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Low Budget Over-Ear Wired Headphones 5-in-1 Review (Ver. 2024) - TDS GLIMPSE

エントリーレベル有線ヘッドホンの 5-in-1 レビュー (Ver. 2024) - TDS グリンプス

TDS REVIEW 與 TDS 無心快語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評分标準以及内容說明 V202402 進行。

本文所涉及型号以及同屬本價位部分其他熱門型号在當時市場背景下的 KT MARK:

[針對入門級、家用欣賞/專業監聽用途頭戴耳機]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基本介紹 | Introduction

本篇是五款時下比較熱門的入門級頭戴耳機的對比和綜合評價,我們選擇了這樣幾款産品來進行這次的對比。以下售價僅供參考,并從低到高排列。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聲音記憶 G50:售價299元,封閉式動圈頭戴耳機,2024年入門級新品裡頗受關注的一個。

HIFIMAN HE400SE:售價339元,隐形磁體版499元,開放式平闆頭戴耳機,有多次疊代和多次降價,是入門平闆耳機提及清單的常客。本文提及的是售價339元的版本。

飛利浦 SHP9600:售價375元,開放式動圈頭戴耳機,9500 的疊代,熱度釋出幾年來仍然較高。

飛傲 JT1:售價399元,封閉式動圈頭戴耳機,是 Jade Audio 入門産品線的型号,也是近一兩年國産入門頭戴耳機的一個高熱度産品。

索尼 MDR-7506:售價699元,封閉式動圈頭戴耳機,有着三十年曆史的經典監聽耳機,去年引入民用産品線的國行。

設計、佩戴表現 | Design & Fit

聲音記憶 G50

G50 預設有兩種配色可選,分别是黑色和美拉德銀。黑色的版本通體基本就是高灰階深灰色和接近于黑色的拼接,看上去一體感還不錯。本文的主角則是這價位很少見、此前在 B&O 産品上反而常見的美拉德銀。所謂美拉德銀,其實就是灰階較低的銀灰色與淺黃棕色的拼配,黃棕色确實屬于現在時興的美拉德色系。頭梁和耳罩之間沒有可見色差。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G50 的腔體主要為 ABS 塑膠材質,結合金屬拉絲處理的支架,産品的廉價感并不會很明顯。面闆最外圈有一圈類似 CD 紋的結構。兩端的支架有一定的刻度感,相對對于大頭圍相容性還 OK。支架、轉軸處均有着不錯的阻尼感,不會有調整時的異響出現。綜合來看,頭壓并不算大,我們接着看兩側的舒适性。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G50 的腔體顯然是個正圓形,但是耳罩内側卻是橢圓,厚度也不算大。最主要的是,G50 并沒有設計單元斜置結構,你能夠摸到單元外殼是平齊狀态。這對于一些招風耳使用者來說就容易出現耳廓頂到單元外殼的情況。另一個方面,由于沒有設計轉動關節、圓形腔體的雙重因素,G50 在小頭圍人群佩戴或者戴眼鏡人群佩戴時,可能會産生耳罩靠後部分包裹感不強的問題,甚至可能有輕微漏氣。這點顯然是在設計支架時沒有考慮周全。在目前的狀态下,G50 兩側的夾力适中,符合很多錄音監聽耳機的表現。

進而這段時間我都在研究怎樣能夠在錄混音環境更加舒适、牢靠地使用它。下面給出我的方案:在預設佩戴上 G50 之後,你可以嘗試将頭梁向前旋轉。這樣,耳罩的狀态會類似某些橢圓形腔體的耳機,形成了相對合理的角度。在這種狀态下,對于我來說它耳罩後端的貼合度也會适當增加一些。

295g 的重量接近于常見的 ATH-M50X 或者金屬材質更多的 ATH-M70X,比 DT770 Pro 和 SRH840A 稍微重一點。在 50mm 單元、含金屬材料的頭戴耳機中,G50 大體上還是屬于比較輕便的範疇内。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好在,由于頭梁墊的寬大設計,它在頭頂處的壓力有着比較良好的釋放分散。40mm 寬度的全包裹皮質頭梁相對是比較貼合各類頭頂曲線的。

HIFIMAN HE400SE

HE400SE 有兩種配色,我手上的腔體為銀灰色,頭梁為黑色,相對簡單。HE400 系列近幾年的疊代都采用了一緻的設計語言,更多地還是單元技術上的變化。HE400SE 和 HE400i 以及 DEVA 系列是共用頭梁,支架為金屬材質。腔體則是銀灰色塑膠,官方宣稱為了潮濕地區的存放進行了優化,大抵不會很快出現掉皮老化的問題。做工細節隻能說符合價位,HIFIMAN 近兩年的這個新架構,相較于過去結實程度要稍好一些。頭梁兩側的調節有些生澀。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按照 HIFIMAN 的說法,這套頭梁是為了降低頭部壓力的同時可以保留通風空間。相較于過去初代 HE400 時期的佩戴,HE400SE 是有一定提升的,且相較于很多傳統的平闆耳機,HE400SE 并不算重量級選手。但是這個“通風空間”的存在使得它的頭梁并不算人人佩戴感受都一樣。頭梁呈現的形态是一個很難彎折的近似圓形,是以對于頭頂并不算很圓的人群,是以頭頂的兩個角支撐佩戴的,這樣頭頂出留出空間避免悶熱——也同時壓力會難以分散。當然,對于大多數頭型,HE400SE 的佩戴是要比我記憶中的 HE400 初代架構更舒服的。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耳罩則是 HIFIMAN 常用的異質材料,外圈和内圈為某種皮質,接觸頭面部的則是透氣的絨布材料,相對捂汗程度低一些。盡管平闆耳機的單元特性使得它不必要去做單元斜置,但是 HE400SE 的耳罩卻做了斜置,加上深度足夠,相對于頭頂處的佩戴感受,耳罩部分是能夠有較好的包裹感和适應性的。

飛利浦 SHP9600

SHP9600 有且隻有一種配色,是黑色為主、面闆一圈金色點綴的樣子。

做工精細程度是五款耳機裡最好的,細節精緻程度是要比 9500 和早期 X1 更高的。支架有着相當合理的關節結構,也有着足夠的旋轉餘量來适應不同的頭型。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9500 已經是這個價位大頭戴耳機裡佩戴表現相對出色的一個了,我也認識不止一個燒友使用 9500 來作為自己的影音耳機長時間佩戴使用。SHP9600 可以被了解為是基于 9500 的架構微調之後的樣子。

頭梁為雙層,内側是透氣織物覆寫的海綿材質,厚度适中,有較快的回彈速度,寬大的頭梁墊可以實作不錯的頭頂處壓力分散。外層頭梁則是磨砂塑膠包裹的鋼制頭梁,9600 的頭梁做工細節相當不錯,也沒有什麼松垮感。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耳罩表面的材質是透氣的織物,有着較深的深度和比較快的回彈速度。結合比較輕量化的架構,SHP9600 是一個相對包裹感出色、壓力均勻分散的狀态,佩戴感受比較舒服。

飛傲 JT1

JT1 共有兩種配色可選,分别是曜石黑和星空灰,我們圖中展示的星空灰的腔體主要是深灰色,面闆為灰階更低的銀灰色鋁合金材質。曜石黑則是看上去色差更小、視覺上更加一體的狀态。

JT1 的腔體主要材質為塑膠,表面進行了磨砂處理,結合顔色搭配會給人一種鋁合金或者鎂合金的感覺,但實際還是塑膠,做工細節是這價位幾個産品裡不錯的。金屬頭梁和支架的質感也還不錯。旋轉支架時也沒有什麼異響,畢竟是飛傲出品,即使挂着的是 Jade Audio 的入門子品牌辨別,也沒有妥協太多。單邊也可以完全翻轉過來。JT1 不可折疊,不過正好能夠放到一些公模的收納盒中,出門攜帶的壓力和 G50、CD900ST、MT030 等類似。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不過,到佩戴上就有不少讓我不太滿意的點。耳罩和 G50 類似,都是正圓外圈搭配橢圓内圈的結構,同時厚度也不算高。JT1 采用了旋轉卡扣更換耳罩的設計,從一些角度來說,它是幾個耳機裡換耳罩最為便捷的,另一個角度來說則是更換第三方耳罩最麻煩的一個。而且這個結構還帶來一些麻煩。JT1 并沒有留下足夠的旋轉餘量,這使得正常佩戴狀态下腦後部分都是懸空的,接觸點全部位于耳前,一定程度上會造成漏氣。這個問題由于金屬預成型架構的問題會更加嚴重,加上偏淺的耳罩和沒有做單元斜置結構,耳罩還不能像 G50 那樣前後旋轉…… JT1 的佩戴可以說是本文出現幾個耳機裡最别扭的。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頭梁是雙層設計,金屬外頭梁比較結實,内層自适應頭梁依靠兩端的皮筋來進行固定和适應伸縮。内層頭梁表面是一層非常薄的人造皮革,總體厚度也偏低。不過由于足夠寬大,它對于頭頂處的壓力被合理地分散,這點倒是沒有什麼問題。

索尼 MDR-7506

7506 的結構已經可以說非常經典了,典型的金屬+工程塑膠結合品。腔體為金屬材質,其餘為工程塑膠,面闆上的 logo 和型号為金屬浮雕。在面闆靠下的位置,有 MDR-75XX 系列标志性的 Professional 藍條。這個設計和 CD900ST / MDR-V 系列的“for DIGITAL”紅條一起成為了索尼監聽耳機的标志。

頭梁為接近圓形的造型,相對比較寬大,與頭頂部的貼合程度相當高。頭梁條主體則是不鏽鋼材質,有着清晰的刻度感,且兩側的可拉伸長度相當長,對于大頭圍使用者的友好程度也足夠高。整機重量(不含線)為230克,不必擔心壓頭。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兩側的支架有防滑刻度設計,可以友善在調節頭梁時增加摩擦力。支架上你也能見到兩側頭梁過線的固定夾,可以按照習慣進行自由調節。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與 CD900ST 不同的是,7506 / V6 是可以折疊的,極大地友善了随身攜帶。這種相當簡潔的金屬鉸鍊耐久度很高,即使壞了,市場上也有非常多的帶過線的頭梁套件售賣。像 7506、HD25、Porta Pro 這類曆史悠久的耳機,這種分離售賣的元件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産業鍊”。

單邊可以完全翻轉過來,這在 DJ 監聽用途中非常常用,7506 / V6 作為 DJ 監聽用途最常見的包耳式耳機之一,有這個設計理所應當——甚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就算是 7506 / V6 帶起來的這個結構。

耳罩表面的材質是相當薄的一層人造皮,在錄音棚這種什麼人都會拿起來随時使用的環境中,這個材料的耐久度可能不是優勢,但是還是比較容易打理的。一般我們在幹活時也把它的耳罩直接當作耗材。深度相對比較淺,尤其是如今索尼大部分包耳式頭戴耳機都采用厚度偏高的、增加耳後貼合程度的耳罩結構,這使得 7506 的耳罩放在索尼的現代耳機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過并不擔心它會有漏氣問題,密閉性實際相當好。

本節總結

五款耳機的做工細節都符合價位預期,其中細節處理最好的是 SHP9600,其次是 JT1、7506 和 G50,HE400SE 則延續了 HIFIMAN 低價産品的一貫特征,隻能說用起來沒啥毛病。

五款耳機的佩戴舒适度主觀排名從高到低是:SHP9600、MDR-7506、G50、JT1、HE400SE。

其中 9600 的包裹感和綜合貼合度考量最佳、7506 最為緊湊與輕量化。G50、JT1 沒有留好單元的旋轉餘量,JT1 的耳罩無法微調導緻後端漏氣嚴重,G50 則可以通過更換或者旋轉耳罩來改善。HE400SE 主要是對于頭頂結構的優化并不是足夠人性化,以及作為平闆耳機的重量過大導緻的不夠舒适。長時間佩戴的對比下,JT1 會比 HE400SE 稍微舒服一點。

聲學結構與單元 | Acoustic Structure & Driver

聲音記憶 G50

G50 的單元封閉程度相當高,雖然你能在腔體側面靠後見到一對氣孔的存在,且能夠看到内部的阻尼網,但是對外漏音控制得非常好。基本上在良好貼合佩戴的狀态下,漏音是接近于無的。這點對于錄音監聽耳機來說非常重要,你永遠不會想在幹活時錄到耳機内監聽軌道的聲音。對内的隔音能力相對來說至少也是 MDR-7506 的水準——如果你能夠在貼合性沒問題的狀态下佩戴的話。

G50 搭載了直徑為 50mm 的複合振膜 HDS-50MT 動圈單元。據聲音記憶給出的渲染圖來看,G50 單元外面的栅格有一定的凸起設計,與正常的蓋闆有所不同。

阻抗 32Ω,靈敏度 98dB/Vrms,從紙面資料上來看,G50 的靈敏度并不算高。不過這并不意味着它是個非常難以推好的裝置。在實際的搭配嘗試之後,基本可以用各類常見裝置推動。各類中低端小尾巴也能夠把它驅動到不錯的響度和飽滿度。風格搭配上不必考慮太多,它基本上能夠反映前端的風格特色,根據喜好來搭配即可,無需在互補的角度上給它搭配前端。

HIFIMAN HE400SE

這五款耳機裡開放程度最高的一個,畢竟低價位平闆耳機還做封閉的話,那聲學設計難度是非常高的。HE400SE 向外漏音和向内隔音都是典型的開放式耳機做法。

HE400SE 有兩種版本,我這裡買到的是雙邊磁體版本,不過按照過去的線下試聽,新的隐形磁體版本素質表現會稍好一些。

阻抗 25Ω,靈敏度 91dB(具體機關未知)。它是這五款耳機裡對于推力要求最高的一個,市面上主流小尾巴就别想了,最起碼需要功率較高的便攜解碼耳放甚至一些适合于平闆耳機的台機系統來進行驅動。好在低推力不至于難聽,風格搭配也不算挑剔。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飛利浦 SHP9600

這個價位少見的前後通透結構,算是幾個耳機裡開放程度第二高的。與 9500 類似,它對外漏音程度相當高,但是向内隔音有所優化,比起 HD600 這種開放程度極高的耳機要顯得稍微隔音一些。9600 背部的阻尼相較于 9500 有所優化,會不像 9500 那樣“外漏”。單元有斜置設計,是以不會頂到耳廓。

搭載了直徑為 50mm 的動圈單元,具體振膜材料未知。

阻抗 32Ω,靈敏度 102dB/mW。9600 基本延續了 9500 的特點,屬于推響不難但是推好還得費些心思的類型,畢竟是開放式。各類中低端小尾巴能夠把它驅動到不錯的響度,但是會有點糊、分離度拉不開。一些大推力小尾巴和有一定驅動水準的小型解碼耳放是可以發揮水準的,好在低推力下不至于難聽。搭配下來風格角度不太建議過于暖的前端。

飛傲 JT1

JT1 的單元也沒有做斜置。卸下耳罩之後可以看到單元格栅外有一層海綿阻尼。腔體的頂部有一圓形開孔,能看到内部阻尼的存在,推測是低頻導向孔的位置。從外觀上來看,JT1 仿佛是有相當開放程度的耳機,但是确實是封閉程度較高的結構。有一定的被動隔音性能,向外漏音不多。

JT1 搭載了直徑為 50mm 的 PEK+PU+鋁箔材質的高分子複合振膜動圈單元。

阻抗 32Ω,靈敏度 113dB/Vrms(103dB/mV)。飛傲标注雙機關靈敏度的做法是挺好的。實際搭配下來,JT1 算是比較好驅動的耳機,基本上各類中低端小尾巴即可輕松推動,電腦音頻孔推起來普遍也不會太差。風格搭配上不建議過冷前端。

索尼 MDR-7506

在兩側耳壓控制在相對較低的程度下,封閉式設計的 7506 依然能夠實作相當不錯的被動隔音性能。唯一的問題是作為老結構的典型,7506 的單元并沒有做斜置,是以有些耳廓向外角度較大的人群可能會有耳廓頂到單元外殼的情況出現。

搭載了直徑為 40mm 的 PET 振膜動圈單元,沒有什麼現代意義上的特殊材料,單元的結構也是很常見的類型。

阻抗 63Ω,靈敏度 106dB/mW。對于它所釋出的時代來說,7506 在一些索尼早期 Network Walkman 和後期 Discman 下是會有推不好的情況,表現為飽滿度有所不足,聲音放不開。不過從專業應用角度,還很少有推不好 7506 的調音台或是專業聲霸卡。現在也很少會有連 7506 都推不動的便攜音頻裝置了。即使你插個筆記本,如今的 7506 也不應該出惡聲。

本節小結

如果你想要隔音性能較高的耳機,需要在高環境噪音下使用,那麼可以選擇 7506 和 G50,JT1 其次,另外兩款就可以不用看了。

如果你在宿舍中或者圖書館等場合使用,需要盡可能不吵到别人,向内隔音則不是那麼注重,也可以選擇 7506 或者 G50。

如果在家裡使用,盡可能想要開放程度高,隻想要前後通透,無懼吵到他人,HE400SE 和 SHP9600 皆可,結合舒适程度,SHP9600 更加推薦。

五款耳機裡,相對不好推的是 HE400SE,其餘四款均可以在沒有額外前端的情況下,用電腦音頻口、入門小尾巴解決基本的驅動問題。不過我個人還是建議這五款耳機都去挖挖潛力,在找到盡可能低價的正品管道後留下一些預算,至少找些功率充沛的前端來推。如真的不打算入門,那麼 G50、7506、JT1 是相對更加友好的。

線材配置 | Cable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聲音記憶 G50

G50 搭載了一條标稱為無氧銅材質的四股編制單端線材。線皮表面有比較厚的灰色尼龍網。這條線還是相對比較粗的(作為單邊出線線材來說),也比較偏軟,自纏繞現象微弱。聲音記憶也設計了帶麥克風的電競線材套裝售賣,也有更新線。

可換線接口的定義是單邊出線的 3.5mm 四極平衡,從頂端向内依次是:L+/R+/R-/L-。是以理論上 G50 可以輕松地相容索尼定義的各類線材。不過也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插頭定義雖然與索尼平衡一緻,但是出于作為專業監聽耳機實際應用過程中加強的考慮,G50 是有一套單獨的鎖緊機構的。G50 的鎖緊機構是一個無外置套的 90° 鎖緊結構,類似于早先我們介紹 SRH840A 時所展示的那樣,是以索尼家帶有螺旋鎖緊的線材是插不進去的。

一般來說,如果你想要定制自己的更新線,需要考慮到選擇相容鎖緊機構的插頭,或者選擇外殼盡可能細的插頭。實際測量下來,無鎖緊的線,需要将插頭外殼直徑控制在 6mm 即可順利插入,不選“又粗又大”的插頭,基本是沒問題的。

HIFIMAN HE400SE

官方并沒有聲明預設線材的材質,從外觀上來看,HE400SE 的線材外皮應該也是正常的 PU,但是硬度不像 9600 那條那麼高,僅有輕微的自纏繞現象,但是使用起來比 9600 的線要更加順。

可換線接口的定義是雙邊出線的 3.5mm 三極,可以實作平衡驅動。沒有任何鎖緊結構,可以相容各類常見雙 3.5mm TRS 線材。

飛利浦 SHP9600

9600 是單邊出線設計,标配的線材是 3m 長的單端線,官方沒有專門對于材質有什麼宣傳,估計是基本的無氧銅。線材外皮應該為正常的 PU,相對硬一些。

可換線接口的定義是單邊出線的 3.5mm 單邊出線,三極端子,無法實作平衡驅動。9600 也沒有什麼鎖緊結構,可以相容各類常見單邊 3.5mm TRS 線材。部分店鋪會直接搭配麥克風線售賣套餐。

飛傲 JT1

JT1 預設的配線是一根帶麥克風的線材,材質官方宣稱為無氧銅,線皮表面有尼龍編織屏蔽網。線身稍硬,沒有什麼自纏繞現象。右側内置了一個單鍵式線控麥克風,也是五款耳機裡唯一一個預設标配線控線材的。

可換線接口的定義是雙邊出線的 3.5mm 三極,可以實作平衡驅動。沒有任何鎖緊結構,可以相容各類常見雙 3.5mm TRS 線材。

索尼 MDR-7506

7506 是單邊出線、不可換線設計,預設是可拉伸至三米的彈簧線,結實程度相當高。在那個時代,很少有耳機會特别強調自己的線材材質,7506 也是其中之一,隻知道基材為無氧銅。

參考找朋友改了母座的 MDR-V6 的經驗,7506 這個結構的耳機,盡管沒有可換線接口,但是由于結構簡單、為了專業場景設計,是以更換線材甚至加裝母座都是十分友善的。

本節小結

五款耳機中,MDR-7506 因為初始釋出年代過于久遠并沒有設計可換線結構,但是作為專業工具它的各類配件均有成熟供應,易于維修。G50 和 SHP9600 采用單邊入線設計,G50 支援平衡驅動但是對于線材的外殼直徑有所限制——它也是五款耳機裡唯一一個為了專業使用的牢固性設計了固定槽的。HE400SE 和 JT1 為傳統的雙邊入線,可以平衡驅動。

聲音主觀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聲音記憶 G50

低頻量感适中略偏少一點,厚度适中,飽滿度則不算高。彈性不錯,下潛能力千元内優秀。收放速度稍快,保留的殘響非常少。氛圍烘托是暈染感和濃郁感都比較輕的類型。G50 的低頻到中低頻都是相對平順的,聽上去幹淨、沒有特别突出的能量感,質感聽上去是比較偏緊實的。基音位于中下盤的樂器沒有前傾問題。

中頻,人聲的距離相對合适,處在一個比較近,但是不會過于貼臉的狀态。口型大小基本準确,精緻程度在這個價位顯然是相當高的。G50 在人聲質感和線條之間能夠有大體的平衡,不過線條的強調感會更加重一些,G50 某種意義上要比 DT700 PRO X、MT030、ATH-M50X 都更加接近于 MDR-CD900ST 擅長的人聲挑錯領域。男女聲之間的傾向性不算明顯,基本各類聲線都有着不錯的相容性,也在保證了順滑程度的基礎上有輕度的顆粒感保留。不過,G50 的人聲飽滿程度或許會讓一些傳統人聲愛好者不太能夠習慣,畢竟這價位的頭戴此前大多都是偏暖、偏厚糊的人聲風格。音色渲染程度相當低,尤其是人聲中低音部分,基本上沒有什麼可聞的染色存在。喉音的位置基本準确,氣聲的比例稍微會多一些,齒音有所打磨,但是能夠反映一些渣錄音的問題。人聲頻段通透程度較高。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樂器方面,G50 會适當更加重視線條刻畫——這非常像 SRH840A 或者是 M70X 的處理方式。弦樂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聽上去不會特别厚實,音色基本準确,拉撥弦細節會稍有突出。大提琴的形體感在這個價位屬于相當精緻的。銅管類的氣勢感不算很強,需要亮感的小号等則有着合适、足夠的亮度。木管類的音色也聽上去沒什麼問題,僅在偏上盤的地方有輕微的音染,總體的紮實程度較高,空氣感充足。樂器的泛音量感适中,不會有拱出來的感覺。打擊樂器中,Kick 的存在感不會很強,Snare 收得較快。镲片類有稍微突出的亮度但不會刺激。

高頻的亮度适中,大體上是比較順滑的,不會有特别突出的尖峰、能量的密集存在。極高頻的延伸能力在同價位自然是第一檔,基本上高頻到極高頻的資訊量是不遜于主流千元級封閉耳機的。滾降不會過早過快。

聲場的規模不會很大,基本上橫縱向有着比較相近的距離,“高度感”不突出,空間感聽上去是個略扁的球形。人聲與樂器之間的分離度表現良好,不會到整體感。解析能力同價位優秀,有輕度的“解析感”突出。動态适中,瞬态良好。

HIFIMAN HE400SE

低頻量感适中,厚度和飽滿度不算足,彈性尚可,下潛能力是五個耳機裡稍好的一檔。收放速度較快,殘響保留得不算多。氛圍烘托沒有太多暈染,也不會有濃郁感。HE400SE 的低頻表現是相對平順、注重速度感,聽上去不會有很強的能量感。基音位于中下盤的樂器不會有前傾問題。

中頻,人聲的距離适當,口型比标準狀态稍大。HE400SE 對于人聲的質感和線條都能有所兼顧,厚度适中,線條保持了有所控制的突出程度。男女聲之間的傾向性更加偏向于男聲,一些不夠紮實的女聲聽上去會有所靠後,對于一些 anisong 和流行曲目中的女聲不算友好。HE400SE 的人聲順滑程度較高,不過同時也會對于顆粒感有所打磨,一些粗厚人聲的表達會受到影響。音色渲染比例不多,僅在兩端有輕微的染色。喉音位置基本正确,氣聲比例适中,齒音不算多。人聲頻段的通透程度尚可,聽上去會稍微有一點彌散感,這也是 HE400SE 的人聲聽上去雖然紮實和突出程度都不算高,但是自然度還不錯的原因之一。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樂器方面,HE400SE 走的是更加重視質感而非線條的路線。弦樂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厚度适中,拉撥弦的細節不會有特别突出的感覺,聽上去會比較蓬松。大提琴的形體感紮實程度也不會很高,是相對結像大一些、不那麼精緻,但是有足夠存在感的狀态。銅管類的氣勢感表現還不錯,需要亮度的小号等也有比較足夠的亮度。木管類同樣有比較足的空氣感,精緻程度不算足。樂器的泛音量适中,但是稍有一點突出感。打擊樂器中,Kick 的存在感合适,Snare 收得速度算快,隻是稍有殘響罷了。镲片的刺激程度不算高,也不會有溢出的金屬感,紮實程度中規中矩。

高頻的亮度适中,有一些輕微突出的峰,不是能量感很密集的狀态。極高頻的延伸相較于 Sundara-C、Deva Pro 等有着明顯的差距,滾降稍快,好在不至于過早。

聲場大小在這種尺寸的開放平闆耳機裡屬于規模适當的,邊界感不會很強,橫縱距離差不太多,也不會有缺乏高度感的問題。人聲與樂器之間的分離度表現符合價位預期,整體感沒啥問題。解析能力在推好的情況下,是這個價位一檔,有略突出的“解析感”。動态和瞬态中上。

飛利浦 SHP9600

低頻量感适中,厚度稍高,飽滿度和彈性中規中矩,下潛能力符合價位預期,跟早期 9500 的低頻延伸基本上一個水準,比後期的稍好一點。收放速度中等,留有一定程度的殘響。氛圍烘托稍有一點暈染感,濃郁感不強。9600 的低頻總體上是彌散、溫和的,不會有特别凝聚紮實的能量,但是也不會缺東西。基音位于中下盤的樂器沒有前傾問題。

中頻,人聲的厚度适中,位置稍靠後,口型大小也比标準狀态小一些,精緻程度不高。9600 對于人聲的表現顯然是更加注重質感而非線條,甚至線條會有些偏弱,帶有一定的“毛茸茸”的質感。對于男女聲的适應性也是稍偏向男性的,女聲的适應性會比較局限,過于尖細的、過于厚實的,都不合适,男聲也會更注重中下盤。顆粒感較大,但是有所打磨。音色渲染在中上盤是有一些的,不至于影響辨識罷了。喉音位置稍低一點,氣聲有個别頻段會有一定突出前置,但是量并不算大。齒音不算明顯。人聲的通透程度是五款耳機裡比較靠後的,更注重耐聽度。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樂器方面,也是更加重視質感表現而非線條刻畫。弦樂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都是有點粗線條,拉撥弦細節量足夠,但是不會有突出感。大提琴的形體也不是足夠結實的,存在感倒是足夠。銅管類的氣勢感充足,需要亮感的小号等則亮感不太夠,跟 9500 的印象并不一緻。木管類的表現應該是我認為它的樂器表現中最有優勢的部分,空氣感足夠,音色也還比較準。樂器的泛音相對充沛,不會有不自然的突出感。打擊樂器類,Kick 的存在感合适,Snare 的收放速度不算快,也不算幹淨。镲片稍微有一點散。

高頻的亮度适中,聽上去有個别的尖峰,但是總體不會有刺激感。極高頻的延伸能力基本上跟 9500 差不多,都屬于滾降較快較早的。

聲場還算寬敞,橫向略大于縱向,邊界感不算強,高度感中規中矩。人聲與樂器之間的分離度不算很好,整體感倒是不缺乏。解析能力符合價位應有表現,不會有明顯的“解析感”突出。動态還行,瞬态不算出色。

飛傲 JT1

低頻量感适中,厚度和飽滿度都不算充足,彈性表現中規中矩,下潛能力還可以,符合價位預期。收放速度适中,保留有一定程度的殘響。氛圍烘托有一定的暈染感,但是不會有濃郁感。JT1 的低頻聽上去是一個重視暈染感但是并不是能量十分張揚的狀态,極低頻沒有太多資訊量,但是中低頻過渡頻段又會有一個拱起,這讓它的低頻不算豐富。這種稍帶一些彌散感的低頻倒頗像一些影音耳機的調法。基音位于中下盤的樂器有輕微的前傾。

中頻,人聲厚度不算足,聽上去距離較近,口型比正常狀态比稍微小一點。JT1 對于人聲的質感和線條之間沒有明确的偏向,質感有些不夠飽滿紮實,線條感也會偏弱一點,精緻程度中規中矩。男女聲之間也是基本兼顧的,但是适合的聲線類型是稍微細膩一些的種類。JT1 會對于人聲的顆粒感有所打磨,聽上去順滑程度中規中矩的同時會對于粗厚聲線的表現缺少一些味道。音色渲染程度不算高,僅在上盤有一些調整。喉音位置比标準稍高一點,氣聲的比例适中略偏多一點點,齒音有所打磨。整體的通透程度尚可。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樂器方面,JT1 對于大多數樂器的表現也是質感和線條重視程度相似。弦樂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厚度偏薄一些,拉撥弦細節稍有一點突出感。大提琴的形體感紮實程度一般,比較散。銅管類的氣勢感尚可,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合格的亮度表現,但是聽上去會有點幹。木管類的音色有一些調整,空氣感顯得不算多。樂器的泛音相對少,自然程度中規中矩。打擊樂器中,Kick 的存在感明顯,Snare 收得不快不慢,但是有點不夠結實凝聚。镲片類也是會有點散,好在不算刺激。

高頻的亮度适中,有一些為了增加“解析感”而拔高的尖峰,順滑程度中規中矩。極高頻的延伸符合價位預期,滾降稍早稍快。

聲場規模不算很大,但沒有有些封閉耳機的壓縮感,是一個還算彌散的小空間。橫縱距離基本相當,也有一定的高度感,不會覺得聲音過于平面化。人聲與樂器之間的分離度表現符合這個價位的應有水準,但是在遇到一些 anisong 和配器複雜的流行樂時,JT1 的表現會顯得比較亂,中高頻層次感不太出色。解析能力500元内型号排名不算很靠前(感覺線材限制了它的發揮),且有些“解析感”的突出,給人乍一聽好像很有“素質感”的感覺。動态和瞬态都是還行的水準。

索尼 MDR-7506

低頻量感适中,厚度和飽滿度會略偏多一點,這在中低頻銜接頻段會有一定的拱起感。下潛不算很好,層次感還算不錯,彈性适中。收放速度并不算快,但收得還算比較幹淨。有一定的氛圍烘托,輕度的暈染感和并不濃郁的氛圍堆積。7506 的低頻放在現在索尼頭戴耳機的普遍調音中顯然是一個低頻顯得不夠“飽滿”、不夠突出吸引人的狀态,但是實際上的厚度并不缺乏,隻是現在的醇音系列會更加刻意地把氛圍感拉多一些來滿足歐美流行和一些電子音樂的主觀審美喜好。基音位于中下盤的樂器有輕微的前傾感。

中頻,人聲稍有距離,并不是很多從欣賞角度被認為“人聲特色”的耳機那樣貼耳,結像精緻程度适中。口型大小基本正确。7506 在人聲的質感表現和線條刻畫的重視程度上更加重視後者一點,人聲中低音稍微缺些厚度會讓整體的質感也不會偏厚實。中高音對應頻段的音色準确度還不錯,整體聽上去通透程度良好。對于男女聲之間的适應性基本相當,沒有特别明顯的偏向。人聲的顆粒感有一定保留。喉音的位置基本正确,氣聲比例稍多,有輕微的齒音。

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綜合評價2024版 - TDS 無心快語

樂器方面,質感和線條的重視程度基本相當。弦樂器中,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等的拉撥弦細節稍有突出,但是并不算很抓耳。大提琴的形體感相對厚實,但是并不非常凝聚。銅管類的氣勢感表現中規中矩,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稍微過量的亮感。木管類的紮實程度尚可,有一些上盤的突出提升抓耳程度。樂器的泛音較為充沛,但是不會拱到你耳前來。打擊樂器存在感适當,但是有輕度的刺激感,這點在镲片出現的時候感覺明顯,按照一些說法,顯得“金屬感”較為突出。

高頻亮度适中略偏亮一點,有一些突出的尖峰,但是并不會感到非常刺激。極高頻的延伸并不算出色,滾降稍早也有點快,但是是一個相對自然的滾降。

聲場大小适中,并不會感到十分擁擠,橫向略大于縱向,也有一定的“高度感”表達。人聲與樂器的分離度表現中規中矩。解析能力在它所處的500-800元價位屬于符合價位表現,但是并不突出,資訊量跟現在處在這價位的 SRH840A 等現代監聽還是有距離的。有輕度的“解析感”突出。動态尚可,瞬态還算 ok。

總結評價與玩法建議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聲音記憶 G50 對于大部分的流行樂,隻要不是刻意追求厚、潤、氛圍感的閱聽人都可以獲得不錯的聽感,大部分不需要過重 bassline 的電子樂、搖滾和非極端的金屬,在這個價位的表現也不錯。綜合素質是要比起500元内的常見封閉耳機要更上一層樓的。Acoustic 大類,它對于一些中小編制器樂作品是有不錯表現的。

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用在遊戲、影音等場合。它是一個比 M20X、M30X、K52、K99、K271 這類低價位封閉監聽都要更加靠譜的入門參考,也可以了解它是一個很友好的需要一定隔音性能的宿舍黨和初燒萬金油。

G50 也是合格的錄音室封閉監聽耳機,在人聲錄音監聽、人聲、原聲吉他、木管類樂器的實時返聽以及後期糾錯和一些入門需求的音色設計中都有用武之地。滿足錄音室環境、家用環境以及部分室外采集環境的監聽需求。當然,需要注意它換線接口的問題和佩戴的适應性。

關鍵詞:高封閉性、易驅動、返用錄音監聽、現代雜食、需調整佩戴。

HIFIMAN HE400SE 作為這幾個型号裡唯一的平闆單元産品,在驅動友好程度上是屬于比較低的,但是得益于開放程度較高,它的聲音自然度在這個價位顯得相對不錯。對于中小編制器樂有所偏好,同時對于中低頻自然度更加看重,而非紮實、凝聚感的有基本裝置投入消費者,HE400SE 是可以選擇的。盡管就像 HIFIMAN 很多産品一樣,它跳水後其實跟最初的版本并不能算作完全一樣的東西,但是它并不算難聽。對于一些手上有裝置的初燒,HE400SE 可以作為入門平闆的一個選項。

它适合的是有一定驅動成本投入(至少有個相當大推力的便攜解碼耳放或者一套基本的台機系統)、對于空間自然度需求較高的人群。不适合單純入門随便推推的人群。不适合宿舍黨以及任何便攜、需要隔音和長時間佩戴的場景。如果對于平闆耳機感興趣,其實并不建議用 HE400SE 入門,等等其他稍高定位的型号降價會是好主意,也可以選擇隐形磁體版本,相對素質會更好一些。

關鍵詞:高開放性、需要裝置投入、器樂向自然度、相對偏重。

飛利浦 SHP9600 作為 9500 的更新換代,它延續了 9500 的架構但并非聲音風格。在低推力下,9600 應該是五款耳機裡對于 J-Pop 和 anisong 适應性偏低的一個。對于一些錄音品質尚可的歐美流行和華語流行,表現會更好一點。搖滾、金屬等的表現都不算出色,一些 OST 曲目,或者有一定編制規模的器樂和小編制木管曲目,表現是還不錯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經驗不算豐富的初燒來說,9600 是五款耳機裡乍一聽最糊的一個,但實際上素質并不算低。

開放式較高的結構,使得 9600 并不适合任何外出使用或者需要不打擾人的場景,自然宿舍黨是不建議的。9600 在低推力下不算難聽,但是還是建議考慮一定預算勻給前端,至少中高檔小尾巴或者入門台式系統,會讓 9600 發揮得更好一些。另外,9600 相較于初版 9500 和 X1 的潛力是有所縮水的,需要注意。對于必須選擇開放式頭戴耳機的需求,X1S 會比 9600 更好。

關鍵詞:高開放性、建議裝置投入、影音用途、溫和、佩戴不錯。

飛傲 JT1 總體上沒有什麼味道,但是也很難說得上音色精準,它是五個耳機裡特點最不鮮明的一個。往好聽了說是某些人認為的所謂“雜食”,但是實際上是沒有特色的聲音。相比起我們過去介紹的 FT3 來說,它的聲音聽上去會糙一點,跟 FT1 的表現有着明顯的距離。

在合理的換線、平衡驅動以及足夠的前端搭配經驗下,JT1 可以變成一個更加好聽的耳機,如果有前端搭配的想法,可以考慮從 KA15、K11 R2R 之類的裝置開始搭配,避開過于冷淡的器材,同時盡量平衡驅動,JT1 的表現會比我們描述得更好一些。但是它的佩戴表現仍然讓我們很難作為頭批推薦的原因之一。面對入門消費者,其實搭配友好和佩戴适應性做好了,JT1 會是更值得推薦的。FT1 則可以了解為是完成度更高的 JT1。

關鍵詞:多半封閉、建議裝置投入、平淡、難以調整佩戴、建議換線。

索尼 MDR-7506 是這幾款耳機裡目前售價最貴的,但是也是驅動潛力最小的一個,過于老的架構使得它與這些近幾年的産品比起來,并不會在素質上有什麼優勢。

欣賞角度我很難說它是一個很好聽的耳機,而作為一個專業用途耳機,它常出現的人聲監聽與後期挑錯等的場景中,它的表現又沒有 CD900ST 那麼得心應手。得益于良好的被動隔音和輕便的佩戴,它作為新聞采集監聽、影視錄音同期監聽的參考工具也是合格的。作為 MDR-V6 的雙胞胎型号,7506 在 DJ 監聽的舞台上也能夠施展能力。它的簡單造就的“可用的基本狀态”才是它的“黑科技”——而這恰恰是很多耳機沒有的,包括無數後來者。

不過,它仍然是人聲返聽的一個好手。你可以在錄音時依靠它的聲音進行人聲口型和發聲位置的實時調整,音色也沒有大問題。往往專業市場更認可的是基于一定的參考能力基礎上“大家都熟悉的聲音”,7506 在這點上有優勢。不過,如果你是打算拿來用于欣賞用途,顯然,它不算是個好選擇。

關鍵詞:高封閉性、易驅動、人聲返聽、隔音能力、輕量化。

以上就是五款耳機的綜合對比評價,為什麼不叫這篇文章橫評呢?這五個耳機的結構甚至的單元屬性、驅動成本、聲音風格都不盡相同,我們隻能基于圈子内的熱門程度,盡可能地告訴你它們适合于怎樣的場景。以及在“入門級有線頭戴耳機”這個廣闊的品類裡,它們的表現是如何的。适應性和産品力或許有差異,但是相較于過去500元級甚至更低價位除了 SHP9500 以外大家很難找到好用的産品的狀況來說,這五個産品至少在當下的入門級市場都是能站住腳的,接下來,就是根據你所看到的上述特點和自己所聽到的按需選擇了。

這價位之前還寫過 DT240 PRO、MT030 等相當不錯的型号,以及諸多“羊毛”産品,可以自行搜尋閱讀。

KingTsui, TDS Studio.

Oct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創作,請勿抄襲内容、套抄行文結構等,保留一切權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