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即食,是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面临的大事。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与吃有关;衣食住行,食物排在了第二位,但实际上,也是第一位的需求。
一、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吃饭主要是两种模式:大食堂模式和小家庭模式。

电影《活着》剧照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阶段,我们曾经有过大办集体食堂的尝试,让全村即全社的男女老少一起吃,“吃饭不要钱”,敞开吃,不过,经实践来看,这种模式表面看来经济实惠好处多多,但是浪费严重,无法长期维持。
于是,吃饭上我们逐渐回归到了家庭模式,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少三代的一起吃饭,也是一种乐趣。
在个别地方,如我爷爷曾经在保定蠡县生活过,他讲当地人吃饭多在外边吃,看谁家日子过得好,谁不出来吃则是日子过的吃不上饭了。
做比成样,倒不一定是蠡县
除了家庭用餐外,各种单位或者大厂,一般也配备食堂。比如《人是铁饭是钢》里,就有大家去单位食堂打饭的场景。
《人是铁饭是钢》剧照
此外,在《情满四合院》里,傻柱也是单位食堂的大厨,那个年代里,大厨,是个好职业。尽管单位领导严查大厨往家私带私拿,但是大厨去兼职给领导做饭的机会很多。
改革开放前,经济状况不太好,人们吃的不算好。所以有了那句“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基本反应了改革开放前的状况。
二、八十九十年代:基本满足的状态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日子逐渐好起来。
在农村,米面等细粮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笔者小时候还吃过一些高粱米、玉米面窝头等粗粮,晚上蒸红薯时妈妈会在搪瓷水杯里放水加上大米,算是对孩子的营养补充。
个别农民进城,会在饭店用餐,陈佩斯的小品《吃混沌》,就描绘了农民进饭店吃饭的状态。
在重大的乡镇即公社,一般也有饭店,人们凭粮票买饭。笔者八十年代经常替老师到公社饭店买烧饼油条之类的饭。
在农村的红白喜事,已经是比较大规模的操办了。主家需要找人“落(lao4)忙”,找很多人帮忙蒸米饭、炖肉炖鱼,喜事一般是大办三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宗亲成亲,从先一天晚上开吃,次日吃一整天,第三日还吃了早晨和中午。当时的社会化服务还是少,各家各户办事时,需要找亲友来借桌椅板凳,有时甚至连碗筷也要借。
笔者父亲曾抱怨:你妈太废物了,好好的碗借出去,拿回来的全是不整齐、粗糙的碗。
到九十年代,一些有眼光、胆大门路广的,已经开始多买碗筷,做租赁碗筷生意了。
三、当代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今日的中国,即使是小家庭的日常吃饭,鸡鸭鱼肉已经处处可见了,真应了那句话:往常地主家过年都没这么阔过。
而办红白喜事、升学生子等事件时,城里人多数选择在饭店集中办理,从800-2000看城市的经济水平,至于更高水平,则上不封顶,不可说也。
在农村,找人帮忙办事已经不流行了,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农村壮劳力渐少,找人帮忙较难。于是,一个大厨带几个妇女的流动厨房逐渐流行。大厨多是用三轮车或者汽车,携带相关用品,多数以500-800的包桌形式进行,当然,如果主家有特殊需求,价格尚可上下浮动。
花钱包厨,或者下饭店,虽然看似多花钱了,但是省了很多事儿,避免了主家找人不好找、人情不好还、东西浪费多的弊端。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