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接顯示卡的組成和選擇
顯示卡擴充塢可太多了:NVme轉PCIe,雷電3、4與USB4,NVme轉OCUlink+COUlink轉PCIe。各種協定和原理的都有,更有很多家在推出産品。筆者先前購入的就是逍遙B,後來也就路徑依賴直接選擇了逍遙BX。單以價格來說,逍遙塢在雷電顯示卡塢中絕對是便宜的,而且電路設計水準到位。綜合來看,除了不夠花裡胡哨之外,絕對是最有成本效益的選擇。這次看CX一出,想着說躺下尺寸更小,而且支援DC供電,等于整套配置的尺寸還能縮縮,就趕緊入手了。
輕薄本就不用多說了:要麼是Intel支援雷電接口的筆記本,這些基本都有EVO認證;要麼是AMD 的7840H/U,8845HS這些支援USB4接口的筆記本;Silicon M系列處理器能用顯示卡塢外接出PCIe接口,但并不支援顯示卡。小主機這邊就更簡單了,考慮到價格還是USB4接口的Ryzen小主機更合适。本次測試平台是玄派星耀,除了USB4接口還有,另外一個OCULink接口。筆者這款是7840HS的版本,趁着去年九月份國補,最後是不到三千一入手。現在這個價格基本可以拿8845HS的筆記本了,确實是早買早享受,晚買有折扣。
2.裝置布置調試
Windows 11中已經內建了Thunderbolt雷電驅動,不用考慮自行安裝驅動的問題。而Windows 10中是沒有內建驅動的, 就得手動安裝了。到成稿之前Thunderbolt驅動的最新版本是 1.41.1340.0,請在「連結」中下載下傳。以前的各種複雜的安裝流程,完全不用參考了,現在隻需要下載下傳安裝無需多言。
回顧下逍遙塢CX的外圍接口:單接口的這面是1個DC 7.4*5.0的供電接口,這是戴爾很多年前的大圓口,但現在有不少240-400W的DC-ATX和氮化镓電源可選。另外兩個供電輸入則是一個支援PD100W的USB-C接口和DC 5.5*2.5,PD接口适用于非顯示卡擴充的玩法,畢竟能用來轉碼的低功率獨顯基本都不如核顯的表現,而DC 5.5*2.5有大量230W及以下的大闆磚可選,正經來說家裡有遊戲本的怎麼也有個230W電源了,帶個正經單8Pin的網卡完全沒壓力。其他的SD、TF卡槽,2.5G有線網口,USB-A 3.0(10Gbps)接口,DP1.4a接口,mini-DP接口就不用多說了,這次兩個雷電4接口都支援100W反向充電,對于核顯輕薄本而言這就能完美一線通了。
逍遙塢支援反向供電,如果使用筆記本外接顯示卡塢,隻需要連接配接一根雷電4全功能線。筆者是用的是230W的大闆磚電源,RX5700則是預設TDP 150W,是以還是給筆記本單獨接了供電,如果你有330W的電源還是類似這樣的配置,一線通就行了。逍遙塢提供的是CPU 8Pin母口,自帶的線纜是CPU 8Pin公口轉PCIe 8Pin公口,是以筆者這次定制了PCIe 8Pin母口轉雙公口短線,正好就夠這張RX5700的供,。更高功率的顯示卡還是考慮直接使用ATX電源吧。
顯示卡塢與筆記本的開關機順序其實就一個原則:斷電動線,動線斷電。斷電的時候把線纜接好,避免靜電擊穿雷電接口,需要動線先斷電關機拔線,盡量不要進行熱插拔作業。當然如果确定沒有靜電的話,也可以都接好電之後再将顯示卡塢與筆記本連通,畢竟雷電本身的設計就支援熱插拔。
3.使用效果與性能對比
筆者還是要再強調一下,外接顯示卡隻是個臨時方案,相比直接裝機自然會有各種不足。但任何事都要有取舍,不能總是既要又要。整體使用下來筆者對CX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相比B和BX而言,确實少舍了不少,在便攜性上的提升對于筆者這種出差情況,太舒服了。
現在外接的顯示卡是一張RX5700,當年直接買的礦卡倒是挺穩定,就是略有變形。依舊還是沒拆開清灰了,怕動了散熱和螺絲影響顯示卡的主機闆。供電線是單獨定制的PCIe 8Pin母口轉雙公口短線,與CX附帶這跟供電線一連即可。
更多的使用者還更關心顯示卡塢的性能損失,一張顯示卡能發揮多少的性能?我用什麼顯示卡最合适?畢竟大家都秉承着“我不用但是你得有”的想法,顯示卡性能發揮就是受限于實際帶寬,尤其是内屏模式下留給顯示卡的帶寬還會被壓縮。以玄派星耀與零刻SEi 14分别通過逍遙塢CX接入RX5700為例,可以看到内外屏的差距并不大,對于不同平台的總線帶寬表現倒是很大。那後續就以玄派星耀進行測試,看看内外屏的差距表現到底有多大。
從3D Mark11的Time Spy與Fire Strike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内屏狀态下性能損失不算嚴重。基準測試的差距均在10-20%左右,僅有Fire Strike的性能差距較大達到了接近40%。
第一款遊戲選擇了《黑神話:悟空》,設定為分辨率2K、預設為高、超采樣率50。以95%幀率為準,内外屏的性能差距大緻在20%左右,以平均幀率也是20%左右。最低幀率都是常見的下降尖峰,除去尖峰後的幀率表現就很穩定了。
到《古墓麗影:暗影》的基準測試,設定分辨率為2K,預設為最高。可以看到内外屏的差距也在30%上下。當然這是最極端的情況。如果适當降低預設的話,随着PCIe總線帶寬需求降低,内外屏差距也會縮小。
視訊資訊回傳會占用帶寬,自然外屏狀态的表現會強于内屏。對于打遊戲為主的使用者而言,肯定是盡量使用外屏這麼個思路。尤其是人對最低幀的感覺很明顯,而雷電3/4的PCIe帶寬又處于一個對最低幀的影響最大的區間,确确實實拉長的幀生成時間實打實的影響到了使用體驗。生産類應用普遍對帶寬的要求不高,科研執行個體的本地驗證也是一樣,是以内外屏的差異影響反而不大。但得益于逍遙塢CX是用的是JHL7540,有更好的帶寬動态配置設定能力,是以實際的内屏表現也沒有太大的差距,實際的遊戲體驗也完全沒問題。
堪比雷電擴充塢的接口數量與帶寬,也是筆者打算将這台逍遙塢CX作為下一階段主力裝置的原因之一。畢竟筆者出差也基本都有工位,單靠筆記本的接口确實不太夠用,以往很多時候還得再多帶個擴充塢。後續應該會換一張單風扇或者較短的雙風扇顯示卡,然後再搞個大功率氮化镓電源,搞個收納硬包簡直美滋滋。畢竟正經電腦廠商出的內建式外接顯示卡尺寸也沒小多少。
4總結
顯示卡塢作為一個擴充裝置,最終尺寸實際還是得看具體顯示卡和電源。單論出差攜行的話,長度倒還好說,主要還是薄厚會限制,登機箱的尺寸就擺在那裡,那些整體尺寸都快趕上緊湊型MATX機箱的擴充塢還是放在家裡用吧。逍遙塢CX在便攜性上又提高了一節,畢竟倒着怎麼也沒有立着厚,就是要記得安裝好PCIe擋闆,用時候提前固定好就行,要是怕路上磕碰散架,再不放心還可以加綁兩根紮帶。
而且CX帶了反向供電,有雷電/USB4的筆記本直接一線通,隻要不是接大功耗遊戲本,這100W的反向供電功率完全足夠了。還有點最重要的是,滿血JHL7540的競品可都得三千起步了,哪怕一個隻能擴充接口的雷電塢都得大幾百塊,這個性能和接口規格裸機隻要¥999這價格,還要什麼自行車。當然電源需要單獨購買的,如果你的需求和筆者類似,建議要麼就選DC 5.5*2.5的大闆磚電源,夠便宜而且量大,要麼試試高功率氮化镓的DC 7.4*5.0,功率就能直接拉滿了。
如果覺得此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還請多多點贊、收藏評論。這裡是老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