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自卑又任性又厭學和狂怒的孩子,源于父母過度的愛和總要求學習

昨天,有個媽媽問我怎麼讓厭學的孩子能去學校?怎麼能讓孩子不整天在家發脾氣和找事?

聽到媽媽這樣問,我的腦海裡頓時出現三個問題:

父母對孩子學習的要求高不高?是不是總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父母對孩子是不是很縱容,孩子隻要磨一下,就立馬退步?

父母對孩子是不是包辦太多,對孩子是不是照顧太好?

一溝通,果然是父母對孩子又溺愛又注重學習,對孩子既包辦太多又常态化指責。

在父母冰與火的家庭教育模式中,一邊是總是提及學習和成績的重要性,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一輩子就廢了。

又自卑又任性又厭學和狂怒的孩子,源于父母過度的愛和總要求學習

在父母這樣的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影響下,也會導緻孩子把學習成績好變成了衡量自己是否有用唯一的标準。

當孩子沒有一個好成績時,就會頓感自己沒有一點用,什麼都做不好。也會特别在意同學的看法和老師的評價,慢慢就變得玻璃心了。

十分的敏感,哪怕是别人一句無意的話,都會讓孩子七想八想,是不是嫌棄我?是不是看不起我?是不是在嘲諷我?

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玻璃心,甚至會有點被迫害妄想症。

别人一句無意的話,孩子都會覺得是針對自己,就會難過,煎熬和糾結。

慢慢的就變成情緒内耗和情緒壓抑了,擔心和恐懼以及過度在意外部的評價成了孩子的全部心理世界,這時自然是沒有力量和心勁學習的。

可是,越沒有心勁學習,越跟不上學習,成績越差,慢慢的就變成一個死結和惡性循環了。

于是,厭學和休學就接踵而來,父母焦慮,孩子狂怒。

因為對自己還有要求,因為覺得考不上好的大學就變成了廢物,而孩子又不想自己變廢,卻又沒有一點心勁去努力,很自然就沉浸了遊戲的世界以及在循環的糾結中,卷不起,躺不平。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更多原因是父母的引導和應對出了問題:

首先,是父母眼裡隻有學習,把成績當成唯一成功的評判标準。

因為父母懂得知識的可貴,也深知沒有知識所受的人間疾苦,是以對孩子從小就灌輸一個理念:好成績才有好人生,沒有好成績人生就廢掉了。

在父母的念叨下,孩子也會有這樣的價值觀,并拿成績來衡量自己。

可是越是在乎成績,也越容易得不到好成績。

當孩子沒有一個好成績時,孩子的自信就挫敗得體無完膚了,孩子會覺得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就會對别人的否認或不認同而耿耿于懷。

又自卑又任性又厭學和狂怒的孩子,源于父母過度的愛和總要求學習

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特别要面子,當被否認或聽一些不入耳的話時,孩子很容易陷入情緒内耗。

想變好,想取得好成績,但又擔心和憂慮太多,于是就選擇了逃避上學,反正不上學就不必證明自己是個廢物。

把成績當成唯一成功的标準,隻會無數次的翻車和畫地為牢。

其次,父母的愛沒有原則和底線,對孩子沒有規則意識。

父母對孩子要求高的同時,再伴随着對孩子溺愛,這是家庭教育中最錯誤的方式。

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有了情緒,回家後會心情不好,也會把怨氣發在父母身上,還會變得法提出很多無理的要求。

比如說玩一會遊戲,結果玩一會就變成了一天,父母隻是氣憤但也不敢多說。下一次孩子說再玩一會,父母雖然不情願,但又經不起孩子的軟磨硬泡,結果又變成了玩好幾天。

如此幾次,孩子還是會變的法要玩遊戲,而父母每次都拗不過孩子,最終就變成了黑白颠倒和壓根管不了和不敢管。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過度了,也是災難。因為孩子會得寸進尺的提要求,而父母會一次又一次沒有原則地答應。

又自卑又任性又厭學和狂怒的孩子,源于父母過度的愛和總要求學習

沒有規則意識,沒有底線的回應孩子,這是溺愛,是縱容,是父母一次次拿着愛孩子,想讓孩子開心而陷入無規則狀态。

是以,孩子變得任性,變得暴躁,變得變本加厲是再正常不過的。

最後,父母對孩子包辦太多,對孩子回應過度,導緻孩子喪失了獨立性和自我承擔的能力。

很多父母特别愛孩子,就想什麼事都為孩子做,導緻孩子什麼也不會做,什麼也不願意做,什麼也不想做。

父母為孩子多做一點,也沒什麼。可是在父母大包大攬之中,孩子喪失了行動力和獨立性,也失去了承擔責任的能力。

孩子反正會想,有我父母在,他們會搞定的。當父母過于勤快時,孩子就變得無能了。

孩子的所有問題呈現都是父母家庭教育的投射,改變孩子是不可能的,但父母先孩子一步改變,然後影響孩子變化是可行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