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越來越優秀,但女孩的困境卻從未消除。過度的自我苛責正在傷害女孩們,學習、生活、社交樣樣優秀的完美模闆,正在把女孩推向深淵。
如何讓女孩強大而自由活出自己,是當代養育無法回避的課題。
近些年,我們時常憂心忡忡地讨論“男孩危機”,認為當代教育賽道,越來越多“女孩崛起,男孩掉隊”,導緻女強男弱的現象越來越突出。
美國的《商業周刊》甚至斷言——
“‘男孩危機’是一場全球危機。女生在學習方面似乎建立了一個羅馬帝國,而男生則像古希臘一樣日趨衰敗。”
但2024年一項最新的研究卻指出——
女孩困境從未消除,甚至愈演愈烈。
在消除性别刻闆印象和培育自信的下一代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完美女孩的模闆,
正在把女孩推向深淵
這項研究資料統計了36 個國家超過61,000 名父母和他們5至12歲孩子。結果顯示:和男孩相比,大部分5至12歲的女孩,感受到了更多來自社會的壓力。[1]
超過五分之三的女孩因為社會對完美的追求而感到壓力重重,三分之二的女孩經常因為種種顧慮而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超過四分之三的父母也察覺到了這種現象,女孩因為身負追求完美的壓力,比男孩更容易在提出想法時猶豫不決。
可見,壓力重重,是大部分女孩一緻的感受。
👆圖丨嘲笑的淑女
盡管随着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升,新時代的男女平等已經成為共識,女孩看似得到更多公正平等的對待。但恰恰是“平等”得來不易,是以“凡事皆有可能”的心态反而鞭策着女孩們不敢松懈,處處要求自己做得盡善盡美,争取比男孩優秀。
潛意識裡害怕落後的思想,使得她們戰戰兢兢,認為唯有不停地奔跑,才能在人生的賽道上取得絕對的優勢。
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名譽教授蘇珊·羅斯就曾替女孩們“伸冤”——
“今天的女性承擔着雙重壓力,她們必須按照傳統男性的成功标準,在教育和職場方面取得成功,她們也必須按照傳統女性的美麗标準(更不用說母親标準)取得成功。”
雙重的标準意味着,女孩必須完美。
小時候的她既得勤奮好學,成績優秀,又得乖巧懂事,人見人愛;長大後的她既得工作上能力出衆,大方得體,又得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帶得了孩子, 哄得了公婆,伺候得了老公,輔導得了作業,還得增值得了自身。
👆圖丨失去名字的女神們
對此,《完美的女孩,饑餓的女兒》的作者考特尼·馬丁所說——
“女孩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告知【她們可以成為任何人】,但也被告知【她們必須做到所有事】。”
不合理的高要求,把女孩們困在了“完美主義”裡,一步步将自己推進焦慮和自毀的深淵。
👆圖丨MotherGame
為什麼女孩總是倍感壓力?
女孩感到不自信且壓力大,随着年齡愈發明顯。
2017年,美國調研了1.2萬名五年級到十二年級女孩,結果顯示,在整個中學期間,認為自己“自信”的女孩的數量下降了25%以上,這個信心指數在九年級時達到最低點。[2]
青春期的到來,使得女孩開始喪失一些優勢,從前優異的學習成績開始滑坡,一些科目上越發力不從心。對外貌和身材的不自信,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同時敏感細膩的心理,遭遇青春期躁動不安的激素影響,更使得她們對自我産生懷疑的同時,焦慮情緒愈發籠罩心頭。
1、根深蒂固的性别刻闆印象
不管我們如何強調男女平等,但性别刻闆印象依舊是束縛女孩成長的枷鎖。
我們不會要求一個男孩文靜、有禮、保守、乖巧,但女孩如若不能以這種外界期待的形象出現,大衆就會指指點點,吹毛求疵。面對一個淘氣、活躍、愛冒險、樂挑戰、富有創造力的男孩,我們會無奈一笑,包容接納,但倘若是女孩如此,則會被嗤之以鼻。
如果去商場的兒童玩具區走一圈,就會發現,性别偏見仍然深深地内嵌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啟蒙玩具之中。
汽車、樂高、球類以及運動器械,這類主動操作和創造的玩具,是屬于男孩的;絨毛公仔、芭比娃娃、廚房用具、珠寶和服裝等,這類被動附屬品和家居類玩具,是屬于女孩的。
男孩就要穿藍色
女孩就要穿粉色
男孩就要玩槍玩刀走路虎虎生風
女孩就要抱着洋娃娃乖巧可愛甜美軟萌
男孩就要勇敢的保護女孩
女孩就是柔弱的需要保護
男孩就适合學習數理化
女孩就更擅長琴棋書畫
男孩就适合拼搏四方勇闖天下
女孩就居家相夫教子最好
沒有明文規定,但“男女有别”的劃分,卻成了約定俗成般的社會隐形準則。
甚至我們常用來嘲笑男孩性格柔和的“娘炮”、“僞娘”、“娘娘腔”,還有嘲笑女孩性格剛毅的“女漢子”等詞,都是帶有濃烈性别歧視色彩的攻擊性詞語,把“強壯”和“獨立自主”等硬朗特征劃歸成男性特征,污名化女性。
這種社會的隐形規則不僅框住女孩,也框住了男孩。
2、活在社交媒體的“完美同伴”陰影下
相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因身材和相貌而心生焦慮。
伴随着社交媒體的風靡,以及越來越殘酷的身材評價,女孩們的成功規則被迫更新為一場“内外兼修”的完美女孩 2.0 競争。
👆圖丨關注者
和男孩上網多是沉迷于遊戲相比,女孩則更熱衷于小紅書、微網誌、朋友圈、短視訊。
女孩的社交網絡總是精雕細琢,力争展示自己“完美”的一面——
在圖書館裡學習,攤開的書本必然搭配一杯咖啡,凸現好學又文藝的人設;
早起鍛煉的跑道上,重點是陽光拂面,笑容嫣然的自拍照,突顯自己健康積極的狀态;
朋友聚會,光鮮亮麗的現場,垂簾欲滴的美食,還有呼朋喚友的熱鬧,展示自己合群又豐富的課餘生活;
睡前道晚安的朋友圈,都不忘Po一張看似睡眼朦胧,但秀發淩亂又不失柔美的嘟嘴照。
拍照、修圖、濾鏡、剪輯已經成了網際網路女孩們玩得爐火純精的必備技巧。
隻為在人前展示出學習遊刃有餘,生活豐富多彩,從内到外精緻動人的狀态。
課餘時間,不斷地重新整理社交軟體,一邊潛水窺探别人釋出的“精彩生活”,一邊牽挂着自己營造的“美好人設”是否得到他人點贊和留言。
👆圖丨再造淑女
社交媒體裡的“完美同伴”被當了真,現實生活的“自漸形穢”就容易傷了己。
在社交媒體的洗腦下,精靈耳、天鵝頸、高鼻梁、白富美……成了完美女孩的标志。有些女孩為了符合審美要求,甚至迷上了節食減肥和醫美整容。
每年寒暑假或是畢業季,美容院、整容機構裡學生紮堆出現,成了新晉的主流客戶。
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ASPS)的資料稱,2022年共有23527例整容手術以及244252例微創手術來自13-19歲的青少年。[3]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指出:2020年接受整容手術的中國消費者61%屬于16至25歲之間,明顯高于兩年前的48%。[4]
👆圖|經濟學人
容顔焦慮就像一場傳染病,社交媒體越發達,越容易在女孩群體中蔓延。
不僅對女孩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威脅,更會讓價值觀還未成型的女孩們陷在“我不夠完美”的怪圈裡無法自拔。
3、“孤立她”:隐藏在女孩之間的“社交霸淩”
都說三個女人一台戲,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八卦,宮鬥、宅鬥劇不僅僅局限于電視劇,在校園裡也屢見不鮮。
大腦結構的研究表明,女生的前額葉和枕葉發育得更快更完善,對情緒和微小變化特别敏感,是以心思更細膩,更容易察覺到他人面部表情的細微差别,更在意人際交往中的關系處理。
到哪都需要一位手拉手的小閨蜜,因為女生需要在群體中尋找存在感。交頭接耳聊八卦,滔滔不絕講心事,對于很多女生來說,這不僅僅是社交的需求,更是分享、放松、解壓的需要。
但,如果我們打開校園“孤立”的暗箱,卻會發現,施暴者和受害者多為女性。
《培養高情商女孩》一書特别指出了:女孩子在青春期特别容易遭遇“友誼問題”,甚至受到校園欺淩,如流言蜚語、排斥、暴力霸淩。[5]
👆圖丨我們的世界
蕾切爾·西蒙斯的《女孩們的地下戰争:揭秘人際交往中的隐性攻擊》揭示了:
對弱者(包括家境貧困、外形有明顯缺陷、身體弱小等)的欺淩源自霸淩者的某種優越感,以及通過欺淩獲得的快感;對插班生、轉校生的排斥源自人的某種“領土意識”;而對“風雲人物”的看不慣背後,往往可能夾雜着說不出口的嫉妒。[6]
一個女孩看另一個女孩不爽,最常見的手段就是利用小團體排擠的方式,傳播謠言,讓對方備受孤立。因為這種“落單”的感覺,對每個依賴群體的女生來說,都是緻命武器。
👆圖丨我們的世界
這種隐形的“校園霸淩”對青春期身心敏感的女孩,是強烈的精神折磨。而為了不在團體中被孤立,許多女孩隻好違背良心地選擇站隊強者,尋求自保。
在《哎呀好身材》的綜藝節目中,當嘉賓們聊起了童年“被孤立”的困境,大多數人坦言,甯可選擇放棄知心好友,也不要再度體驗被孤立的感受。
正如心理學家艾森伯格(Naomi Eisenberger)通過研究中發現,人在遭受社會性拒絕時被激活的腦區與身體疼痛時被激活的腦區是一樣的——“對于我們的大腦而言,心碎的感覺和摔斷胳膊沒什麼分别。”
太怕被團體抛棄的女孩,隻能選擇壓抑自己,強行融入。
女孩,你已足夠好:
請掙脫“完美”的束縛
BBC的紀錄片曾在《觀看之道》中提到了一個詞——“凝視”。
意指,在傳統文化中,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女性總是處在被注視的位置,注視意味着評價,來自外界的品頭論足,讓女生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圖丨觀看之道
這種“凝視”無處不在,以至于當每個女孩面對鏡子裡的自己,也會不自覺地用旁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鼻子不夠挺,臉蛋不夠尖,腿不夠細長,身材不夠S……
于是條件反射衍生出“我不夠完美”的自我貶低,一點點扼殺自己的自信。
👆圖丨MeanGirls
“連自己的身材都管理不好的人,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明明是商家為了刺激消費而想出來的廣告詞,如今卻成為了女性群體批判自我的一種反刍思維。
美麗如林青霞,自卑身形像燈柱;清純如佟麗娅,卻自嘲是龅牙妹;被譽為神仙姐姐的劉亦菲,也自黑一張包子臉。難怪那麼多女明星明明模樣超衆,卻依然深陷醫美整容的怪圈,朝着小V臉高鼻梁大眼睛的網紅臉去“拷貝”。
當女性習慣了作為被欣賞的沉默風景,那麼自身美醜就隻能活在别人的定義裡。
👆圖丨觀看之道
是以,約翰·伯格也在《觀看之道》中也提到:
“女性必須心靈手巧地生活以培養社會風度,其代價是将自己一分為二,時刻關注自己,每分每秒都與眼中的自己綁在一起。早已習慣自我規訓的女性,才是将自己困住的那一圈牢房。”
“如果光灼傷了你的眼睛,那是因為你看的方式。”
被外界目光綁架的“觀看之道”,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會摧毀人的理性思索、探尋真理的能力。
👆圖丨内心強大的白川女孩
《女孩,你已足夠好》的作者蕾切爾·西蒙斯表示,她在接診過的許多女孩中發現,這些孩子并不缺乏動力和毅力,而問題恰恰就是太過追求完美——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當追求卓越的壓力超過了她們心理的最大承載量時,她們就很容易陷入痛苦和自我批評,甚至自我攻擊。随之帶來的,還有焦慮症、情緒障礙和飲食失調等一系列挑戰。[7]
那女孩到底怎樣做,才能突破困境,實作最終的自我認可呢?
蕾切爾·西蒙斯提出了一個幫助女孩實作自我關懷的實踐三步驟:
①正念(mindfulness):即不加評判地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幫助以旁觀的角色,跳脫出圍牆,梳理想法,了解自我。
②善待自己(self-kindness):即對自己說友善的話。
——用增強自信替代防禦性悲觀,不苛求自己,讓自己好過一些。
③共通人性(common humanity):即思考那些與你有着相同經曆的人。
——扭轉“完美主義”的執念,了解生活中粗糙的真實,接受人生的不完美時刻。
《老友記》裡菲比在三十年後仍被粉絲們奉為“反内耗第一人”。她勸瑞秋的那句——“在乎他們幹嘛?那些人你一輩子都不會再碰到了。”至今仍是大家用來自勉的金句。
👆圖丨《老友記》
當時她倆約着一塊兒跑步,菲比甩開胳膊腿,撒丫子狂奔,自由奔放。一米八的大個頭跑起來就像脫缰的巨型芭比,引得路人頻頻注視。瑞秋覺得丢人,就撒謊說自己腳受傷了,不能一起跑。
因為害怕被“注視”,是以不管運動、着裝、學習、生活,處處都努力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他人的喜好,力求完美,是許多女孩一輩子難以逃脫的自我枷鎖。
但菲比卻用行動教會瑞秋,遠離自我懷疑,拒絕過度的壓力,坦然接受自己的現狀。
最後,當瑞秋放下傲嬌,接受了菲比的建議,也嘗試了一下不管不顧,肆意撒歡的跑法,孩子般的快樂讓她感受到了自由如風的久違快感。
家有女兒,必須教會她們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就是——
生而為女,不必活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隻要你勇敢自信,大可走出自己的路,成為風景之外那個獨立的“人”。
👆圖丨再造淑女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題圖丨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丨
[1] 《Girls as Young as 5 Think Boys Are Taken More Seriously, New Report Finds》,https://www.parents.com/girls-think-boys-are-taken-more-seriously-new-study-8605194
[2]《美國青少年女生心理健康狀況不樂觀》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呂佳颢 編譯,《教育周刊》,2023-11-09
[3]《ISAPS最新報告稱全球美容手術數量持續上升》美通社頭條,2023-09-04
[4] 《為何那麼多中國年輕人熱衷整容手術》環球網,2021-05-08
[5]《培養高情商女孩》﹝澳﹞史蒂夫·比達爾夫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03月
[6] 《女孩們的地下戰争:揭秘人際交往中的隐性攻擊》﹝美﹞蕾切爾·西蒙斯著,海南出版社,2021年11月
[7]《女孩,你已足夠好》﹝美﹞蕾切爾·西蒙斯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2021年08月
- 男孩好養,還是女孩好養?育兒大V養女孩的歲月靜好,男寶爹媽能擁有嗎?
- 面對世界範圍内的“男孩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
- 養1個兒子,是輸在起跑線,養2個兒子,是要我顧好血壓極限……
- “你閨女沒個女孩樣!”一個媽媽5年來對抗性别偏見的打怪之路
|作 者 招 募 & 投稿|背景回複“投稿”,檢視詳情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