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到底能活多久?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很多人认为,长寿和遗传有关,和饮食有关,和运动有关,这些都没有错,但真正决定寿命长短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里的健康杀手。
在医院工作多年,见过太多病人,他们有的人曾经身体硬朗,却因为一种病突然垮了;有的人明明生活习惯不错,却没能熬过高龄;还有的人,年轻时病痛不断,到了老年反而活得比身边人更久。
这让我不得不思考,65岁之后,真正能让人活得长久的关键是什么?是饮食清淡?是天天锻炼?这些因素当然重要,但它们并不能决定性地把人送到90岁以上。
如果说65岁是一个分界点,那么在这个年纪之后,最关键的,不是吃得多好,也不是动得多少,而是有没有得上一些特定的病。
有些病看似普通,甚至有些人觉得是老年病“该得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为它们而过早离世。
没有骨髓衰退,身体会更抗老
很多人以为,老年人变得虚弱是因为骨骼疏松、肌肉流失,但实际上,真正影响一个人身体根本的,是骨髓的健康程度。
65岁之后,如果骨髓开始衰退,那么血液的质量就会下降,免疫力就会变弱,甚至伤口愈合都会变得困难。
在医院里,见过不少老年病人,外表看起来只是普通的贫血,结果深入检查后发现,他们的骨髓已经进入了不可逆的退化状态。
这个时候,营养补充、输血、甚至刺激造血的药物,都很难彻底扭转局势,这种情况往往不会让人马上病倒,但会让人慢慢地失去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因为感染、脏器衰竭等问题离世。
有些人到老年依然气血充足,伤口愈合快,抵抗力强,往往是因为骨髓功能没有过早衰退。
他们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年轻时骨骼健康,老了以后也不缺乏微量元素,比如铁、锌、叶酸、维生素B12,这些都是维持造血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
曾遇到过一位病人,60多岁时因为追求所谓的“纯净饮食”,不吃肉、不吃蛋、不碰任何动物性食物,结果到了70岁,免疫力直线下降,小小的感冒都能让他进医院。
血液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生成率低得惊人,骨髓造血功能已经减弱,这样的情况,是慢慢累积起来的,等到真正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晚了。
要保护骨髓健康,65岁之后一定要注意营养均衡,尤其是蛋白质、铁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不能少。
没有持续性低氧,器官会更耐用
有些人年纪大了以后,总觉得自己容易疲惫,睡一觉也恢复不过来,走几步路就觉得喘,甚至稍微运动一下,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一样。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很多时候是因为“慢性低氧”造成的。慢性低氧并不是指某一天突然缺氧,而是长期的、隐性的氧气供给不足,它会导致全身的器官功能下降,让人变得越来越无力。
慢性低氧在很多老年人身上都存在,尤其是一些有长期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比如慢阻肺、长期鼻炎的人,还有一些晚上打鼾严重的老人,睡觉时会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导致夜间供氧不足,第二天就会觉得浑身没劲。
有位老年患者,平时身体看起来还行,但走路总是喘,精神状态也不太好,家人以为他只是体力下降,结果检查发现,他的血氧饱和度常年偏低,晚上睡觉时,血氧甚至一度降到80%以下,严重影响了心脏功能。
解决低氧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善呼吸质量,65岁之后,如果有呼吸道问题,比如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气道阻塞等,应该尽早处理,确保呼吸道通畅。
如果长期住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或者喜欢长时间待在封闭环境里,也要注意增加室内通风,让肺部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如果能避免慢性低氧,器官会更有活力,身体的修复能力也会更强,寿命自然更长。
没有不可逆的血管硬化
还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头晕、手脚发麻,但检查又找不到明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和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受损有关,血流速度变慢,身体的供血能力下降。
65岁之后,如果血管还能保持柔韧性,那这个人的循环系统基本上就能维持正常。影响血管硬化的因素很多,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长期缺乏特定的脂肪,会加速血管的老化。
很多老年人怕胆固醇高,就不敢吃蛋黄、不敢碰动物脂肪,甚至连坚果和橄榄油都不敢吃,结果导致血管内壁的修复能力下降,变得越来越脆弱。
曾遇到一位病人,70多岁,血管硬化严重,走路都觉得乏力,一问才知道,他十几年没碰过任何含油脂的食物,甚至连鱼都不吃,结果血管的弹性下降得比同龄人快很多。
65岁之后,身体的很多变化是不可逆的,但如果能避开这些关键的疾病,活到90岁并不是一件难事。
骨髓不衰退,血液质量就好,身体的修复能力就强;没有慢性低氧,器官的活力会更好,身体的运转效率也会更高;血管保持柔韧,循环系统稳定,身体就不会因为微小的变化而迅速崩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老年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姚一菲.《2022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分析解读:中国与全球对比,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