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适量喝酒”和“滴酒不沾”的人,哪一个更健康?一次性告诉你

在咱老百姓的春节记忆里,阖家团圆的餐桌上,除了那一道道带着年味的剩菜,还有一样东西总是格外显眼 —— 酒。这酒啊,就像春节的 “气氛担当”,在热闹氛围的催化下,让不少成年朋友开启了 “豪爽模式”。大家推杯换盏,好似在进行一场 “酒量比拼大赛”,仿佛喝得越多,那感情就像春日里的藤蔓,缠缠绕绕越发深厚;喝的酒度数越高,就如同给对方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越显诚意。

但您知道吗?这追求喝酒痛快的背后,咱们的身体可就像那被过度使用的老机器,开始发出 “抗议” 了。且不说宿醉之后脑袋像被无数小锤子敲打着,晕晕乎乎、疼痛难忍,单从健康角度来看,就有不少研究正 “虎视眈眈” 地盯着喝酒这件事呢。就拿肝脏来说,它本就像个勤劳的 “清洁工人”,勤勤恳恳地为我们的身体代谢各种物质。可酒精这 “捣乱分子” 一来,情况就变得糟糕起来。喝进去的酒精,超过 90% 都得经过肝脏这个 “关卡” 才能完成代谢。要是酒精摄入过多,肝脏这位 “清洁工人” 可就忙不过来了,工作负担瞬间加重,就好比一个人原本轻松挑着一担水,现在却突然要挑上好几担,怎么能不累呢?长期如此,肝脏很容易就 “罢工” 了,引发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一步步走向肝硬化,甚至最后可能发展成可怕的肝癌。

Nature 子刊的一项研究就像一位严谨的 “侦探”,仔细探寻着喝酒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人员找来英国生物样本数据库里的 312599 名 “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了长达平均 12.6 年的密切随访。这就好像在给这些人身上装了个 “健康追踪器”,时刻关注着他们的饮酒模式、遗传倾向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对酒精相关肝病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果可让人吃了一惊:那些喜欢快速大量喝酒或者常常醉酒的人,肝硬化的风险就像坐了火箭一样,比每天喝点小酒的人高出 4 倍。而要是本身就重度酗酒,再加上有较高遗传易感性,那肝硬化风险更是飙升到了 6 倍之高,简直就像在悬崖边跳舞,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过量喝酒、酗酒、重度酗酒的人,他们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也被一一量化。数据显示,这三类人患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分别是正常饮酒人群的 1.33 倍、2.37 倍、3.85 倍,这数字就像一个个 “危险信号弹”,在提醒着大家。而在酒精性肝炎方面,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分别高 2.39 倍、5.16 倍、9.38 倍。这不健康的喝酒模式,就如同隐藏在黑暗中的 “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诱发着肝病。

芬兰也曾有一项针对 6000 人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每周大量、快速饮酒或醉酒的人,与肝脏相关的事件,比如肝脏相关住院、肝癌或者肝脏相关死亡的风险比,就像一个不停上涨的温度计,在 3.0 - 4.5 之间徘徊。而这次的研究,就像是在芬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 “升级打怪”,在一个更大的队列里,发现了更多的肝脏相关事件。同时也再次证实了酗酒(重度酗酒女性每天饮酒超过 72 克,男性超过 96 克)导致肝硬化的风险更高,差不多是正常情况的 4 倍,这就像给我们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想,既然喝大酒对身体伤害这么大,那 “小酌” 是不是就相对安全一些,就像给身体披上了一层 “薄纱”,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呢?但事实可能会让您失望了,喝酒根本不存在适量一说。

去年 11 月,北大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像揭开了一个神秘的面纱,指出了所谓适量喝酒的危害性。他们的研究纳入了从 2004 - 2008 年期间,在中国十个不同城乡地区的大约 51 万人的数据。这些人年龄跨度从 30 岁到 79 岁,其中男性约 21 万人,女性约 30 万人,就像一个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 “大样本库”。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酒精摄入量和死亡、相关疾病风险之间,就像被一根绳子紧紧绑在一起,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哪怕是少量喝酒,也依然逃不过这个 “魔咒”。

早在 2018 年,《柳叶刀》就已经斩钉截铁地表明 “最安全的饮酒量为 0”,这就好比在健康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个明确的指示牌,告诉我们不喝酒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可生活中,总有一些无奈的时刻,比如工作上的应酬,很多人就像陷入了一个 “酒局困境”,不得不举起酒杯。那从减少酒精对人体危害的角度出发,大陆膳食指南给出了一个相对温和的建议:每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 15 克。同时,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就像一群需要特殊保护的 “弱势群体”,都不建议喝酒。

喝酒不仅伤肝,对胃也不太友好。胃就像一个脆弱的 “小袋子”,酒精对它的刺激可不小。不过,吃东西这个行为就像是给胃穿上了一层 “保护衣”,能够减少酒精对胃壁的刺激,还能降低酒精的浓度,延缓它被身体吸收的速度。

还有一点要注意,酒混着喝就像在玩一场危险的 “游戏”,更容易让人醉倒。而且,像可乐这样的碳酸饮料,绝对不能和酒一起 “作伴”。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就像一个 “加速器”,会加速酒精的吸收。同样的,咖啡也不能和酒同饮,咖啡因会让人兴奋起来,就像给人打了一剂 “兴奋剂”,越喝越嗨,结果往往就是越喝越多。

很多人在喝醉之后,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把希望寄托在解酒药上。但实际上,这些解酒药大多就像 “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它们的成分要么是葛根、葛花等中药药材,要么含有蛋白质、维生素 B 族等营养成分。可这些都没办法真正提高乙醛脱氢酶的数量和活性,所以解酒效果十分有限。要是经常吃,反而可能像给肝肾压上了额外的 “重担”,增加肝肾负担,进而引起损伤。

生活中常用的蜂蜜水解酒,效果也只是一般般。蜂蜜中的果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像个 “小助手” 一样加快酒精代谢,但这得有个前提,就是量要足够。可到底吃多大量能起到明显效果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就像一个神秘的谜团,让人捉摸不透。

事实上,决定一个人酒量上限的酒精代谢酶,就像是被基因这个 “指挥官” 决定好了的,想靠食物和药物来改变,就如同想徒手登天,基本是行不通的。所以,与其寄希望于这些不太靠谱的方法,还不如在喝酒时或者喝酒后多喝水。水分就像身体里的 “清洁小卫士”,或许能够加速酒精的稀释和排空,从而起到相对安全的解酒效果。

在春节这个充满欢乐与团聚的时刻,酒虽然能增添不少氛围,但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是得慎重对待。大家有没有在酒局上遇到过不得不喝,但又担心身体的情况呢?如果让你选择,在联络感情和身体健康之间,你会怎么权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