中。但經過馬谡的教訓後,諸葛亮也明顯發生了改變。比如“老人家”曾一針見血指出,街亭之戰的敗因是:初戰,亮宜自臨陣!

其實諸葛亮後來,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此後凡重大戰事,諸葛亮都親臨指揮。同時也不敢再把“寶”押在一個人(馬谡)身上。是以姜維,最多隻算是繼承下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卻無法對劉禅(朝政)産生影響。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三、非諸葛亮授權人

搞明白了蜀漢是咋回事,為何荊州派系(諸葛亮派系)會主導蜀漢後,其實姜維的悲劇也就非常好了解了。

第一個原因便是,姜維非諸葛亮授權人選。《三國演義》為了渲染姜維,說諸葛亮把平生的軍事所學,都傳授給了姜維。讓姜維一舉成為了諸葛亮的軍事授權人。但實則諸葛亮的真正授權人卻是,蔣琬和費祎。

諸葛亮臨死前,明明白白地說了: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在蜀漢,有否諸葛亮的授權,可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有了諸葛亮授權,底氣足,劉禅也信任。若沒有那就對不起了,哪怕生前被諸葛亮看中,也起不到大作用。畢竟被諸葛亮看中的人多了,除了姜維外還有董允、向寵等。這可是出現在《出師表》中的人物。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是以對于姜維來言,他再想匡扶漢室,也隻能被蔣琬、費祎等壓制。比如費祎,每次姜維想出兵作戰,他不是阻攔就是隻給姜維最多一萬人馬。而姜維卻一點脾氣都沒有。

這誰也沒辦法,所謂蜀漢四相時期: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祎,說來說去都應屬于諸葛亮時期。隻要這些位被諸葛亮授權的人還活着,姜維就注定了被“打壓”,或隻能等着被他們重用,或劉禅需要。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四、姜維生不逢時

由于《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都覺得自諸葛亮死後,姜維就開始九伐中原。但實則卻是姜維整整等了20年(諸葛亮去世在234年,費祎去世在253年)。

20年時間内,司馬家都奪了曹魏大權,而孫權也已死了,東吳開啟了内亂模式。蜀漢那些依舊已“匡扶漢室”為己任的主戰派,幾乎都已經故去大半。益州豪強階層,則已經始擡頭了。

在這種環境下,哪怕廖化、張翼這樣的蜀漢元老,都開始對匡扶中原失去信心,轉而傾向于自保。故而廖化對姜維道:“兵不戢,必自焚!”

張翼則說:“國小民勞,不宜黩武!”

總的意思就是說,用兵不顧實際情況,豈能有好果子吃!

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被費祎打壓,廖化反對,諸葛亮之子把他當仇敵

同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更對姜維深惡痛絕,直接認為姜維跟黃皓,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吾内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等于把姜維當成仇敵了。

但有一點卻是明顯的,這幾位并不是否決姜維匡扶漢室,而是不認可他不顧實際情況的北伐。

那麼姜維為何如此瘋狂?就四個字:生不逢時——留給他的時間太少,而匡扶漢室的理想卻依然在燃燒。須知姜維是在52歲時開始北伐的,僅10年後便是蜀漢滅亡,姜維死于亂兵。

是以,姜維到底得罪誰了?身為蜀漢最後一位理想主義者,他得罪了幾乎所有人,卻又最無愧于蜀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