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徜徉在渤海臂彎裡的東營 正在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打開地圖,東、北、東營靠渤海緊緊抱在手臂彎腰。站在防潮堤東邊,蔚藍的海浪翻滾,充滿無限生機。413公裡長的海岸線,6000平方公裡的蔚藍土地,讓東營的故事不斷延伸到大海。

聽!徜徉在渤海臂彎裡的東營 正在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通河水産建成了我市第一座省級海洋牧場。

東營海與黃河息息相關。"君沒有看到黃河水從天而降,奔向大海,再也回不來了。唐代詩人李白,從天而降,再也沒有回來。雖然黃河水回海,但在入海卸下重擔之前,她一路上背負着大量的泥沙,擱淺在下遊的河流和河口,并擁有東營這個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在這裡,黃河以成熟的姿态,與洶湧的大海深擁相抱,一層一層地向浩瀚的大海延伸。

也正因為如此,東營的海變得與其他地方不同,在江海的交彙處,可以看到一邊是蔚藍的大海,另一邊是剛剛入海後攜帶沉積物的黃河,海岸有自己的特色,為典型的沙淤泥。

什麼是沙淤泥?我們可以從孤島的東海堤岸開始。相信去過孤東油田的人會看到這樣奇特壯觀的一幕,所有的"頭機"都朝大海的方向走去,可以說這是勝利油田從陸地進入大海的前奏。

1984年7月,勝利油田在渤海灣東部、黃河口以南發現了孤東油田。這裡,幾十裡曠野,無人,石油勘探開發并不容易。更大的挑戰還在前面,海糞海灘的潮汐帶從黃河帶下的粘土砂中淤積起來,水被化學化并轉化為水。要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必須建造一道海堤,但是在這個"絕地武士"要修建海堤,就像剛剛固化的豆腐上施工一樣,現代裝置突然失去了動力。

為了修建堤防,山東省做了堤防的總動員,省内四面八方的群衆紛紛趕來。1986年11月,經過八個月的戰鬥,孤東潮堤岸完工。孤東灘一道長城高聳入雲,成為保護孤東油田的安全屏障,被譽為孤東油田的"生命線"。10.7公裡的防潮土地将海洋趕出了67.3平方公裡,為勝利油田增加了超過2.3億噸的陸上石油地質儲量。

海河交彙處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渤海灣特有的泥灘,采海追趕逐漸成為東營獨具特色的休閑之旅。每當潮水退去時,遊客就可以進入海灘深處,捕捉螃蟹和蛤蜊,體驗漁民的風格。

渤海灣賦予東營豐富的資源。這裡是渤海水域漁業生物資源的主要繁殖地,有600多種海洋生物,是山東省最大的近海漁場,盛産蝦、梭魚、箭魚等,享有"百魚之鄉"和"東方蝦之鄉"的美譽。

在15萬畝海域的山東同河水産有限公司東北的河口地區,國家地理适應症産品黃河口蛤蜊,正在吸吮海洋的滋養生長。黃河入海攜帶着大量的泥沙和豐富的養分,為黃河口蛤蜊的生産和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生态條件。黃河口蛤蜊素有"世界第一新鮮"的美譽,是東營市沿海地區獨一無二的蛤蜊。傳說,自唐朝以來是宮寶、禦膳,清乾隆皇帝第一次嘗到蛤蜊,揮手下來"天下第一新鮮"幾大字,傳下來作為美國的談話。至此,黃河口蛤蜊享譽全球。蛤蜊是海鮮貝類中的珍品,肉質白膩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是一種高檔補品。

然而,近年來,随着捕撈技術和捕撈效率的提高,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許多傳統漁業已經沒有魚可捕,處于"荒漠化"的邊緣。然後提出了海洋牧場的想法。

什麼是海洋牧場?通俗地說,它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環境,人為地擴散和釋放聚集的海洋經濟生物,如牛羊在陸地上放牧,魚,蝦,貝類,藻類和其他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洋放養。

我市海洋牧場建設始于2016年,以基地播種的海洋牧場為主要焦點。2018年,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以黃河三角洲為重要闆塊,納入全省海洋牧場開發空間布局。我市利用豐富的海灘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東營)海洋牧場綜合體"現代化海洋牧場。截至今年4月底,在墾利區、通河區、海英、康華等河口地區建成了3個底苗海洋牧場,東營海洋漁業發展正由淺灘向深藍邁進。

以海洋牧場和深水防風浪網箱為載體,将蛤蜊、羊毛等高價值貝類的泛濫底,探索鲭魚、黑鲱魚、石斑魚等經濟性魚類養殖,打造苗種養殖、立體養殖、海産品深加工、休閑旅遊于一體的綜合性新型海洋産業,廣袤的蔚藍海洋, 正在成為東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力。

此外,到東營還可以品嘗到蝦、黃河口蟹、黃河口箭魚、黃河口海參、黃河口三疣梭魚蟹等特色産品。這些特色菜享有很高的聲譽,暢銷全國各地。

地質時代的渤海灣盆地曾經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經曆了渤海三天的巨變之後,許多地方慢慢地褪去了迷人的蔚藍,光秃秃的黃色土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渤海灣盆地在大腦子裡蘊藏着豐富的能量。

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名叫埃默裡(Emory)的海洋學家開創了中國海将成為另一個波斯灣的想法,此前世界各地都有了大量的地質報告。對于一個"渴望石油"的中國來說,這個消息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但它也讓一些技術發達國家觊觎它。他們都想要一塊"其他波斯灣",并在周圍海域掀起了一股探索浪潮。此時,勝利油田相關負責人提出要看向大海,想辦法去海底淘金。自1974年以來,勝利油田先後發現雁島油田、渤海肯東油田、東營勘探、鑽井等團隊慢慢入海。

海洋是一個遠未完全開發的"多鍋",蘊藏着豐富的資源。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們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長越來越重要。

東營人很清醒,東營市海洋經濟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基礎薄弱,制約海洋發展的瓶頸很多。去年,我市抓住機遇做好海洋文章,編制了《海洋強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傳統海洋産業轉型更新,促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

建構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海洋能力,是東營實作從大洋城向強海洋城市轉型的美好藍圖。根據規劃,未來一期,我市将實施海洋科技創新、海洋生态建設、海洋開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設、海上安全保障等六個項目,重點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沿海化工、海洋油氣工業、港口物流運輸業、沿海文化旅遊、 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生物醫藥産業、海洋新能源産業、海水淡化綜合利用産業九大海洋産業,到2035年基本完成與山東海洋強省的部署協調,按照海洋強國戰略,實作海陸融合、河海一體化、海洋産業發達、海洋科技先進化、 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綜合治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鮮明,海洋強城市。

人類發展探索海洋,最好的狀态是"向海權,和諧的海洋"。面對這湛藍的海水,習近平總書記曾提議,要像關愛生命一樣關愛海洋。

"關愛海洋"不是一句口号,東營科學管理海洋,堅持發展與保護并肩,探索與一路前行,黃藍交響樂激動人心,奏響人與海的和諧之歌。

2013年,東營劃定渤海海洋生态紅線區域2693.65平方公裡,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4.89%,嚴格執行紅線區域開發活動分類管理。近年來,還實施了廣饒縣人工岸段和海洋濕地植被恢複、利津縣采河至東海岸帶整改修複、廣饒縣、利津縣國家海洋特别保護區能力建設和生态修複工程、廣島綜合整治修複工程、東營海沿岸帶整治修複效果突出。

針對漁港,2006年,我市啟動了漁業資源恢複行動計劃,投入大量資金對16種海洋經濟物種的增殖和釋放,在維護黃河三角洲地區漁業水域生态平衡、完善漁業資源群體結構、促進自然種群形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來,我市将海洋生态環境保護納入綜合考核,同時出台東營市近岸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強源頭治理,嚴格控制污染入海,進一步改善近岸海水質。

聽!徜徉在渤海臂彎裡的東營 正在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黃色和藍色相遇

聽!徜徉在渤海臂彎裡的東營 正在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浮動平台

港口是與城市和海洋牽手的重要載體。東營港有東營港和廣裡港兩大港口,對促進東營特色産業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

從中心城一路向東行駛,半小時就能看到離市區最近的大海,這也是很多東營人在原海的印象,廣裡港區就位于這裡。

建設毗鄰城市的綜合性海港,服務城市,是東營人的夢想。但是,由于自然、曆史等因素,廣裡港一直沒有"起航"。直到2013年,東營努力為廣裡港的開發建設做了決策部署。2017年9月,廣裡港開通港口。随着這個新型現代化港口的興起,東營海洋經濟以"雙引擎"起飛。

東營港是東營建時間最長的港口之一。1984年,勝利油田在東建港,當時隻作為油田的生産服務設施,終端水準較低。後來,該港口逐漸建成3000噸、5000噸小型碼頭,最大的5萬噸液體化工泊位受天氣影響,年平均工作隻有270天左右。

随着省委、省政府決定在魯北建設高端石化産業基地,作為東營石化産業的支撐,東營港一直有些無濟于事,整體規模小、泊位低、碼頭水位低等問題日益突出。沒有大終端,成為嚴重制約腹地經濟發展的瓶頸,無法支撐東營作為魯北高端石化産業基地的煉油一體化區。從2019年9月25日開始,随着20萬噸×10萬噸液體散貨停泊項目的啟動,建設了36年的東營港正式進入"大碼頭"時代。項目建成後,航道水深可達-17米,不僅滿足了10萬噸船舶的航行要求,而且通過減載實作了30萬噸級船舶的減載。

今年6月23日,來自東營港的好消息傳來,25萬噸原油進口泊位及配套項目經自然資源部準許,這标志着未來大型油輪可直接停靠在東營港,減少腹地煉油企業對原油進行船對水運、整車運輸和超長管道運輸的依賴性, 有效降低物流運輸成本,提升東營港戰略地位。

漁港是沿海漁民的重要生産工具和生産場所,廣裡漁港是我市漁港之一。廣裡漁港距離廣裡港區約10公裡,1000多艘大大小小的漁船整齊地停泊在那裡。這時正處于釣魚休息,海浪拍打着弓,安靜而溫暖,漁民們正忙着修理漁網,碼頭旁邊的商店出售各種海鮮。

1992年,為了促進我市海洋漁業的發展,市政府從田間遷入三個漁村。67歲的漁民萬先生是第一批搬到這個漁村的人之一。出生于一個世代捕魚的家庭,在那裡他們可以釣魚。當時,萬先生帶着家人從濟甯微山湖來到東營定居,紮根東營30年。他說,是大海養活了這個家庭。如今,萬先生的四個兒子也繼承了父親的生意,繼續過着釣魚的生活。

一路向東,東營藍色經濟的風帆已經打開。未來,建設全國知名的生态文明城市合和海、世界級海洋石化産業強城、環渤海現代特色漁業強城,值得期待!

(記者 蔡文龍,李偉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