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徜徉在渤海臂弯里的东营 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打开地图,东、北、东营靠渤海紧紧抱在手臂弯腰。站在防潮堤东边,蔚蓝的海浪翻滚,充满无限生机。413公里长的海岸线,6000平方公里的蔚蓝土地,让东营的故事不断延伸到大海。

听!徜徉在渤海臂弯里的东营 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通河水产建成了我市第一座省级海洋牧场。

东营海与黄河息息相关。"君没有看到黄河水从天而降,奔向大海,再也回不来了。唐代诗人李白,从天而降,再也没有回来。虽然黄河水回海,但在入海卸下重担之前,她一路上背负着大量的泥沙,搁浅在下游的河流和河口,并拥有东营这个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在这里,黄河以成熟的姿态,与汹涌的大海深擁相抱,一层一层地向浩瀚的大海延伸。

也正因为如此,东营的海变得与其他地方不同,在江海的交汇处,可以看到一边是蔚蓝的大海,另一边是刚刚入海后携带沉积物的黄河,海岸有自己的特色,为典型的沙淤泥。

什么是沙淤泥?我们可以从孤岛的东海堤岸开始。相信去过孤东油田的人会看到这样奇特壮观的一幕,所有的"头机"都朝大海的方向走去,可以说这是胜利油田从陆地进入大海的前奏。

1984年7月,胜利油田在渤海湾东部、黄河口以南发现了孤东油田。这里,几十里旷野,无人,石油勘探开发并不容易。更大的挑战还在前面,海粪海滩的潮汐带从黄河带下的粘土砂中淤积起来,水被化学化并转化为水。要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必须建造一道海堤,但是在这个"绝地武士"要修建海堤,就像刚刚固化的豆腐上施工一样,现代设备突然失去了动力。

为了修建堤防,山东省做了堤防的总动员,省内四面八方的群众纷纷赶来。1986年11月,经过八个月的战斗,孤东潮堤岸完工。孤东滩一道长城高耸入云,成为保护孤东油田的安全屏障,被誉为孤东油田的"生命线"。10.7公里的防潮土地将海洋赶出了67.3平方公里,为胜利油田增加了超过2.3亿吨的陆上石油地质储量。

海河交汇处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渤海湾特有的泥滩,采海追赶逐渐成为东营独具特色的休闲之旅。每当潮水退去时,游客就可以进入海滩深处,捕捉螃蟹和蛤蜊,体验渔民的风格。

渤海湾赋予东营丰富的资源。这里是渤海水域渔业生物资源的主要繁殖地,有600多种海洋生物,是山东省最大的近海渔场,盛产虾、梭鱼、箭鱼等,享有"百鱼之乡"和"东方虾之乡"的美誉。

在15万亩海域的山东同河水产有限公司东北的河口地区,国家地理适应症产品黄河口蛤蜊,正在吸吮海洋的滋养生长。黄河入海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和丰富的养分,为黄河口蛤蜊的生产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黄河口蛤蜊素有"世界第一新鲜"的美誉,是东营市沿海地区独一无二的蛤蜊。传说,自唐朝以来是宫宝、御膳,清乾隆皇帝第一次尝到蛤蜊,挥手下来"天下第一新鲜"几大字,传下来作为美国的谈话。至此,黄河口蛤蜊享誉全球。蛤蜊是海鲜贝类中的珍品,肉质白腻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是一种高档补品。

然而,近年来,随着捕捞技术和捕捞效率的提高,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许多传统渔业已经没有鱼可捕,处于"荒漠化"的边缘。然后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想法。

什么是海洋牧场?通俗地说,它是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人为地扩散和释放聚集的海洋经济生物,如牛羊在陆地上放牧,鱼,虾,贝类,藻类和其他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洋放养。

我市海洋牧场建设始于2016年,以基地播种的海洋牧场为主要焦点。2018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以黄河三角洲为重要板块,纳入全省海洋牧场开发空间布局。我市利用丰富的海滩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东营)海洋牧场综合体"现代化海洋牧场。截至今年4月底,在垦利区、通河区、海英、康华等河口地区建成了3个底苗海洋牧场,东营海洋渔业发展正由浅滩向深蓝迈进。

以海洋牧场和深水防风浪网箱为载体,将蛤蜊、羊毛等高价值贝类的泛滥底,探索鲭鱼、黑鲱鱼、石斑鱼等经济性鱼类养殖,打造苗种养殖、立体养殖、海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海洋产业,广袤的蔚蓝海洋, 正在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此外,到东营还可以品尝到虾、黄河口蟹、黄河口箭鱼、黄河口海参、黄河口三疣梭鱼蟹等特色产品。这些特色菜享有很高的声誉,畅销全国各地。

地质时代的渤海湾盆地曾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经历了渤海三天的巨变之后,许多地方慢慢地褪去了迷人的蔚蓝,光秃秃的黄色土地。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渤海湾盆地在大脑子里蕴藏着丰富的能量。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埃默里(Emory)的海洋学家开创了中国海将成为另一个波斯湾的想法,此前世界各地都有了大量的地质报告。对于一个"渴望石油"的中国来说,这个消息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但它也让一些技术发达国家觊觎它。他们都想要一块"其他波斯湾",并在周围海域掀起了一股探索浪潮。此时,胜利油田相关负责人提出要看向大海,想办法去海底淘金。自1974年以来,胜利油田先后发现雁岛油田、渤海肯东油田、东营勘探、钻井等团队慢慢入海。

海洋是一个远未完全开发的"多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我们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长越来越重要。

东营人很清醒,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基础薄弱,制约海洋发展的瓶颈很多。去年,我市抓住机遇做好海洋文章,编制了《海洋强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海洋能力,是东营实现从大洋城向强海洋城市转型的美好蓝图。根据规划,未来一期,我市将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建设、海洋开放合作、智慧海洋建设、海上安全保障等六个项目,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沿海化工、海洋油气工业、港口物流运输业、沿海文化旅游、 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水淡化综合利用产业九大海洋产业,到2035年基本完成与山东海洋强省的部署协调,按照海洋强国战略,实现海陆融合、河海一体化、海洋产业发达、海洋科技先进化、 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治理高效,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海洋强城市。

人类发展探索海洋,最好的状态是"向海权,和谐的海洋"。面对这湛蓝的海水,习近平总书记曾提议,要像关爱生命一样关爱海洋。

"关爱海洋"不是一句口号,东营科学管理海洋,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肩,探索与一路前行,黄蓝交响乐激动人心,奏响人与海的和谐之歌。

2013年,东营划定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区域2693.6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4.89%,严格执行红线区域开发活动分类管理。近年来,还实施了广饶县人工岸段和海洋湿地植被恢复、利津县采河至东海岸带整改修复、广饶县、利津县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广岛综合整治修复工程、东营海沿岸带整治修复效果突出。

针对渔港,2006年,我市启动了渔业资源恢复行动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对16种海洋经济物种的增殖和释放,在维护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水域生态平衡、完善渔业资源群体结构、促进自然种群形成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来,我市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综合考核,同时出台东营市近岸海洋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源头治理,严格控制污染入海,进一步改善近岸海水质。

听!徜徉在渤海臂弯里的东营 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黄色和蓝色相遇

听!徜徉在渤海臂弯里的东营 正在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浮动平台

港口是与城市和海洋牵手的重要载体。东营港有东营港和广里港两大港口,对促进东营特色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中心城一路向东行驶,半小时就能看到离市区最近的大海,这也是很多东营人在原海的印象,广里港区就位于这里。

建设毗邻城市的综合性海港,服务城市,是东营人的梦想。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因素,广里港一直没有"起航"。直到2013年,东营努力为广里港的开发建设做了决策部署。2017年9月,广里港开通港口。随着这个新型现代化港口的兴起,东营海洋经济以"双引擎"起飞。

东营港是东营建时间最长的港口之一。1984年,胜利油田在东建港,当时只作为油田的生产服务设施,终端水平较低。后来,该港口逐步建成3000吨、5000吨小型码头,最大的5万吨液体化工泊位受天气影响,年平均工作只有270天左右。

随着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鲁北建设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作为东营石化产业的支撑,东营港一直有些无济于事,整体规模小、泊位低、码头水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大终端,成为严重制约腹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无法支撑东营作为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炼油一体化区。从2019年9月25日开始,随着20万吨×10万吨液体散货停泊项目的启动,建设了36年的东营港正式进入"大码头"时代。项目建成后,航道水深可达-17米,不仅满足了10万吨船舶的航行要求,而且通过减载实现了30万吨级船舶的减载。

今年6月23日,来自东营港的好消息传来,25万吨原油进口泊位及配套项目经自然资源部批准,这标志着未来大型油轮可直接停靠在东营港,减少腹地炼油企业对原油进行船对水运、整车运输和超长管道运输的依赖性, 有效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升东营港战略地位。

渔港是沿海渔民的重要生产工具和生产场所,广里渔港是我市渔港之一。广里渔港距离广里港区约10公里,1000多艘大大小小的渔船整齐地停泊在那里。这时正处于钓鱼休息,海浪拍打着弓,安静而温暖,渔民们正忙着修理渔网,码头旁边的商店出售各种海鲜。

1992年,为了促进我市海洋渔业的发展,市政府从田间迁入三个渔村。67岁的渔民万先生是第一批搬到这个渔村的人之一。出生于一个世代捕鱼的家庭,在那里他们可以钓鱼。当时,万先生带着家人从济宁微山湖来到东营定居,扎根东营30年。他说,是大海养活了这个家庭。如今,万先生的四个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生意,继续过着钓鱼的生活。

一路向东,东营蓝色经济的风帆已经打开。未来,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城市合和海、世界级海洋石化产业强城、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城,值得期待!

(记者 蔡文龙,李伟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