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恒:“半路出家”的女植物學家

作者:光明網

◎ 科技日報記者陳瑜

“我們的成果,是一個文字性的學術著作,但成果形成過程,經曆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艱苦。”近日,《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正式面世,談及成書過程,作者之一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嵘感慨萬分。

李恒:“半路出家”的女植物學家

圖源: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高黎貢山植物資源與區系地理》是李嵘和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恒近年來研究成果的內建之作,凝聚了團隊30來年的野外調查及室内标本鑒定工作的心血。

高黎貢山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因為其生物的多樣性,被學術界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由于交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之前高黎貢山的野外科學考察和研究一直處于相對滞後的狀态。

位于高黎貢山一側的獨龍江,是一個獨特的自然綜合體,這塊多種動植物共生、彙聚和種屬演化不可多得的“寶地”,一直為中外植物學家所向往。

上世紀90年代,這裡不通公路,貧困且閉塞,進出獨龍江的山路如蜈蚣一般貼在陡峭的崖壁上,3天隻能走一個單程,不小心踏空可能跌入山谷喪命。每年10月到來年5月,大雪封山,那裡幾乎與外界隔絕。

1990年10月,趕在封山之前,作為國家重大基金項目之一的“獨龍江地區植物區系研究”負責人,61歲的李恒和其他3名考察隊員出現在通往獨龍江鄉的驿道上,開始了為期8個月的植物越冬考察。此前雖有人進過獨龍江采集标本,但都在旱季。

為了這次考察,她放棄了退休後的生活,放下了重病在床的夫妻,甚至寫下了可能再也回不來的遺書。

為全面搜集獨龍江的植物,李恒走遍了獨龍江兩岸的各個村寨,大小溝坎以及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嶺。

李恒:“半路出家”的女植物學家

李恒在雲南省高黎貢山采集植物标本。圖源:人民日報李嵘 攝

那段日子裡,李恒白天采摘标本,晚上登記、壓制、烘烤、查閱文獻。一個植物标本,除了标本本身,還需要一份專屬的植物“戶口”——記錄采集日期、編号、産地、生長環境、海拔高度等資訊。

标本采集工作結束時,李恒已在大山裡呆了230個日夜,出山的馱筐裡裝着滿滿的42000餘份标本,植物“戶口”寫滿了33個小“賬本”。

這次考察的研究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獨龍江也第一次有了完整的植物名錄。

1996年,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援時,李恒已67歲,但每次野外考察,她都不避艱險,親力親為,同行稱其為“拼命三郎”。

2002年,雲南西部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合作研究獲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援,那年李恒73歲。2004年秋天,她率領一支由多國研究成員組成的25人考察隊再次走進高黎貢山,曆時32天,取得高黎貢山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采集标本數量居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項目曆次考察之最。

幾十年來,李恒從高黎貢山采集的标本超過4萬号(每号包括8—10份标本),經鑒定确認,高黎貢山共有種子植物5133種和變種,其中383種為高黎貢山特有的物種。這些資訊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摸清種質資源家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地百姓稱她為“高黎貢山女神”。

1961年之前,李恒是一個有北京戶口的俄語翻譯。計劃經濟年代,一紙調令,先生要離開北京赴雲南支援西雙版納植物園建設工作,作為家屬,李恒選擇追随,5分鐘辦理完所有的離職手續。

李恒:“半路出家”的女植物學家

圖源:微信公衆号“民主與科學”

來到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後,俄語派不上用場了,她開始了與植物為伴的日子。

下鄉勞動,休息的時候,别人坐下來休息,她到處搜集雜草,求師辨認;晚上回家,别人早已熄燈睡覺,她仍在燭光下苦讀,彌補植物學專業知識的不足。幾年的時間,她從“外行看熱鬧”轉身成為“内行看門道”。

30多歲初識植物學時,李恒通過勤學苦讀改變了自己的專業,而後幾十年經曆了在大山裡奔走考察、在标本室裡觀察标本、在辦公室整理分析資料,将植物标本變成了一本大學學專著。

如今,92歲的李恒日程表排得滿滿——每天來辦公室上班,和年輕人一起讨論科研,組織基金項目,時間允許的時候下基層指導重樓種植。

“在快節奏時代,堅持做這樣一件事情,可能很枯燥,但能夠把一個地區的植物弄清楚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李老師身上展現的‘坐得住冷闆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是這本書能夠出版的一個很重要原因,也是最值得團隊學習的地方。”李嵘說。

來源:科技日報

來源: 科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