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适請線下就醫。
人到底能活多久?這似乎是一個沒有确切答案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長壽和遺傳有關,和飲食有關,和運動有關,這些都沒有錯,但真正決定壽命長短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裡的健康殺手。
在醫院工作多年,見過太多病人,他們有的人曾經身體硬朗,卻因為一種病突然垮了;有的人明明生活習慣不錯,卻沒能熬過高齡;還有的人,年輕時病痛不斷,到了老年反而活得比身邊人更久。
這讓我不得不思考,65歲之後,真正能讓人活得長久的關鍵是什麼?是飲食清淡?是天天鍛煉?這些因素當然重要,但它們并不能決定性地把人送到90歲以上。
如果說65歲是一個分界點,那麼在這個年紀之後,最關鍵的,不是吃得多好,也不是動得多少,而是有沒有得上一些特定的病。
有些病看似普通,甚至有些人覺得是老年病“該得的”,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得,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它們而過早離世。
沒有骨髓衰退,身體會更抗老
很多人以為,老年人變得虛弱是因為骨骼疏松、肌肉流失,但實際上,真正影響一個人身體根本的,是骨髓的健康程度。
65歲之後,如果骨髓開始衰退,那麼血液的品質就會下降,免疫力就會變弱,甚至傷口愈合都會變得困難。
在醫院裡,見過不少老年病人,外表看起來隻是普通的貧血,結果深入檢查後發現,他們的骨髓已經進入了不可逆的退化狀态。
這個時候,營養補充、輸血、甚至刺激造血的藥物,都很難徹底扭轉局勢,這種情況往往不會讓人馬上病倒,但會讓人慢慢地失去對疾病的抵抗力,最後因為感染、髒器衰竭等問題離世。
有些人到老年依然氣血充足,傷口愈合快,抵抗力強,往往是因為骨髓功能沒有過早衰退。
他們通常有一個共同點——年輕時骨骼健康,老了以後也不缺乏微量元素,比如鐵、鋅、葉酸、維生素B12,這些都是維持造血系統正常運作的關鍵。
曾遇到過一位病人,60多歲時因為追求所謂的“純淨飲食”,不吃肉、不吃蛋、不碰任何動物性食物,結果到了70歲,免疫力直線下降,小小的感冒都能讓他進醫院。
血液檢查發現,他的紅細胞生成率低得驚人,骨髓造血功能已經減弱,這樣的情況,是慢慢累積起來的,等到真正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晚了。
要保護骨髓健康,65歲之後一定要注意營養均衡,尤其是蛋白質、鐵和B族維生素的攝入不能少。
沒有持續性低氧,器官會更耐用
有些人年紀大了以後,總覺得自己容易疲憊,睡一覺也恢複不過來,走幾步路就覺得喘,甚至稍微運動一下,整個人就像虛脫了一樣。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很多時候是因為“慢性低氧”造成的。慢性低氧并不是指某一天突然缺氧,而是長期的、隐性的氧氣供給不足,它會導緻全身的器官功能下降,讓人變得越來越無力。
慢性低氧在很多老年人身上都存在,尤其是一些有長期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比如慢阻肺、長期鼻炎的人,還有一些晚上打鼾嚴重的老人,睡覺時會出現短暫的呼吸暫停,導緻夜間供氧不足,第二天就會覺得渾身沒勁。
有位老年患者,平時身體看起來還行,但走路總是喘,精神狀态也不太好,家人以為他隻是體力下降,結果檢查發現,他的血氧飽和度常年偏低,晚上睡覺時,血氧甚至一度降到80%以下,嚴重影響了心髒功能。
解決低氧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善呼吸品質,65歲之後,如果有呼吸道問題,比如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氣道阻塞等,應該盡早處理,確定呼吸道通暢。
如果長期住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或者喜歡長時間待在封閉環境裡,也要注意增加室内通風,讓肺部有足夠的氧氣供應。
如果能避免慢性低氧,器官會更有活力,身體的修複能力也會更強,壽命自然更長。
沒有不可逆的血管硬化
還有些人,總覺得自己頭暈、手腳發麻,但檢查又找不到明顯的問題,實際上,這種情況可能和毛細血管的微循環受損有關,血流速度變慢,身體的供血能力下降。
65歲之後,如果血管還能保持柔韌性,那這個人的循環系統基本上就能維持正常。影響血管硬化的因素很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長期缺乏特定的脂肪,會加速血管的老化。
很多老年人怕膽固醇高,就不敢吃蛋黃、不敢碰動物脂肪,甚至連堅果和橄榄油都不敢吃,結果導緻血管内壁的修複能力下降,變得越來越脆弱。
曾遇到一位病人,70多歲,血管硬化嚴重,走路都覺得乏力,一問才知道,他十幾年沒碰過任何含油脂的食物,甚至連魚都不吃,結果血管的彈性下降得比同齡人快很多。
65歲之後,身體的很多變化是不可逆的,但如果能避開這些關鍵的疾病,活到90歲并不是一件難事。
骨髓不衰退,血液品質就好,身體的修複能力就強;沒有慢性低氧,器官的活力會更好,身體的運轉效率也會更高;血管保持柔韌,循環系統穩定,身體就不會因為微小的變化而迅速崩潰。
以上内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适,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關于老年健康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讨論!
參考資料
[1]姚一菲.《2022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分析解讀:中國與全球對比,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