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遇到了不少對家庭教育陷入困惑的家長,準确說是被棘手和叛逆的孩子,搞得忐忑不安,無從下手。
棘手的孩子各有各的幺蛾子,但總體都涵蓋這幾個方面,不想上學,作業不能獨立完成,很愛面子又玻璃心,對父母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孩子對父母有着很多抱怨和不滿,覺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對父母經常惡語相向和各種拿捏。
聽着父母對孩子叛逆和不懂事的訴說,也很心酸和心疼,覺得父母是真的把心都掏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卻不領情。
有些父母為了管孩子放棄了很好的工作,結果卻背道而馳,孩子越管越離經叛道。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完全包辦,什麼都操心,什麼都打理得很好,卻讓孩子越來越任性和無能;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心都操碎了,卻一點得不到孩子的了解。
父母總是拿着“我為孩子好”,也不管孩子願意不願意,一股腦的非按自己的方式給予,一旦孩子不接受或孩子沒有按父母的期待而改變,就受不了。
或指責或謾罵或控訴,這些歇斯底裡不僅沒讓孩子有絲毫改變,反而讓孩子更加對抗。
親子關系走到糟糕的境地,父母和孩子都有責任,父母是直接責任,孩子是間接責任。
同樣,孩子厭學叛逆以及玻璃心或自驅力差,也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因果關系。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種下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也源于父母經常做錯3件事:
第一件事:打罵和斥責教育方式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是一種災難。
當父母跟我說跟孩子之間的沖突時,我特别能了解,父母為什麼會打罵孩子,是真的恨鐵不成鋼,是真的想為孩子好,也是真的怕孩子長歪。
是以才會含淚打孩子,才會忍痛對孩子下狠手。
但是,我還是想說打孩子的父母隻是恐懼和無能的表現。以為打孩子一通孩子就長記性了,或者打孩子隻是單純發洩自己心中的怨氣。
我娃從小被我打罵到了12歲,很叛逆很對抗,打孩子我很痛苦,孩子也很憎恨我,我也很絕望和無奈,但一點作用沒起,隻是讓孩子更擺爛了。
後來,當我學習了心理學,堅持幾年讀書,寫作和運動後,我的情緒越來越穩定,也再也沒有打罵過孩子,孩子跟我關系好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
打罵隻會讓孩子愈發仇視父母,而斥責隻會讓打壓的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
第二件事:事無巨細,什麼都想操心,什麼都要控制孩子
很多任性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愛操心和事事包辦的家長。
而且家長還對孩子有着很強的控制欲,生怕自己要是不管了,孩子就走彎路。
但事實是家長用着超強的控制來管孩子,反且讓孩子走彎路越來越多。
什麼都想操心,凡事都想控制的父母,本身就是因為自己的執念或原生家庭的創傷或人格的不完整而将自己恐懼和不安全感的投射。
把孩子的所有問題,都甩鍋給孩子不争氣,差勁,這是父母對自身責任的逃避。
所有問題孩子,都是先有一個有問題的父母。
父母既要過度關心孩子,又要插手每一件小事,還要讓孩子獨立自主,不是很諷刺和搞笑嗎?
第三件事:父母要麼強勢,要麼完全溺愛,要麼高要求
在我陪跑的父母中,有不少極端的父母。
要麼完全溺愛,要麼特别強勢,要麼對孩子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密不透風,事事都想幹預,還說“我什麼都沒管啊”。
投射壓力和高要求這玩意是潛意識的,父母覺得自己壓根沒有給孩子家長,隻是父母沒意識到而已。
還有沒有底線的溺愛,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經不起孩子的威脅和軟磨硬泡,就輕易的妥協,還以為讓孩子開心最重要。
在父母冰與火的極端教育下,孩子可不是既有着對自我的高要求,又吃不了苦,還特别任性和不懂感恩。
既要求高又無能還狂躁的孩子,既可憐又可悲。而導緻這一切的都是父母極端的家庭教育模式,隻在乎成績,隻提要求,隻挑剔卻忘記給孩子正向的回報,忘記“授孩以魚不如授孩以漁”。
見多了太多有問題的孩子以及在焦慮内耗和無助的家長,隻希望父母能早點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在問題萌芽期,如果能防患未然用三分之一的精力就能搞定所有問題,真等孩子問題嚴重了,用三倍的時間和精力都未必搞得定。
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家庭教育陪跑老師,對家長們最掏心掏肺的忠告,家長不覺醒,買單和受苦的有且隻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