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促進經濟綠色轉型

馬建堂 沈俊傑

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潮流,在此大背景下,綠色金融應運而生并愈發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強化金融支援,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要求,深化金融體系改革,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和黨中央部署要求,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深刻認識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意義

發展綠色金融是踐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支援。綠色金融正是支援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保險、綠色發展基金、碳金融等金融産品和服務,将資金引導到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将有效減少環境污染,極大促進綠色産業發展、生态保護修複和美麗中國建設。

發展綠色金融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賦能實體經濟的重要内容。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工作的根本宗旨。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從本質上講,綠色金融是将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金融機制,通過将綠水青山的隐性收益和污染的隐性成本顯性化,内化綠色發展領域的外部性,重構資金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進而提高金融主體對綠色發展的偏好。發展綠色金融将有助于提高大陸金融體系的國際競争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利于促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進步,為綠色産業、未來産業等新質生産力蓄勢賦能。

發展綠色金融是推動國際金融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抓手。綠色金融源自西方國家早期綠色運動後萌生的環境金融,綠色金融實踐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聯邦德國成立的“道德銀行”(GLSBank)。進入21世紀以來,綠色金融越來越受到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重視,正在成為國際金融合作的重要領域和核心議題。作為二十國集團(G20)中最早提出綠色金融議題的國家之一,大陸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參與國際标準制定和推廣,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有助于展現大陸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在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有助于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大陸綠色金融乘勢而上、蓬勃發展

綠色金融發展的頂層設計更加完善。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綠色金融發展作出系統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及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和關于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重要政策檔案均對發展綠色金融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财政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構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之後明确綠色金融發揮“三大功能”、健全“五大支柱”的政策思路。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援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深化綠色金融改革發展提出了更加前瞻性、全局性的政策指引。5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出台《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明确聚焦“雙碳”目标,健全綠色金融體系。

綠色金融産品和市場體系不斷豐富。綠色信貸規模保持高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資料顯示,自2021年末以來,大陸綠色貸款餘額同比增速保持在30%左右。截至今年6月末,本外币綠色貸款餘額34.8萬億元,同比增長28.5%。綠色與可持續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大陸累計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達372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且年度發行規模連續兩年排在全球首位。與此同時,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和賠款支出增長迅速,碳排放交易市場平穩有序推進,排污權交易試點進展順利,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重新開機,生态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和生态環保項目儲備庫建立,綠色股票、綠色租賃等創新發展。支援綠色發展的投資政策工具不斷豐富,綠色發展基金、不動産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新型投融資工具不斷湧現。以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為例,首期募資規模885億元,其中撬動社會資本700餘億元。

地方綠色金融實踐探索持續推進。2017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準許浙江、新疆、重慶等7省(區、市)的10地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并在北京市密雲區、河北省保定市等23地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援下,各試點地區立足實際、緊抓機遇,逐漸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區域綠色金融發展路徑。浙江衢州在全國率先建立碳賬戶體系,廣東廣州創新碳排放權抵押融資,新疆昌吉基于工業企業碳賬戶開展融資模式創新,江西贛江新區推出碳中和基金,貴州貴陽和貴安新區着力打造“森林碳庫”,甯德市設立碳中和基金,以綠色金融支援新能源産業發展,促進新能源汽車制造和電池儲能技術創新。這些地方探索為全國綠色金融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綠色金融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大陸是國際綠色金融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倡議和發起了一系列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機制,包括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CGT)工作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可持續投資能力建設聯盟(CASI)等,這些機制在形成可持續金融全球共識、提高綠色金融标準的相容性、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能力建設等方面發揮了上司性作用。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架構下,大陸積極倡導并推動沿線國家綠色金融合作,鼓勵綠色投資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絲路基金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為沿線國家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支援。大陸還在其他國家發行綠色金融相關産品,共同推進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發展,比如,部分國有大型銀行在倫敦、盧森堡等國際金融中心發行綠色債券,不僅提升了大陸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力,也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構綠色金融發展新局面

新征程上,面對實作“雙碳”目标的迫切需要、建設金融強國的标準要求以及國際零碳金融的發展趨勢,大陸綠色金融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短闆和差距,亟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發展與安全、國内與國際、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切實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

加強頂層設計,夯實發展基礎。完善綠色金融工作上司和協調機制,深化金融管理、生态環境、科技、發展改革等部門協同合作,加強統籌謀劃和政策協調。有序推進綠色金融領域立法,有條件的地方可率先出台地方性綠色金融法規,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盡快明确落實大陸可持續披露準則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實質性地推動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提升包括氣候資訊在内的可持續披露。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标準體系,加快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标準,為傳統行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金融支援。

強化創新驅動,豐富産品服務體系。引導各類金融主體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加強合作,積極借助大資料、區塊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拓展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邊界,提升綠色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準。做好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總結評估,積極推廣運用有效做法,有序開展試驗區更新擴容。有序推進碳金融産品和衍生工具創新,拓展碳減排支援工具支援領域,加快探索多層次、廣覆寫、可持續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

拓展國際交流,加強務實合作。以更加積極的姿态開展綠色金融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加并不斷拓展多雙邊綠色金融合作和對話機制,不斷凝聚發展綠色金融的全球共識。積極參與建構并推廣全球趨同的綠色金融發展倡議和标準,推動中國标準與國際标準體系相容,推動與主要貿易夥伴在碳足迹等規則方面銜接互認,強化綠色金融資源的統籌與協同。主動對标國際準則,用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語言講好中國綠色金融故事。積極參與國際零碳金融治理機制,合理借鑒有益經驗,促進國内金融體制改革。

[作者馬建堂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沈俊傑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機關黨委(人事局)辦公室主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