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濮振宇 10月14日,全球第四大光伏電池專業制造商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鈞達股份”)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其繼今年2月遞表失效後的再一次申請。如果此次成功登陸港交所,鈞達股份有望成為首家“A+H”上市的光伏電池制造商。
鈞達股份此次沖擊港股上市的時間點頗為尴尬。從企業自身看,鈞達股份在2022至2023年連續兩年業績大幅增長後,今年上半年又出現虧損。從行業整體看,光伏電池片、元件等的銷量雖然還在快速增長,但整體行業的産能過剩和企業虧損問題已相當嚴峻。
就在鈞達股份遞表港交所的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召開了專題座談會,參會企業就“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内卷式’惡性競争,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産能退出管道”等問題進行了讨論。
放棄汽車,轉戰光伏
鈞達股份布局光伏行業的時間并不長。成立于2003年的鈞達股份,最初主營汽車内外飾業務,銷售汽車儀表闆、前後保險杠等産品。2017年,鈞達股份在深交所上市。
2018年後,中國汽車市場出現下滑,鈞達股份也面臨業績下滑壓力。2019年,鈞達股份創始人楊仁元的女兒陸小紅成為上市公司新任董事長。在陸小紅的操盤下,鈞達股份開始推進公司轉型。
2021年,鈞達股份斥資14.34億元收購位于江西上饒的光伏電池龍頭捷泰科技51%的股權,進入光伏行業。2022年,鈞達股份進一步拿下捷泰科技剩餘49%的股權,同時将汽車飾件業務出售,進而徹底完成從汽車行業向光伏行業的轉型。
2022年,光伏行業快速增長,鈞達股份吃到了轉型紅利,當年收入達到110.85億元,同比增長576%;利潤7.16億元,與上一年1.78億元的虧損相比,實作扭虧為盈。2023年,鈞達股份收入為186.1億元,利潤為8.15億元,均同比增長。
在光伏市場,鈞達股份專注于光伏電池的研發、生産和銷售。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3年的出貨量計,在專業制造商中,鈞達股份的N型TOPCon電池全球市場佔有率約46.5%,排名第一;鈞達股份的光伏電池全球市場佔有率約12.8%,排名第四。
從股權結構上看,鈞達股份公司創始人背後的楊氏家族及海南錦迪是鈞達股份的單一最大股東集團,除此之外,鈞達股份的主要股東名單中還包括上饒經濟技術開發區産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上饒經開區招才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地方國資的身影。
招股書顯示,鈞達股份的最大供應商和最大客戶一直存在重合的現象,2021年至2023年,晶科能源是鈞達股份的最大供貨商和最大客戶,到了今年上半年,隆基股份成為鈞達股份的最大供貨商和最大客戶。
之是以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晶科能源和隆基股份都是光伏行業的一體化制造商,業務覆寫産業鍊上下遊的每一個主要環節。鈞達股份在招股書中坦言,其客戶一定程度上也與其存在競争關系。
市場火熱,盈利艱難
鈞達股份轉型光伏行業的紅利未能延續到今年。上半年,鈞達股份收入為63.55億元,同比下降32.3%,虧損1.66億元。
對于業績下滑,鈞達股份提到了技術更疊的因素,其在招股書中稱,光伏行業具有技術進步快、産品疊代頻的特點。市場需求從P型PERC電池加速向N型TOPCon電池過渡。今年上半年,鈞達股份P型PERC電池的銷量同比下降,導緻收入有所減少。
另一方面,鈞達股份的N型TOPCon電池業務增量不增利。根據招股書,盡管鈞達股份N型TOPCon電池今年上半年銷量同比增加148.4%,但該類電池平均售價下跌抵消了銷量增長的作用,導緻鈞達股份的收入整體下降。
增量不增利不是鈞達股份一家的困擾,而是整個光伏行業都面臨的問題。一方面,光伏行業産量繼續快速增長。根據光伏行業規範公告企業資訊和行業協會測算,今年上半年全國多晶矽環節産量為106萬噸,同比增長74.9%;矽片産量為402GW,同比增長58.6%;晶矽電池産量為310GW,同比增長38.1%;晶矽元件産量為271GW,同比增長32.8%。
另一方面,光伏矽料、矽片、電池、元件價格均大跌,受此影響,今年上半年國内光伏制造端(不含逆變器)産值約5386億元,同比下降36.5%。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指出,近段時間以來光伏産品市場價格持續下滑,整個行業陷入非理性競争的惡性循環。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曾公開表示:“大家都想在行業競争中有更多的市場佔有率,更大的銷量和銷售收入,是以價格自然而然就下去了。而由于價格下降程度日益加劇,使得每一個訂單基本上都虧損,是以銷得越多,虧得越多,産業鍊越長也虧得越多。”
今年光伏行業的頭部企業普遍出現利潤暴跌或者虧損的情況。上半年,隆基綠能虧損為52.43億元,通威股份虧損為31.29億元,TCL中環虧損30.64億元,天合光能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85.14%,晶科能源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68.77%。
如何應對現有挑戰?鈞達股份在招股書中表示,其戰略性地優先傳遞盈利能力更高的訂單,并停止生産P型PERC電池,完全專注于N型 TOPCon電池的生産。
不過,N型 TOPCon電池未來也會面臨新技術的擠壓。近兩年,鈣钛礦光伏電池技術走向量産。據了解,全鈣钛礦的制造成本比常見的晶矽材料更低,同時更輕薄、可彎曲,潛在應用場景更廣。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鈣钛礦目前尚處于從0到1階段,但産業化進展明顯加速,預計今年将有接近1GW的中試線擴産,爬産順利情況下,頭部參與者有望于今年啟動GW級産線招标,2024—2025年有望看到多條GW級産線落地。
休戰不易,加碼海外
今年7 月,有關部門釋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範條件(2024 年本)(征求意見稿)》及《光伏制造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2024 年本)》,旨在緩解暫時的供需不平衡及抑制價格持續走低。
對于上述政策,鈞達股份在招股書中表示:“盡管該等政府意見草案未必以其目前的形式及時及充分地實施,或根本不會實施,但為調整供需平衡所作的努力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各領域的行業參與者獲益。”
今年三季度以來,光伏元件招标價格區間已經從年初的0.9元/W左右跌至0.6元/W左右。近日,國華投資2024年第三批光伏元件裝置集中采購公開招标中标候選人公布,第一中标候選人通威股份投标單價為0.662元/W。
公開資訊顯示,參與10月14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座談會的企業包括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協鑫集團、愛旭股份、正泰新能、TCL中環、天合光能等,它們均是光伏制造産業鍊的骨幹企業。
“達成共識并不容易,假如我是做全産業鍊的,你是做多晶矽的矽料或者做電池的,你想要漲價,我這種做一體化的,就不願意漲價。”一位了解座談會情況的光伏行業人士告訴經濟觀察網。他表示,各家光伏企業在會議上的觀點和意見将會被協會收集,應該會在後續彙總上報給政府相關部門。
除了希望政策層面加強調控,鈞達股份還在招股書中表示,為推進公司的發展戰略實施,将努力擴大海外業務,重點關注與國内市場相比利潤率更高的地區及商機。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矽片、電池、元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長34.5%、32.1%、19.7%。有國内頭部光伏企業已開始在海外建廠。其中,協鑫科技已規劃在中東建設12萬噸矽料項目,其首個海外矽料廠有望落子阿聯酋,晶科能源也入圍了阿曼500兆瓦太陽能項目競标,預計投資4億美元。
根據招股書,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鈞達股份開發了東南亞、歐洲等地區的客戶,境外銷售收入2021年、2022年、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分别為550萬元、3120萬元8.74億元和8.79億元,海外收入占比由2022 年的0.3%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3.8%。
但在海外市場,從價格戰到專利戰,中國光伏企業之間的競争也十分激烈。今年,中國光伏元件龍頭天合光能在美國向另一家中國光伏電池片以及元件制造商潤陽股份及潤陽美國公司、潤陽阿拉巴馬公司提起訴訟,控訴潤陽方對其兩項專利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