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适量喝酒”和“滴酒不沾”的人,哪一個更健康?一次性告訴你

在咱老百姓的春節記憶裡,阖家團圓的餐桌上,除了那一道道帶着年味的剩菜,還有一樣東西總是格外顯眼 —— 酒。這酒啊,就像春節的 “氣氛擔當”,在熱鬧氛圍的催化下,讓不少成年朋友開啟了 “豪爽模式”。大家推杯換盞,好似在進行一場 “酒量比拼大賽”,仿佛喝得越多,那感情就像春日裡的藤蔓,纏纏繞繞越發深厚;喝的酒度數越高,就如同給對方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禮,越顯誠意。

但您知道嗎?這追求喝酒痛快的背後,咱們的身體可就像那被過度使用的老機器,開始發出 “抗議” 了。且不說宿醉之後腦袋像被無數小錘子敲打着,暈暈乎乎、疼痛難忍,單從健康角度來看,就有不少研究正 “虎視眈眈” 地盯着喝酒這件事呢。就拿肝髒來說,它本就像個勤勞的 “清潔勞工”,勤勤懇懇地為我們的身體代謝各種物質。可酒精這 “搗亂分子” 一來,情況就變得糟糕起來。喝進去的酒精,超過 90% 都得經過肝髒這個 “關卡” 才能完成代謝。要是酒精攝入過多,肝髒這位 “清潔勞工” 可就忙不過來了,工作負擔瞬間加重,就好比一個人原本輕松挑着一擔水,現在卻突然要挑上好幾擔,怎麼能不累呢?長期如此,肝髒很容易就 “罷工” 了,引發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一步步走向肝硬化,甚至最後可能發展成可怕的肝癌。

Nature 子刊的一項研究就像一位嚴謹的 “偵探”,仔細探尋着喝酒與健康的關系。研究人員找來英國生物樣本資料庫裡的 312599 名 “志願者”,對他們進行了長達平均 12.6 年的密切随訪。這就好像在給這些人身上裝了個 “健康追蹤器”,時刻關注着他們的飲酒模式、遺傳傾向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對酒精相關肝病的影響。最後得出的結果可讓人吃了一驚:那些喜歡快速大量喝酒或者常常醉酒的人,肝硬化的風險就像坐了火箭一樣,比每天喝點小酒的人高出 4 倍。而要是本身就重度酗酒,再加上有較高遺傳易感性,那肝硬化風險更是飙升到了 6 倍之高,簡直就像在懸崖邊跳舞,危險系數直線上升。

過量喝酒、酗酒、重度酗酒的人,他們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風險也被一一量化。資料顯示,這三類人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風險分别是正常飲酒人群的 1.33 倍、2.37 倍、3.85 倍,這數字就像一個個 “危險信号彈”,在提醒着大家。而在酒精性肝炎方面,風險同樣不容小觑,分别高 2.39 倍、5.16 倍、9.38 倍。這不健康的喝酒模式,就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 “健康殺手”,悄無聲息地誘發着肝病。

芬蘭也曾有一項針對 6000 人的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每周大量、快速飲酒或醉酒的人,與肝髒相關的事件,比如肝髒相關住院、肝癌或者肝髒相關死亡的風險比,就像一個不停上漲的溫度計,在 3.0 - 4.5 之間徘徊。而這次的研究,就像是在芬蘭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 “更新打怪”,在一個更大的隊列裡,發現了更多的肝髒相關事件。同時也再次證明了酗酒(重度酗酒女性每天飲酒超過 72 克,男性超過 96 克)導緻肝硬化的風險更高,差不多是正常情況的 4 倍,這就像給我們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想,既然喝大酒對身體傷害這麼大,那 “小酌” 是不是就相對安全一些,就像給身體披上了一層 “薄紗”,能起到一定保護作用呢?但事實可能會讓您失望了,喝酒根本不存在适量一說。

去年 11 月,北大的研究人員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像揭開了一個神秘的面紗,指出了所謂适量喝酒的危害性。他們的研究納入了從 2004 - 2008 年期間,在中國十個不同城鄉地區的大約 51 萬人的資料。這些人年齡跨度從 30 歲到 79 歲,其中男性約 21 萬人,女性約 30 萬人,就像一個涵蓋了不同年齡段和性别的 “大樣本庫”。研究結果清晰地表明,酒精攝入量和死亡、相關疾病風險之間,就像被一根繩子緊緊綁在一起,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哪怕是少量喝酒,也依然逃不過這個 “魔咒”。

早在 2018 年,《柳葉刀》就已經斬釘截鐵地表明 “最安全的飲酒量為 0”,這就好比在健康的道路上設定了一個明确的訓示牌,告訴我們不喝酒才是最安全的選擇。

可生活中,總有一些無奈的時刻,比如工作上的應酬,很多人就像陷入了一個 “酒局困境”,不得不舉起酒杯。那從減少酒精對人體危害的角度出發,大陸膳食指南給出了一個相對溫和的建議:每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 15 克。同時,明确指出兒童、青少年、孕婦、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就像一群需要特殊保護的 “弱勢群體”,都不建議喝酒。

喝酒不僅傷肝,對胃也不太友好。胃就像一個脆弱的 “小袋子”,酒精對它的刺激可不小。不過,吃東西這個行為就像是給胃穿上了一層 “保護衣”,能夠減少酒精對胃壁的刺激,還能降低酒精的濃度,延緩它被身體吸收的速度。

還有一點要注意,酒混着喝就像在玩一場危險的 “遊戲”,更容易讓人醉倒。而且,像可樂這樣的碳酸飲料,絕對不能和酒一起 “作伴”。這是因為二氧化碳就像一個 “加速器”,會加速酒精的吸收。同樣的,咖啡也不能和酒同飲,咖啡因會讓人興奮起來,就像給人打了一劑 “興奮劑”,越喝越嗨,結果往往就是越喝越多。

很多人在喝醉之後,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把希望寄托在解酒藥上。但實際上,這些解酒藥大多就像 “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它們的成分要麼是葛根、葛花等中藥藥材,要麼含有蛋白質、維生素 B 族等營養成分。可這些都沒辦法真正提高乙醛脫氫酶的數量和活性,是以解酒效果十分有限。要是經常吃,反而可能像給肝腎壓上了額外的 “重擔”,增加肝腎負擔,進而引起損傷。

生活中常用的蜂蜜水解酒,效果也隻是一般。蜂蜜中的果糖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像個 “小助手” 一樣加快酒精代謝,但這得有個前提,就是量要足夠。可到底吃多大量能起到明顯效果呢?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确的定論,就像一個神秘的謎團,讓人捉摸不透。

事實上,決定一個人酒量上限的酒精代謝酶,就像是被基因這個 “指揮官” 決定好了的,想靠食物和藥物來改變,就如同想徒手登天,基本是行不通的。是以,與其寄希望于這些不太靠譜的方法,還不如在喝酒時或者喝酒後多喝水。水分就像身體裡的 “清潔小衛士”,或許能夠加速酒精的稀釋和排空,進而起到相對安全的解酒效果。

在春節這個充滿歡樂與團聚的時刻,酒雖然能增添不少氛圍,但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是得慎重對待。大家有沒有在酒局上遇到過不得不喝,但又擔心身體的情況呢?如果讓你選擇,在聯絡感情和身體健康之間,你會怎麼權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