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作者:商務印書館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氣象觀測作為西北科技研究兵團能夠形成的核心項目,也是科技使團成員人數最多的一次。西北科技考試組常務董事劉塞米農先生(1891-1934)多次找他們四人講膝蓋長、關心、寄予厚望:"他叫我們出去走,看見聽要詳細記錄,有些事情在當時可能沒有用,以後可能大有用處。"

榮新疆(北京大學曆史系教授):與瑞典出版的幾十卷《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報告集》相比,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的現狀,使許多中國著作沒有及時出版。九十年後,《絲綢之路風雲:劉豔淮西北探險日記(1927-1930)》的出版,詳細記錄了作者的科學考察和珍貴的氣象記錄,也讓讀者體會到了大西北的自然特征和科考隊伍的辛勤勞動。

黃繼洙(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近百年前,中國西北科研團成立,招收了一名學習氣象學的大學預科生。千裡向西,駱駝鐘聲悠揚,他不僅用凍僵的手指去記憶天氣,畫出路線,還用青春的眼光拍下了很多有趣的社會生活細節,生動的場面,如今已成為中國青年的珍貴記憶,是一種罕見的曆史資料。

金親王(中國大學國立高等專科學校教授):氣象學在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五千年的氣候變化,使得對古代曆史過程的描述獲得了變化的背景。作為西北地區氣象記錄,絲綢之路風雲為中國西北曆史和絲綢之路曆史提供了寶貴的資訊。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劉豔淮前往中國西北進行科學考察(攝影:李伯冷,1927年10月)

1927年春,北京大學理科二年級學生劉豔淮(1908-1982)看到西北科考團通知氣象系招生。此時,新文化運動以來民主科學的影響已經深深紮根于民心;對劉豔淮來說,對大西北的向往曾經是童年的夢想,他的夢想從山間風俗一路向西,沿着長城走到外嘉峪關。

他熱情報名,經過嚴格的考核,與同學崔和峰、馬業謙、李先志(1904-2001)一起赢得了同輩一代,以19歲、奉華正茂的年齡,有機會進入西走出陽關,成為科考隊伍中最年輕的成員。三年後,他不僅夢想着要成真,穿越沙漠,天山,而且從此"永不歸路",氣象觀測工作結束後,繼續向西行進,而李先志到德國學習,奠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向了中國的氣象、氣象教育生活。

西北科學考察的先驅

中國氣象學和氣象教育中的一代族長

劉豔淮,人物春雨,1908年7月18日出生于山東平陰一代農戶家庭,曾就讀于平陰縣模範國小、濟南私立玉英中學。1925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理科預科學校,赴北京留學。1927 年,探險結束後,他經蘇聯抵達德國,在地理學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 年)和氣象學家瓦爾德馬爾·豪德(Waldemar Haude)的推薦下,在柏林大學(今洪堡大學)學習氣象學、地理學和海洋學。1934年,他在德國論文《中國東南沿海氣候與天氣研究》中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他被聘為北平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研究員,清華大學地質系講師,并擔任系氣象站主任。1936年,他被嚴克軒推薦到杭州中央航空學校擔任氣象教官,并擔任氣象站站長,成為中國空軍航空氣象台鬥。後來,他搬到了昆明和成都,在那裡他為抗日戰争期間的中國空軍寫了一首關于長虹的歌,赢得了更多的勝利,赢得了最後的勝利。1949年12月移居台灣,參加岡山空軍氣象訓練班。1960年7月,他被任命為台灣師範大學曆史地理系(後來的地理系)主任和教授,後來創立了地理研究所,擔任研究所所長兼教授。1978年退休後,他成為兼職教授,并擔任台灣中國地理學會會長。1982年10月5日,他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去世,享年75歲。

劉豔懷是西北地區科研的先行者,也是我國氣象事業的開拓者和氣象教育的創始者。劉教授過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地形學、海洋學、數理地理學、地圖學、區域地理學、地球科學、地球實體學等相關學術領域的課程,氣象學和地理學研究領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國西北和台灣,這與他早期的西北探險和晚年在台灣有關。從1931年《天山南路雨》出版之初,直到晚年,他撰寫了大量關于西北科學考察隊和科研兵團學術史的文章,包括《斯文·海丁最後一次西北探險1933-1935》和《中瑞西北科學考察組(1927-1933)》在他去世當年發表, 反映了他對他生命氣象事業開始的遙遠懷舊。

作為西北科技兵團的氣象系學生,中年人劉彥懷、李先志分别在台灣大學和中國大陸任教,成為海峽兩岸漢語氣象學和氣象教育的代名詞。

世界知名的科研集團

八年的探險是世界探險史上的一個奇迹

影響劉豔懷一生的出發點是加入西北科研團。中瑞西北省科學考察隊,又稱中瑞西北大學科學考察隊,是一個以中外科學家平等合作而聞名于世的科研組别。自19世紀以來,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亞腹地已成為人類征服全球地理盲點的最後冒險區,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隊紛紛湧向它。中國一直缺席了這個标志着對世界認識的現代化程序。直到1926年,當瑞典地理學家和探險家斯文·海丁(Sven Heding)來到北京執行漢莎航空任務,進行氣象考察以開辟歐亞航線時,中國學術界才反對一項無視中國主權的協定。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1927年5月9日,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前

西直門火車站照片(前排右3:劉豔懷)

八年的遠征是世界探險史上的一個奇迹,組織如此龐大的探險隊,是斯文·哈欽個人探險史上唯一的一次。它涵蓋了廣泛的學科,包括氣象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在西北地區嚴酷自然、政治動蕩的環境下,科考隊員們克服了許多困難,以嚴從的态度開展了科學工作,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

對于中國來說,這次史無前例的科研考察,也給我們留下了共同創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經驗,增強了我國對西北人文和地理環境更加全面和科學的認識,為引進現代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科學思想做出了貢獻。 并在新舊過渡時期為中國培養了優秀的專業人員,這對中國現代科學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劉半農的陰伊甸園:詳細記錄,會有大用處

11本珍貴日記,1077天不間斷

氣象觀測作為西北科技任務的核心項目成立,也是科研隊成員人數最多的一員:德方派出優秀的氣象學家裘德博士主持了各種氣象測量,并在第一次考察中,漢莎航空派出了八名優秀的飛行機組人員協助測量, 北京大學四年級學生也從熱忱的注冊中站了出來,百人一起脫穎而出,赢得了氣象觀測學生與代表團的工作。李賢志先生回憶說,他們被錄取後,西北科技考試組執行主任劉塞農先生(1891-1934)多次要求他們四人講膝蓋長,體貼,寄予厚望:"他叫我們出去,看見聽,詳細記錄,有些事情當時可能沒有用, 但以後可能會有很大的用處。"——九十年後,當西北科技兵團越來越展現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意義時,這些都通過劉塞米農先生的熱忱委托日記,無論是探索西北科考兵團的蹤迹,還是了解北方大學新生自此以來的新文化運動, 将是一個珍貴的遺産,是以讓我們充滿閱讀的期望。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出發第一天的日記(1927年5月9日)

2018年4月18日,劉先生的女兒梅和安妮姐姐代表全家人來到北京,将已經轉移到大洋彼岸的珍貴文物和文獻(編者注:這裡指劉豔懷先生的日記)捐贈給新疆師範大學黃文軒中心。十一份日記手稿完整地記錄了近三年的探險過程,90年後,這些手稿現在擺在我們眼前。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劉彥懷西北探險日記

劉豔懷的《西北科學考察日記》寫在11個已經泛黃的空白筆記本上,有些是豎線,高寬150×205毫米。除了第6卷(近100頁)和第11卷(隻有30多頁)外,每卷都在50頁以上。日記單面書寫,每頁用藍黑墨水豎直立書約20行,每行27-35字。近 600 頁和 350,000 字的日記記錄了 1927 年 5 月 9 日從北京到 1930 年 4 月 19 日柏林的旅程。近三年的學習年限,沒有休息一天。根據他的日記,除了這些作品的中文文本外,他還有一本用外語寫的德語日記(見1929.2.20,4.26,4.29,5.3,7.23,7.24記錄),但遺憾未能保留。除了繁忙的旅行和學習工作,能夠如此勤奮地寫作,足以展現出他非凡的毅力。

絲綢之路風雲:一首永無止境的民謠,200多張珍貴圖檔

作者等受黃文軒中心委托從事日記整理和出版工作,是以獲得了看到這一珍貴曆史資料的機會,但因其巨大的資訊量和豐富的舊聞新知識。劉半農在科考隊出發前的氣象系學生"要看見和聽得詳細記錄"的任務,由李賢志回憶了一輩子,現在也從劉豔懷的日記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有些東西在當時可能沒有用,但後來可能大有用處"的教導在90多年後确實實作了。

從我們有限的洞察來看,至少我們可以總結以下幾個方面,來一睹日記中豐富的學術價值。

氣象調查觀測

劉豔懷在西北科考中擔當氣象觀測學生的角色,是以這本日記首先是一本工作日記,向我們展示了西北科考氣象觀測的方方面面。

劉某于5月10日抵達標頭,5月14日開始觸摸壓力表和夏表,還交出了北京大學的德文講義,開始學習德語。在收集并組裝了在標頭運輸的駱駝後,該團隊于5月20日開始了前往西部的漫長旅程。在5月21日露營的第二天,他"幫助裘德放置了他的儀器并測量天氣"。5月25日,沿途的天氣開始被記錄下來。從5月29日起,四名中國氣象專業的學生被安排到標頭以北的胡加圖河上,在那裡他們學習觀測方法,指導他們閱讀德國氣象書籍,進行測試和記錄,并開始氣象測量的實踐教育訓練。他們輪流值班,每小時記錄一次天氣。他的日記不再"抄襲"裘德的記錄,而是記下了他觀察到的資料。同時,每日日記也形成了必須記錄當天天氣狀況的日記。《中國氣象學學生》的工作顯然受到了裘德的好評,他被留下來在胡加圖河上獨立工作,直到8月2日工作結束。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1927年6月15日,裘德指導了四位中國氣象學家。

(左起:馬葉謙、于德、劉豔懷、崔和峰、李賢志、李波冷照片)

劉豔懷後來出版了《天山南路雨》《迪化山與博古達山春風比較》,這不僅是他在天山波格達、庫卡爾氣象工作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他一生中氣象研究的最早成就。現在日記已經出版,他可以看到他獲得這些結果的工作過程以及氣象學家最早的教育訓練成績單。

2. 流動大學的進步足迹

中國西北科學研究任務曾被斯文·赫丁稱為"流動大學"。從劉豔懷的日記中,确實展現了他三年來在空中不斷移動的探險中勤勞的景象,成為流動大學精彩的文字。

對于北京大學預備班、氣象學專業、中外科考隊伍的劉豔懷來說,有很多有專長的老師。

外國上司人斯文·赫丁是國内外知名的探險家,他在中亞探險中積累的豐富知識,成為劉豔懷無窮利益的源泉。例如,通過計算駱駝行走的速度來繪制當天的路線,是斯文·海丁親自教授的技術(1927.8.29),作者從此癡迷于此,在與哈欽記錄不斷交換的過程中,從每天兩公裡的差異到隻有幾十米(1927.9.19), 10米(1927.9.23),可以看出,這種沙漠旅程測量技術的基本掌握者。......此外,Heding還教他測量井水溫度等技術(1927.9.14)。海定在路上記錄情況的科學精神,謙虛地尋求他人的意見(如1927.8.28),以及重病時擔架上的路線測量(1927.12.13),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劉曉波的工作毅力和日記習慣。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1930年1月在迪化氣象站的照片

(左起:白婉玉、于元忠、李賢志、袁富麗、黃文軒、劉豔懷)

中國代表團團長徐偉是一名從法國歸來的博士。從標頭到新疆的路上,劉豔懷和他一起組,是以兩人談得最多。作為長者,徐某對劉一路走來(1927.11.9、1928.1.11)的鼓勵,無疑為年輕學生劉豔懷的成長做出了貢獻。根據劉豔淮後來的記錄,他之是以能夠在德國完成四年的學習,也部分得益于徐偉的财政支援。從新疆回國後,徐某擔任女子師範大學(後來又擔任北平北平大學)校長,并聘請劉豔懷擔任該校研究員,預支工資為兩年。

元富力是科學考察隊成員,也是一位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從美國留學歸來,曾參加過中國地質調查局仰光遺址的發掘工作。一路上,劉還跟着袁福利學習地質學,跟着他尋找化石(1927.5.27);從1928年冬天開始,袁福麗成為科考隊代理組長,也成為劉豔懷的直接聯系人,劉豔懷在圖書館車廂内接受獨立檢查,通過往返溝通不斷指導他的工作。

3. 五四青年的精神面貌

劉豔懷的西北留學日記,也是他三年來思想和認知成長的反映。記錄衆多,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北京大學年輕學生新風采。這種代表愛國進步、民主與科學的精神觀,在西北科考過程中充滿了青春氣息,與落後動蕩的内陸社會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在那個時期的希望。

比如,愛國情的展現,不時在字裡行間顯露出來。在中華民國國慶節之際,筆者不禁想到:"雙十,隻有七八天,想想中華民國雖然有十六年的曆史,但依然脆弱,内亂仍然頻發,外國勢力、軍閥、帝國主義壓迫,人民不談生活, 這個國家不會是一個國家。烈士不能盲目,志石還是努力的時候。"對陷入内政泥潭的中國命運的擔憂,不是抄襲政治教科書的結果,而是作者近兩年在北京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最敏感的政治中心和最真誠的青年最親身的感受。這種情緒是所有中國成員的共同感受,是以在額濟納河岸邊從未冒過煙的森林中(1927.10.10)舉辦了慶祝活動。這項活動也受到外籍人士的尊重和參與,終于成為弘揚友誼、共同奮鬥的重要一環。

截至1929年5月9日,作者寫了楊岩的日記,記錄了1915年元世恺政府接受日本"21日"國恥的國慶節,以及1925年5月30日"五一屠殺"周年紀念日,作者特别在日期之後将"上海大屠殺紀念館"突出标明。在這些地方,你可以看到年輕學生劉豔懷為壓迫國家而懷重的心,也是他未來科學救贖之路的原動力。

"五四青年"形象的另一個方面,是新文化在思想文化洗禮後的新面貌,這些問題也展現在劉曉波的優良記錄中。如作者的日記文本,基本上都用了清晰明了的白話來寫,以及使用新的标點符号,在書名和左側的人名上标出一個特殊的名字行等等。除了這種"身體表達",更重要的是作者閱讀了行業以外的書籍,同時也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度和受歡迎程度。如作者對張子平的《沖積化石》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小說(1927.5.28)的評論,以及項豔然的《留東新史》(1929.11.3)作為中國學生生活的反映......

1927年劉曉波離開北京時,他才19歲,是北京大學預科學校的二年級學生。但從日記中展現出積極的生命力,拼搏奮鬥的精神,在成熟的心靈中可以看出,有了對五四新青年形象的一般了解。

4. 西北地區的世界狀況

劉豔懷的日記中,除了科學觀察的"案例"外,還有很多空間豐富地記錄了那個時期西北的政治形勢和社會風俗。

作為西北考察史上規模最大的科學活動,西北考察隊出現在遙遠的西北地區,在全國政局動蕩的時代,自然引起了西北政界的高度警惕,科考隊與當地政府的交流成為調查之外的日常活動, 是以,在劉豔懷的日記中,地方政府的溝通材料比比皆是。從大到省長楊增新在南疆(1928.7.11)被暗殺,小到庫卡鄉約安排找驢進山(1928.9.26),列舉了他身邊的經曆,都成為西北時期政局和基層社會的鮮活曆史。

1077天從未間斷的西北考察日記,200餘幅珍貴圖檔 | 中國氣象學的一代宗師,為了“劉半農的囑托”

劉豔懷在學習途中的畫作

額支那河畔的天文台(1927年9月28日)

作者的日記描寫了一路上的社會風俗,那個時代的細節非常真實。如來自法蘭西的所謂"守路人"(1927.8.23),河蓋莊稼(1927.8.24),蒙古沙漠的商業(1927.8.19),少數民族的獵鷹(1 928.1.29),沿途的雍和宮(1927.8.20,9.1),天池邊緣的道教觀點(1928.4.4),農村和城市天主教會(1927.5.24,8.23,1928.5.21),福音派教會(1930.1.15), 東正教(1930.2.14),安集延,俄羅斯,德國,瑞典人,在迪化和庫卡爾英國,波蘭,荷蘭,比利時,廣播在迪化東門外(1928.3.13),天山日報(1929.5.3)出版,将是中華民國在宗教影響期間的多樣性,各種性格,新事物不斷湧現,蒙古和新中國内陸地區的社會生态, 它既是封閉的,又是開放的,生動地展示了出來。

5. 團隊人員詳情

大量的工作細節屬于科考隊伍,也因為劉豔淮日記的出現而變得富有。如氣象站的設立和人員配備,在迪化到達前的日記中多次提到,最終确定洋蔥、迪化、倉庫車、四個地點和人員情況,其實是根據當時社會情況做出調整的結果。

正如作者在探險開始時提到的,他們需要預防性注射以避免流行病(1927.5.30,6.13),這表明作為一項科學任務,他們的健康意識也非常現代。他記錄了自己從庫卡傳回烏魯木齊,在那裡他看到了俄羅斯建築師為科技團隊設計的博物館圖紙,以及籌款建設計劃(1929.11.21),并表明該集團有在新疆建造現代化博物館的長期計劃。日記還記錄了南京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資訊(1929.1.1、5.12、10.24),表明邊疆地區的氣象觀測是國民政府高度重視的情況,也是西北科研任務的資源共享理念。

科學考察組的中外關系是後來研究史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比如黃文軒的日記開頭提到中國西北遠征,有雙重任務,說明檢查需要提防外國成員損害中國的利益,而中國成員對于外人來說則不看不起,是以在逆境面前,一直是最有趣的話題。事實上,通過劉豔懷的學習,真正的中外合作的細節,在雙方真誠的友誼與和諧的交流下,更加充滿了"命運共同體"。

(摘自《絲綢之路風雲:劉豔淮西北探險日記(1927-1930)》,第1版,2021年8月,附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