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恒,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分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上海創研基地藝委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收藏協會大師藝術委員會注冊藝術家、上海市收藏畫院畫師、成都軍區軍供幹部教育訓練基地書畫創作室主任、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書畫院特聘畫師,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使者。
1999年至今,多次參加國内外大型畫展。其中有2016年秋季第十三屆青州“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2017年春季第十四屆保利“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2017年夏季“從黃到遠山:一帶一路國家李恒重彩山水畫展”,該展由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新華網、黃山市委、市政府為其主辦,舉辦地為黃山市美術館。2017年被新華社等機關邀請成為“一帶一路,昂揚在途”大型跨國文化交流團随團畫家。李恒不負重望,曆經30多天,一路寫生,創作多幅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中國畫。其中九幅被大陸駐九個國家大使館收藏,大使們對李恒筆随時代,放歌絲路的精神及其精湛畫技給予高度評價!
筆墨寫春秋 氣韻滿乾坤——讀李恒山水畫作品集有感
李恒,一個響當當的名字。我們相識之前,我已知李恒大名。初次見面留下的印象是:儀表俊秀,舉止得體,為人低調,言語不多,善良聰慧,才思靈活,一派畫家風範。
經過一段時候的往來,李恒的形象逐漸在我的腦子裡清晰起來,他的藝術才華和成就也使我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般的人認為,認識一位藝術家,首先要看他的畫,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為,認識一位藝術家,更要看人,看人品知人心,并把看人品與看藝術結合起來,而且要立體地看,全面地看,曆史地看,現實地看。在我的觀察中,李恒的人品是仁厚的、謙和的、豐滿的、高貴的,同樣,他的畫品或藝品高尚的,高雅的,還應了古人的一句話。“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人品不高,落墨無法”。在我看來,李恒的人品、藝品的背後,折射出來的是幾十年的藝涯修煉,是人生閱曆的積累,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也是人品與藝術的融合,而李恒的山水畫作品集正是他人品與藝品交融的一個縮影,一種真實的人生寫照。
李恒擅長作山水畫,他刻苦學習和研究工筆山水、潑墨山水,古代山水,現代山水,西畫山水,從中探尋不同的藝術風格、表達方式、意境營造,在漫長的探索中李恒漸漸把彩墨山水作為主攻方向,把現代的審美情趣和油畫的創作技巧及繪畫風格融洽在自己的彩墨山水之中,讓多個元素重疊、交融、粘合,讓中國畫得構思、表達、表現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妙趣橫生,更加賞心悅目。
2014年《中國書畫報》曾整版刊登過李恒的美術作品,那是“中國山水畫家李恒作品全國巡展上海首展作品選”刊的部分精品佳作,這些作品大都場景宏大,氣勢恢宏,構圖飽滿,結構嚴謹,設色高雅,渾然天成,既有大山大水的滂沱之氣,又有細微之處的精到之美,給人以很強的視角沖擊力。
在李恒的美術生涯中,還特别喜歡雪景山水畫的創作。如此,他的《早雪》、《太行雪韻》、《秋韻》、《秋江帆影》、《睛雪》、《太行之春》、《獨釣寒江舌》、《北國風光》等等,或是風雪交界,雪花飛舞;或是冰天雪地,雪霧鎖山;或是雪止天朗,銀裝素裹;或是遠山山頭的,近山山腳的春意濃濃;或是雪景彩霞互輝,水急流長交響……雪的意境,美的韻律,冬的風光,春的萌動,幅幅分外妖燒,處處給人以無限的通想。
其實,對李恒美術作品的評論,我難以勝任,不能一語中的。這是因為,著名畫家關山月、白庚延、郭公達、朱秀坤等諸位早已給過了很高的評價和肯定,他們高層建鄰,畫龍點睛,定論恰當。再一個原因是,我學識有限,力不心。是以,我隻能以感悟的方式表達一些不成熟的見解。說一句心裡話,我對李恒勤奮探索,敢于創新,勇于彰顯個性化的筆墨語言的精神非常欽佩,特别是在以下兩個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一,水墨與彩墨的關系處理。李恒對水墨山水畫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因為“水墨”二字似乎更接近中國畫的表達。但“水墨”不等于中國畫的全部,“水墨”也不僅僅是“水與墨”的關系。李恒深知“水墨”是個大慨念,而“彩墨”又僅僅是“彩墨”,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彩墨”,包含衆多的色彩。但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大都是“水墨”為基調,而很少去把“彩墨”為基調。李恒在二者的平衡中,在傳統的基礎上,重在“彩墨”上下功夫,在色彩的設定方面拉開與傳統“水墨”的距離,盡可能地接近現代生活,現代人的審美要求,他有時直接把強烈的顔色搬上畫面,在積墨的基礎上,層層疊加,或用“勾擦法”增強作畫的壘色效果,進而使畫面顯得更加雄渾、粗砺、厚重、耐看,有一些作品還從具象中來抽象,清晰中變朦胧,使之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筆墨語言。其二,在技法、筆法、墨法的運用上也有很好的個性表達。李恒在作畫時往往把潑、染、勾、灑、擦、點等多種手法交叉運用,有時潑灑自如,有時勾染并用,尤其是對彩墨的暈化、膨化、漲化、霧化,得心應手了,渾然一體地融化,有獨特的技法運用和處理方式,很多作品的“彩墨”變化如同入窯的瓷器,經過1000多度的高溫洗化,達到了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窯變”奇效。李恒的不少作品正是“窯變”的注腳,給人的感覺往往耳目一新。而且這類作品不但難以仿造,而且連自己也無法重複原作,這大約也是一種創新。
李恒的筆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景一色,無不彰顯着彩墨的絢麗、多姿、蒼茫,無不訴說着大自然的俊美、神韻、秀雅、靈動。我們時而可以領悟到大氣磅礴,一瀉幹裡的宏偉氣勢,時而可以領略到大千世界的美好多姿、奇幻變化,時而可以領會到作者激情的奔放,内心的博大,胸懷的寬廣。從一幅幅大作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筆動心動、意随思轼、情在筆下的意韻、意境、意象和意志品質,這是心靈向藝術的延伸,學術間藝術的升華,藝術向精神的擴充,有限向無限的擴張,我們在李恒的作品中讀到的是豪放之情,山水之魂,彩墨之韻,精氣之神。讀着李恒的作品,我在思考一個問題,也許人生有很多事情不一定去做,或不一定做的很多,或不一定做的完美,但美妙的是做喜歡做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又不斷悄悄地沉澱,無聲地積累,慢慢地展開,這其中定充籬着美好的未來,乃至孕育着波瀾壯闊的場景。我豎信,李恒已有着厚厚的沉澱、積累,必将厚積薄發也!
(作名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著名書畫評淪家、上海市政協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大衆《天和藝術》書畫雜志主編、上海市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