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懸崖峭壁洞崖層疊;洞室相連錯落有緻;殘存佛像似笑似善;壁畫神龛衆佛相生……旬邑縣馬欄河谷崖居群,比較集中的群落22處,遺存的石窟、石室、洞穴達1000多孔。這些古崖居是居住?是屯兵?還有另作他用?三千年來“神”來之筆,謎一樣的存在,令人遐想。

在陝西省中北部,從寶雞、鹹陽、銅川、延安至榆林五市,發育一條長約750公裡、東西寬約10公裡至70公裡,“S”型丹霞地貌景觀帶,其間均發育衆多崖居群。崖居文化,對陝西省乃至大陸的人文起居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義。

10月16日上午,華商報大風新聞聯合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中共旬邑縣委宣傳部、旬邑縣文化和旅遊局開展直播探秘,進入古老、神秘、震撼的崖穴洞。

悠悠千百年:河水、懸崖、古居互相守望

山城旬邑距離古城西安100多公裡,是陝、甘、甯交通要道。這裡很美很靜,天特别藍,紅葉被第一次秋霜打過之後,黃裡透着紅、紅中泛着金,在太陽照耀下金燦燦的,山林裡面升起了薄霧,環繞着山林,整個小城自帶仙氣。

旬邑早年因三水河得名三水縣,在河水雕刻下,河床成為人類起居生活重要支點。自縣城向北行駛十幾裡,就能看到懸崖峭壁上密密麻麻的小洞口,這些就是神秘的古崖群。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數十米的懸崖峭壁,分布着密密麻麻洞穴。上百個洞穴有三層,洞洞相連、穴穴相通

随行省地調院進階工程師王秦偉介紹,地殼運動下,先形成河水、懸崖,再有人類鑿洞而居。千百年來,河水、懸崖、古居,就這麼互相守望。

大自然造化:800萬年之前,形成旬邑崖居群地貌

王秦偉介紹,旬邑崖居群是指分布于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東北部三水河兩岸砂岩峭壁上的一系列崖居和石窟的統稱。

旬邑崖居群地處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地層為早白垩世洛河組紫紅色巨厚層長石砂岩,岩石質地較軟,便于開鑿。在喜山期(喜馬拉雅運動)鄂爾多斯盆地經曆了兩期強烈隆升事件,分别發生于2700~2000萬年間和800萬年,這兩期構造擡升加上河流的侵蝕和風化作用的共同影響,形成了現今的紅色陡崖(丹霞地貌)。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洞穴内有“連廊”,連接配接各個洞穴

旬邑古崖居群沿三水河兩岸分布,南北綿延約30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崖居群大多依山而建,錯落有緻,形态各異,既有規模宏大的崖居群,也有精巧别緻的石窟群,洞窟數量衆多,儲存的石窟、石室、洞穴超過1000孔,開鑿曆史久遠,分布集中,規模較大。

除此之外,在陝西中北部從寶雞陳倉九龍山開始經鹹陽彬州、旬邑,銅川照金,延安甘泉、志丹、安塞,至榆林靖邊、神木、府谷一帶,發育一條長約750公裡,東西寬約10公裡至70公裡,“S”型丹霞地貌景觀帶,其間均發育有崖居和石窟。

周族鑿岩洞:3000多年前,先民開鑿出最早古崖居

據《三水縣志》記載,這些崖居“始為周族祖先穴居之地”,最早的開鑿時間距今已3000多年。

古人為了躲避風雨,在天然風化的崖洞基礎上,由小及大,由底層向高層逐漸擴充,經過幾千年的開鑿建設,形成了具備防禦功能和各種生活設施的崖壁村落,一直為當地居民所使用,直到20世紀70年代仍有人居住在崖居中。

王秦偉介紹,學術界對其研究始于近現代。2012年,《陝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叢書-鹹陽卷 旬邑文物》中記載有旬邑崖居群;2017年,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在開展《陝西省地質遺迹調查》和《陝北丹霞地貌調查》項目時,将分布于鹹陽市旬邑縣白垩系洛河組(K1l)巨厚層紫紅色長石砂岩地層中的古崖居群,按照《地質遺迹調查規範》納入丹霞地貌地質遺迹點,并予以登入。

實探崖居群:悟空洞有“悟空”,神秘古佛面被遮

旬邑崖居群規模比較大的有趙家洞、官家洞、桑村洞、留石村、黑牛窩、悟空洞等處,這些崖居大多分布于河谷北岸,南岸也有三四處。外觀懸崖之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洞穴,洞口大小不一,時而密集、時而松散、時而連排、時而上下疊加。

旬邑縣博物館原館長何一平說:“現在所看到的,其實是千百年風化後顯現的結果。洞口小的,裡面可能大的驚人;洞口大的,說不定洞穴已損毀。這也是這些洞穴神秘所在”。

10月16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一行來到悟空洞崖居群。此處洞穴洞庭開間大,存在豔麗壁畫,算是整個崖居群的“網紅”打卡地。為了便于遊人參觀,旬邑縣文化和旅遊局建設停車場,安裝了攀爬鐵梯,加強了安全防範設施。

崖居分兩層,鑿刻在長約1公裡、高約百米峭壁上。為安全起見,僅對外開放下面一層。數十個石窟、石室依山就勢鑿刻。為便于參觀區分,可把崖居群分為“生活區”和“文化區”,兩區以石佛像為界,往裡走為生活區,反方向為文化區。

悟空洞的石佛位于中心,算是崖居群一大秘密,初步認定為唐代。佛像高數米,矗立整個岩壁,佛像似站,卻有衣衫褶皺,像是端坐;似坐,卻又筆直高聳,像是站立;一時令人難辨坐與立。佛像似笑而無面,似善而無形,隻有兩隻垂足大耳。通過無人機近距離觀察,方知佛像面部被一層厚厚泥塑遮蓋。何時遮擋?何人所為?為何而為?至今無人知曉。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高大佛像,似立似坐,神秘的面容卻被隐藏了起來

記者詢問多位當地居民還有專業考古人員,都未曾識佛像真容。莫非悟空洞裡有“悟空”,佛像面容為悟空之面?期待考古人員來揭開這個神秘面紗。

洞穴内布局:隐蔽石室、洞連洞,殘存佛像、佛龛、壁畫

進入“生活區”,第一孔洞穴,門開高約兩米、寬1.5米,入門後洞内卻是長15米、寬9米、高近10米長方形石窟。洞正三面有壁畫,兩邊顔色脫落嚴重,僅顯壁畫樣子。正前面,兩個壁畫顔色鮮豔。何一平館長介紹,他在30年前進入洞穴時,這些壁畫就這個顔色。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洞穴寬敞明亮,居住處有床、有竈、有窗戶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順着山體繼續前行,排列或方形或橢圓形,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僅有五六平方米石穴。石室内外被煙熏火燎成黑色,還殘留有土炕、竈台、磨盤等;有幾處石室外部,搭建的土坯房,均已坍塌。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洞穴依山而建,開間比較大。洞口外就是數十米懸崖

再入裡,位于洞穴群中間位置,又有一個敞開式洞穴,長近20米,寬近十幾米,高約3米,中間有約3米長2米寬的石桌。洞内三面,鑿有兩層石椅,該洞似是“議事”室,又像是“作戰室”。更神奇的是,該洞兩側各有一洞穴,極像現代大禮堂開會時“VIP”小型會議室。在崖壁上,整齊刻有近百個似安放佛龛、牌位或其他物品鑿洞。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洞穴内數十座神秘“佛龛”,是供奉還是其它用途,一直是個謎

當地文旅局從業人員于甜介紹,其實洞穴有三個通道:外層崖壁上有棧道;中間層有崖内通道,像現在的連廊;室内有豎井,人可能直上直下,像現在電梯。目前,外層崖壁棧道已經朽掉,殘留着一些木闆、木樁,隻見一排排石窩、一根根木樁密密麻麻分布在石室出口周圍。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洞穴内有豎井,垂直連通,便于節約時間,上下活動

可以想象,當年古人在懸崖上鑿開這個洞穴時,事先是經過嚴格缜密的勘測與設計,否則難以達到如此精細科學的布局。

“文化區”的外部岩石相對于“生活區”風化較重,多個石窟中均有殘存的佛像、佛龛、壁畫,從造型看應為北魏至唐宋時期雕刻、繪制。一處石窟内殘存的壁畫,斑駁的色彩以紅、綠為主,似有唐代壁畫風韻。從石窟中題詩和碑文來看,開鑿于五代,清嘉慶八年重修。

石窟啥用途:至上世紀70年代,一直延續使用

古人是何時開鑿的這些崖居,如此巨大的工程量是怎麼完成的?何一平告訴記者,公元前一世紀時,周人先祖後稷四世孫公劉曾在此開疆立國,開創了“古豳地”農耕文明。《三水縣志》記載,這些崖居是周人祖先穴居之地。據此算來,這些崖居最早的開鑿時間距今已3000多年。

古人為什麼要在懸崖上建造居所?何一平研究推測,古人在天然風化的崖洞基礎上,由小及大,由底層向高層逐漸擴充,經過千百年的開鑿建設,形成了一個個既具備防禦功能,又有各種生活設施的崖壁村落。

文化中國行 | 三千年“神”來之筆,旬邑古崖群是居住、屯兵……是個謎?

崖居穴洞鑿立懸崖,又距離公路比較近,成為網紅打卡地。 為觀看友善,當地旅遊部門還專門裝置停車或休息場所

對于用途,首先是躲避戰亂和匪患。曆代戰事不斷,當地居民為了防止劫擾,遂于岩壁上開鑿住所,藏匿财物糧食。這些崖居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在洞崖居群,崖壁上依然殘留有吊取東西和快速脫逃用的木制滑輪,一些石窟中還存放着防禦的石塊。

從各處崖居煙熏火燎的痕迹及石窟、石室内遺存的土炕、竈台、儲水窖來看,這些地方曾經有人長期生活居住。戰争時期,多處崖居有軍隊駐紮過。

關于這些崖居使用的年代,一些遺迹及史料可以考證: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三水縣志》記載,民國初年,清末翰林蕭莜梅返鄉後,曾隐居在這裡;周邊村民稱其祖輩20世紀70年代還曾住在崖居裡,後來在山下平地上蓋了房子才搬下來。

文化價值大:崖居群類型多樣,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在探訪中,專家認為,旬邑崖居群類型多樣、規模大、分布集中,且洞窟中儲存有一定的曆史文化遺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對陝西乃至大陸的人文起居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居住文化研究:旬邑崖居群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曆經秦漢、唐宋、明清等多個曆史時期,一直到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人居住,曆史跨度長達數千年。這為研究古代人類的居住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從崖居的建築結構、布局、内部設施等方面,可以了解不同曆史時期人們的居住方式、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結構。

文化交流研究:旬邑位于陝甘交界,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旬邑崖居群的建築風格、雕刻藝術、壁畫等可能受到了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對周邊地區的文化産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對崖居群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和傳播情況,為研究古代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地質研究方面: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于2017年開展的《陝西省地質遺迹調查》和《陝北丹霞地貌調查》項目對旬邑古崖居按照《地質遺迹調查規範》以丹霞地貌為調查類别進行了細緻的旅遊地質調查,這些項目不僅較全面地調查了旬邑崖居群的地質特征,還總結了其分布規律,并評價了其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此外,還開展了丹霞地貌與崖居文化的探讨研究。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魏光敬/文 強軍/圖 編輯 董琳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新聞熱線 029-8888000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