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企業對德國的看法與五年前相比更為消極,中國企業更是給出了差評。
據德國《商報》15日報道,海外商會(AHK)和德國工商總會(DIHK)近日針對德國在海外企業眼中的形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受訪對象為位于德國境外的德企和國際企業。結果顯示,海外企業對德國的印象出現了滑坡。
48%的受訪者認為,在過去五年中,德國的經濟環境已經“變差”或“嚴重惡化”。 60%的企業對于德國作為一個商業地點的評價為中等或較差。四分之一的受訪企業甚至建議不要投資德國。
而中國企業更是對德國給出了“差評”,認為德國對企業的吸引力已經大打折扣。受訪中資企業中有56%的企業表示,過去五年德國的形象“變差”,另外還有20%的中企甚至認為德國形象“嚴重惡化”。
參與此次調查的共有1250家企業,其中53%的參與者是德國企業在海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47%是與德國有緊密聯系的外國企業,其中部分在德國設有分支機構。調查時間為2024年8月底至9月中旬。
調查結果引發了關于德國投資環境的讨論。受訪企業認為,德國作為投資地最需要改進的是減少官僚作風(Abbau von Bürokratie),其次是希望對外國公司及其員工有更好的“歡迎文化”(Willkommenskultur,即文化包容性),以及更可靠的政策規劃。
德國工商總會的對外經濟事務負責人沃爾克·特雷爾(Volker Treier)将這項調查結果視為“明确的警報信号”。特雷爾表示,“德國政府是時候重新關注我們的經濟環境和投資吸引力了。”
此前,已有其他經濟界人士表達了類似的擔憂。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Hildegard Müller)近日表示,德國的商業環境在國際上已經不再具有競争力了。"我們承受着高電價的困擾,政府必須盡快解決根源問題。”
外企投資減少
近年來,外國企業在德國的直接投資數量有所減少。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分析,2023年外國企業在德國公布的投資項目數量與上一年相比下降了12%,降至733個,這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這也是連續第六年新項目數量呈下降趨勢。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和分析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資料顯示,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在2023年降至13年來的最低水準。來自中國的對歐直接投資從2022年的71億歐元減少到了2023年的68億歐元。
這一趨勢可能與德國政府以及歐盟委員會收緊投資規定有關。報道稱,“出于安全原因,當中國企業想要收購德國公司時,現在審查得更加嚴格了。中國多年來一直在大規模增強其軍事力量,并且在此過程中也利用了來自國外的技術。”
相比之下,來自非洲、中東以及南美和中美洲的企業對德國商業環境的看法則較為積極。根據AHK調查,非洲和中東的受訪企業中有52%表示,在過去五年中,德國的經濟環境有所“改善”或甚至“大幅改善”;有40%的南美和中美企業持同樣的觀點。
10月9日,德國聯邦經濟部修正了對本年度的經濟預測。據此預測,德國GDP今年将萎縮0.2%,相比此前春季預測的增長0.3%有大幅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