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即食,是每個人和每個國家都面臨的大事。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與吃有關;衣食住行,食物排在了第二位,但實際上,也是第一位的需求。
一、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吃飯主要是兩種模式:大食堂模式和小家庭模式。

電影《活着》劇照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階段,我們曾經有過大辦集體食堂的嘗試,讓全村即全社的男女老少一起吃,“吃飯不要錢”,敞開吃,不過,經實踐來看,這種模式表面看來經濟實惠好處多多,但是浪費嚴重,無法長期維持。
于是,吃飯上我們逐漸回歸到了家庭模式,一家人其樂融融,老少三代的一起吃飯,也是一種樂趣。
在個别地方,如我爺爺曾經在保定蠡縣生活過,他講當地人吃飯多在外邊吃,看誰家日子過得好,誰不出來吃則是日子過的吃不上飯了。
做比成樣,倒不一定是蠡縣
除了家庭用餐外,各種機關或者大廠,一般也配備食堂。比如《人是鐵飯是鋼》裡,就有大家去機關食堂打飯的場景。
《人是鐵飯是鋼》劇照
此外,在《情滿四合院》裡,傻柱也是機關食堂的大廚,那個年代裡,大廚,是個好職業。盡管機關上司嚴查大廚往家私帶私拿,但是大廚去兼職給上司做飯的機會很多。
改革開放前,經濟狀況不太好,人們吃的不算好。是以有了那句“忙時多吃,閑時少吃,忙時吃幹,閑時半幹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蔔、瓜豆、芋頭之類“,基本反應了改革開放前的狀況。
二、八十九十年代:基本滿足的狀态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
在農村,米面等細糧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筆者小時候還吃過一些高粱米、玉米面窩頭等粗糧,晚上蒸蕃薯時媽媽會在搪瓷水杯裡放水加上大米,算是對孩子的營養補充。
個别農民進城,會在飯店用餐,陳佩斯的獨幕喜劇《吃混沌》,就描繪了農民進飯店吃飯的狀态。
在重大的鄉鎮即公社,一般也有飯店,人們憑糧票買飯。筆者八十年代經常替老師到公社飯店買燒餅油條之類的飯。
在農村的紅白喜事,已經是比較大規模的操辦了。主家需要找人“落(lao4)忙”,找很多人幫忙蒸米飯、炖肉炖魚,喜事一般是大辦三天,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宗親成親,從先一天晚上開吃,次日吃一整天,第三日還吃了早晨和中午。當時的社會化服務還是少,各家各戶辦事時,需要找親友來借桌椅闆凳,有時甚至連碗筷也要借。
筆者父親曾抱怨:你媽太廢物了,好好的碗借出去,拿回來的全是不整齊、粗糙的碗。
到九十年代,一些有眼光、膽大門路廣的,已經開始多買碗筷,做租賃碗筷生意了。
三、當代
随着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今日的中國,即使是小家庭的日常吃飯,雞鴨魚肉已經處處可見了,真應了那句話:往常地主家過年都沒這麼闊過。
而辦紅白喜事、升學生子等事件時,城裡人多數選擇在飯店集中辦理,從800-2000看城市的經濟水準,至于更高水準,則上不封頂,不可說也。
在農村,找人幫忙辦事已經不流行了,随着城市化的進行,農村壯勞力漸少,找人幫忙較難。于是,一個大廚帶幾個婦女的流動廚房逐漸流行。大廚多是用三輪車或者汽車,攜帶相關用品,多數以500-800的包桌形式進行,當然,如果主家有特殊需求,價格尚可上下浮動。
花錢包廚,或者下飯店,雖然看似多花錢了,但是省了很多事兒,避免了主家找人不好找、人情不好還、東西浪費多的弊端。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