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釋出會上,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釋出了《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該規劃圍繞大陸空間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大陸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等内容進行了闡述,這也是大陸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統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據了解,規劃明确了大陸空間科學發展目标,提出了大陸拟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描繪了至2027年、2028-2035年和2036-2050年三個階段實施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了至2050年大陸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在釋出會上介紹稱,規劃明确了大陸空間科學發展的總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論證明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準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标志性原創成果,實作空間科學高品質發展,跻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他進一步指出,規劃提出的大陸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學主題中,主題一“極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極端宇宙條件下的實體規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主題二“時空漣漪”主要是探測中低頻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與時空本質。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是空間引力波探測。主題三“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陽和日球層,揭示日地複雜系統、太陽與太陽系整體聯系的實體過程與規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地球循環系統、地月綜合觀測、空間天氣探測、太陽立體探測、外日球層探測。主題四“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陽系天體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開展地外生命探尋。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可持續發展、太陽系考古、行星圈層刻畫、地外生命探尋、系外行星探測。主題五“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和生命活動規律,深化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基礎實體的認知。該主題下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微重力科學、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空間生命科學等。《環球時報》記者在查閱規劃時發現,規劃還提出了未來三個階段拟要實施的一些具體項目和發展目标。其中,至2027年,論證明施一批空間科學任務,在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引力波、原恒星雲、系外行星、太陽活動、太陽系和地球系統探測等科學前沿,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任務,其中包括有望産出标志性重大成果的大型任務2-3項。在2028-2035年,部署實施系列空間科學任務,在早期宇宙、極端天體新實體、近鄰宜居系外行星、太陽系早期考古、地外生命探尋、太陽爆發和日冕加熱機理、太陽系邊際探測等科學前沿,論證明施約15項空間科學任務,其中含大型任務4-5項。在2036-2050年,在宇宙起源演化、時空本質、太陽系和生命起源、載人深空探測等方向取得革命性基礎研究突破,拓展人類知識邊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丁赤飚在釋出會上介紹,規劃描繪了至2050年大陸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其中第一階段是至2027年,營運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幹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第二階段是在2028-2035年,繼續營運中國空間站,論證明施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論證明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第三階段是在2036-2050年,論證明施30餘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來 源 | 環球網資訊
☞商務合作:☏ 請緻電 010-82306118 / ✐ 或緻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