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之悅
編輯|睿之悅
你能想象嗎?原來水果也會“玩變裝秀”……
就在前不久,央視揭露了一系列的“水果騙局”,像什麼藏烏梨、爆炸桃…在宣傳中各個吃着味道好,營養價值還高。
那麼,難道事實就真的如此嗎?而央視曝光的5大代表性“水果騙局”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01
水果西蘭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市場上的一些商品命名真是讓人摸不着頭腦。
就比如,你聽說過“水果西蘭花”嗎?
西蘭花不就是西蘭花嗎,怎麼還成了水果?難道它能像蘋果、香蕉一樣甜美多汁嗎?
是以,很多消費者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時,都會皺起眉頭,滿臉疑惑。
而水果西蘭花也在商家的包裝下,被塑造成了“一顆水果西蘭花所含膳食纖維,相當于15根香蕉……”
這聽起來是不是讓人感到驚訝?甚至還一下子吸引到了很多的消費者。
但仔細一想,這種說法未免是有些誇張了。
其實水果西蘭花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高端大氣,但實際上,它和普通西蘭花幾乎沒有差別。
隻不過,它通常是那些長得比較小的西蘭花,甚至還隻是一些普通西蘭花的“邊角料”。
而除了個頭稍微小一點之外,其他的口感、營養成分,幾乎和普通西蘭花沒什麼本質不同。
但不得不說的是,再加上水果這兩個字後,它的價格卻變高了。
是以,所謂的“水果西蘭花”妥妥就是一個“智商稅”般的存在。
02
金西梅
說起金西梅,許多人可能還沒吃過,但隻要你見過一次,就一定會對它鮮豔得過分的顔色印象深刻。
紅黃相間,甚至在陽光下泛着金光,看起來就像被施了某種“魔法”一樣。
特别是和傳統的微紫色西梅相比較的話,金西梅的“顔值”絕對是鶴立雞群的。
但這種與衆不同的外觀,真的隻是大自然的傑作嗎?
有一些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曆,第一次在景區門口看到金西梅時,就被它的獨特外表所吸引了。
好奇之下,他掏錢買了一點,結果結賬時才發現,這一小袋水果就花了他21塊錢,折算下來,一斤竟然要35元!
“可買都買了,嘗嘗吧。”他本想着,貴點就貴點,隻要味道好吃也就不算虧了。
然而,咬下一口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太甜了,甜得不正常!
那種齁甜的味道,讓他感覺不像在吃真正的水果,而是像在嚼某種糖漿浸泡過的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金西梅并不是西梅的一個品種,而是由一些未成熟的李子或桃子經過處理後制成的。
換句話說,所謂的“天然水果”,很可能是人工加工的産品。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金西梅不僅顔色鮮豔得離譜,口感也不像普通水果那樣帶有自然的酸甜。
此外,從營養價值上來看,真正的水果應該保留它原本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但經過工業加工的金西梅,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流失了大部分原有的營養,甚至還可能會對身體健康産生危害。
03
藏烏梨
如今,随着各種“網紅水果”的層出不窮,有一種名為“藏烏梨”的水果以其獨特的黑色外觀吸引了很多消費者的關注。
它被商家包裝成高原的珍貴水果,并号稱富含多種營養物質,甚至被賦予了“抗癌”、“延緩衰老”等功效。
那麼,現實當中的情況又真的會是這樣嗎?
其實許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藏烏梨時,都會被它的外表所吸引。
這種梨的表皮呈現烏黑發亮的顔色,看起來就像是從高原采摘下來的“珍貴水果”。
而價格更是讓很多人意想不到,單個的售價甚至高達10到30元,是普通梨的數倍。
再加上商家宣傳它含有花青素、硒等“稀有營養成分”,使得許多消費者都願意花大價錢嘗試。
但事實上,這種“藏烏梨”并不是什麼珍貴的稀有品種,而是普通的梨經過特殊處理後的産物。
商家一般會通過高溫加熱,讓梨的表皮氧化變黑,進而營造出一種“天然高原水果”的假象。
是以,藏烏梨的黑色表皮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為加工的。
并且那些商家所宣傳的“花青素”、“硒”等營養成分,更是沒有的事情。
要知道的是,将普通的梨進行高溫加熱,不但沒有“奇效”,反而還會流失其原有的營養成分。
04
爆炸桃
要說這兩年水果市場上流行的桃子,“爆炸桃”的名字就不得不提起了。
一些商家甚至還會以——“糖度爆表,醜到極緻就是潮流”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但其實“爆炸桃”并不是什麼新奇品種,而是我們熟悉的冬桃。
說起來,它的外觀确實有些特别:皮皺巴巴的,表面裂開一條細縫,看上去有些像“爆炸”一般。
但在以前,這種“爆炸”并不是一個值得炫耀的賣點,反而是水果避之不及的瑕疵。
可一些商家卻給這種裂口的桃子取了一個“爆炸桃”的新名字,順便賦予它更高的市場價值。
而在“爆炸桃”成為網紅水果後,網絡上的争議也随之而來。
有網友覺得:“這不就是以前地裡都沒人摘的桃子嗎?包裝換了,價格也就漲了。”
還有網友則表示:“裂口的桃子确實比普通桃子甜,一些人會買也是有道理的。”
但不得不說的是,“爆炸桃”雖然在口感可能會甜一點,但裂口處容易滋生細菌。
如果存放時間過長的話,可能還會發黴,而吃下去的話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05
野生猕猴桃
猕猴桃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譽為“水果之王”,一直深受很多消費者喜愛。
然而,近年來,市場上開始流行一種更“高端”的版本——“野生猕猴桃”。
相信在很多人眼中,“野生”二字就意味着沒有任何人工幹預,是以也更加的綠色和健康。
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野生猕猴桃,大多都是人工種植過程中因果形不佳、個頭過小或表皮粗糙而被淘汰的次品果。
對此,一些無良的商販發現,消費者對“野生”水果的興趣高于普通的水果。
尤其是那些體積偏小、外觀粗糙的猕猴桃,恰好符合大衆對“野生水果”固有的印象。
于是,這些本應被淘汰的果實,經過稍加修飾,便搖身一變,成為了“來自深山老林的天然水果”。
但不得不說的是,真正的健康飲食,不僅僅隻看标簽和宣傳,更需要的是理性以及科學的判斷。
那麼,大家對此又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資訊來源;央視新聞2025年3月27日——《盤點水果界“大忽悠”:别讓名字騙了你的錢包和健康》
央視主播說三農2025年3月27日——《央視詳解“水果騙局”!哪個最智商稅?!》
光明網——《這些水果,原來全是“智商稅”,你經曆過哪些“水果騙局”?》2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