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2日)
是第28個世界關節炎日
關節炎
這一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正悄然影響着數以億計的人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資料
全球骨關節炎患病人數已超過5億
關節炎也是以被定義為
“頭号緻殘性疾病”
你們的關節還好嗎?
怎樣判斷患上了關節炎?
關節炎有哪些誘發因素?
最傷關節的行為有哪些?
說到關節炎,我們可能很自然的想到一些老話,比如“傷筋動骨一百天”“人老先老腿”等等。
關節炎常見類型
關節炎共有100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骨關節炎。
1. 風濕性關節炎
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
2.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則可侵襲關節膜、軟骨組織和骨骼,其主要症狀是發炎,包括關節充血、發熱、腫脹和疼痛等。
可影響全身健康,出現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狀。該病以中老年婦女多見,35-50歲是該病的好發年齡段。
3. 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患者早期多為上下樓梯、蹲起時感覺膝蓋疼痛不适,早起或久坐後膝蓋感覺發僵。随病情加重,患者可能會有平地走路疼痛,甚至關節變形(多為“羅圈腿”畸形)等症狀。
關節炎不僅是“老年病”
發病日趨年輕化
骨關節炎随着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在上升,是以往往也被看做是“老年病”。不過專家提示大家,其實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能患上骨關節炎,而且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也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骨關節炎發病的重點人群包括:40歲及以上的人群;女性人群;肥胖或超重人群;有創傷史的人群,還有長期從事負重勞動等特殊職業的人群等。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 劉強:骨性關節炎主力人群還是老年人,但是我們臨床上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四五十歲的患者可能就會出現膝關節疼這些症狀。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這個病。這種疼痛往往是蹲、跪這些動作,或者是爬山、上下樓這些動作,可能會引起這些病變關節疼痛。
另外還有一些類型的關節炎發病也正在日趨年輕化,比如痛風性關節炎,以前發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但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發病年齡日趨年輕,臨床上甚至有十幾歲的男孩發作痛風性關節炎。另外強直性脊柱炎可能合并外周的膝關節、髋關節、踝關節發炎,高發人群也是青年男性。還有體重過重、受傷、感染和糖尿病等可能引發不同年齡的人患上關節炎。
關節痛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引起關節痛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外傷、細菌感染、變态反應和自身免疫病、退行性關節病、代謝性骨病、骨關節惡性良性腫瘤等。
四個名額
可自測是否患上骨關節炎
專家解釋,骨關節炎是長期逐漸發展的,如果年輕人已經有了骨關節炎的症狀,就應該盡早治療。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上了骨關節炎呢?來了解一下自我檢測常用的四個名額。
首先是關節活動是否受限
關節活動是否受限是自我檢測骨關節炎的标準之一。如果患者出現關節活動受限的症狀,就要考慮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
第二個是關節是否僵硬
許多骨關節炎患者會出現關節僵硬的症狀。有些患者表現為早晨起來關節不能動彈,需要緩一緩才能活動。
第三個名額是關節活動時是否發出摩擦音
骨關節炎患者活動關節時常會感覺到關節的摩擦,有時甚至可以聽到“咔嗒”聲或其他摩擦音。不過,很多患者早期不會出現這種症狀,如果出現這種症狀一定要高度重視了。
最後一個名額是關節是否腫脹
關節腫脹也是骨關節炎的症狀之一,多由勞累受涼、關節活動過多等使關節滑膜分泌大量滑液,造成關節積液所緻,俗稱滑膜炎。滑膜炎的反複出現,是提示骨關節炎的重要信号。
如果患者自查出現了以上情況,建議及時就醫,請專業的骨科醫生明确診斷,積極治療。
如何預防關節炎?
1. 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擔,減少關節炎的風險。
2. 适度運動:如太極拳、遊泳、散步等,有助于增加關節靈活性,提高身體抵抗力。
3. 注意保暖:天氣變化時及時添加衣物,避免關節受涼。
4. 均衡飲食:保證充足的蛋白質、維生素和鈣質攝入,如牛奶、豆制品、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5. 保持良好心态:心情舒暢有助于維護免疫系統的穩定,進而預防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