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總第 4001 期

作者 | 餐飲老闆内參 内參君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餐飲頭部

集體“進軍米飯快餐”

今年開始,以西少爺、和府撈面、喜家德等頭部為主的餐飲品牌,紛紛下場賣起了“米飯快餐”。

西少爺官微9月釋出最新文章“号外!西少爺進軍米飯界!”,官方表示将重磅上線吃不完三件套,産品包括米飯無限續+11種菜+飲品的麻辣燙,形式上類似于“下飯火鍋菜”的米飯快餐,定價19.9元,并着重強調“選用五常好米,匠心蒸足45分鐘”。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在這之前,高端網紅面館和府撈面,也以一篇“和府被一碗米飯搶了風頭”的推文,官宣正式“進軍米飯界”。在門店原有的面産品外中加入不少拌飯産品作為主打,比如鹵肉飯、牛腩飯等。更低調試水“拌飯子品牌”和府拌飯大師,定位長壽村拌飯開創者,以外賣的形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陸續鋪開。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和府拌飯大師鹵殭屍電腦翅飯

定價48.5元

攝圖:内參君

同樣的,以餃子作為大單品的喜家德,近段時間也一直在米飯快餐上不斷試水,先後推出了各類“小鍋米飯套餐”,例如酸菜魚米飯、鮮蔬鍋米飯、秋葵四拼鍋米飯、丸子豆米鍋等等。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喜家德的“下飯套餐”甚至被不少人稱為打勞工的“老家”。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除此之外,遇見小面也在“米飯産品”上持續試水,9月直接上新3款“安格斯肥牛飯”系列産品;酸菜魚品牌渝是乎,在主打的酸菜魚産品外新增設多款米飯搭檔“下飯菜”,如宮保雞丁、麻婆豆腐等……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不起眼的大米飯

為啥成了“巨頭标配”?

似乎一夜之間,米飯這種碳水炸彈,成為了各家餐飲搶着上新的“标配”。原本專注某一品類、深耕多年的品牌,也突然擁抱“加時代”,卷向“大米飯”,這背後,是大勢所趨,還是無奈之舉?

我們似乎可以從幾個層面來關注這一變化:

1、一個大單品,不如“多個大單品”,打組合拳,是餐飲求變的積極嘗試

高坪效的快餐再做加法,本質上還是效率的考量。品牌急需新的增長點,用來對抗日益增長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以及食材成本。畢竟,日益增長的成本壓力,和日益縮緊的消費能力,讓餐飲從業者一方面不敢輕易漲價,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求變”。

事實上,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早已過去。前兩年,大量的中式快餐品類就放棄了“粉、面、飯”的單一初始定位,加速向“全品類”融合。隻不過,當時的全品類,主要是增加小吃、熱鹵、炸雞等休閑單品,以此來默默拉高客單價、拉長營業時段。典型的代表是阿香米線賣起涼皮和肉夾馍、和合谷增加全家福熱鹵鍋、魏家涼皮增加小吃……菜單不斷加厚,SKU不斷增多,同時嘗試全品類、多時段的營運模式。

誰能想得到,兩年以後的今天,餐飲内卷,卷向了曾經最不起眼的“大米飯”。

究其原因,當家家都有了炸雞排、小酥肉,品牌們又會陷入同質化競争的境地,重複度高、缺乏品牌辨識度,短期内可能對生意是個“刺激”,但長遠來看,難堪大任,對品牌難以真正加分。也正是這個原因,新一屆餐飲們上新主食,更加注重研發、口味的獨一性、供應鍊的優勢,并試圖将這些米飯新品,以“強強聯合”的定位推出,而不隻是顧客吃飽後的“額外消遣”。

2、剛需消費的時代,“吃飽、實惠”是下館子的第一要務

餐飲紛紛瞄準米飯類大單品的創新,其實是看中了“剛需消費”的普遍需求。畢竟,米飯類産品相對平價、好出品,提高翻台率,也提高男性客群的比例。

在這些特點的加持下,中式米飯類快餐品類的發展空間相對廣闊。相關資料顯示,2023中式米飯快餐的市場規模達到2513億元,同比增長了13.8%,這樣穩步增長的發展态勢,延續到2024年。

頭豹研究院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中式快餐行業在整體快餐行業中的占比接近70%。DT商業觀察《快餐小調研》結論同樣顯示:在選擇快餐時,75%的消費者會選擇以粥飯粉面為主的中式快餐。

憑借中式口味的招牌爆品,配以豐富的家常菜組合,老鄉雞、大米先生、鄉村基、超意興等快餐巨頭也發展猛烈,跨界入局者如永輝超市、711等也推出相關産品,成為行業有目共睹的表率。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大米幹飯把子肉

三個關鍵詞精準直擊“剛需”

3、拌飯、蓋碼飯等“主食新秀”的崛起,讓品類迸發出活力

主食品類,這幾年興起了一輪“新秀崛起”的奇景。行業又流行起一波“更新且平價”的品牌,典型的是米村拌飯。

2017年僅60家店,而到了2024年7月,全國開出了1300多家。讓石鍋拌飯這一“過氣”的刻闆南韓主食變成讓年輕人打卡的北韓族美食,同時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這在當下低迷的餐飲大環境中,顯得十分耀眼。

不僅僅是米村拌飯,還有蓋碼飯在“反預制”的大旗下如火如荼的全國開花,以及豬腳飯等主食專門店,讓越來越多的品牌看到了主食更新的機會,同時,也讓這個品類迸發無限的可能。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米飯生意,其實不好做

當各大餐廳都卷起了米飯,這個品類也面臨着屬于它的“煩惱”。

首先是更新的難點。米飯,其實和幾年前大熱的拉面一樣,對于國人來說,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品類。很多老闆看中了它的“普适性”,但硬币的反面是——越大衆化的産品,越難以“上價值”,同時也難以玩出新花樣來。不僅如此,還要面臨顧客的“評頭論足”,似乎誰都可以用經驗主義評價一二。

在這種“基因”的局限之下,米飯類産品,承載力有限,很難從品類中跑出真正獨立的強勢品牌。一些頭部連鎖,目前也隻是将其納入了菜單,但出品方面并沒有太多亮點,市場回報有待觀察。

其次是競争越來越激烈。“羊群效應”的刺激之下,頭部品牌、跨界者紛紛來分食蛋糕,再加上原本就有不少品牌專門店(米村等),勢必造成這個品類的競争變得更加白熱化。

而且,顧客對于米飯品類的期許并不低(但願意花的錢不多),這就成為一組先天的沖突。要煙火氣、要新鮮、要有滋味,但還不能太貴。這些要求之下,極大地考驗着品牌的競争力和研發力。如果一個品牌上新米飯類産品,隻是人雲亦雲,沒有特别明顯的優勢,那很容易淪為雞肋産品。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不少餐廳将“現炒”“反預制”作為賣點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餐廳上米飯類單品,陷入了“硬誇”的營銷模式。同樣作為主食單品,面既可以作為單一産品售賣,又可以仰仗湯底、澆頭的價格感來拉升自身的價值,但米飯卻嚴重依賴于“配菜”,絕大部分消費者在針對“這頓米飯好不好吃”做出評價時都受到米飯配菜的口味影響,而米飯本身往往是被忽略的無聊角色。

于是,想要殺出重圍的一碗普通白米飯,在當下品牌們的包裝下變得個個金貴,有的跨越山海是“優選自金獎的大米”,有的“匠心蒸煮45分鐘、60分鐘”,有的“采用農夫山泉水炖煮”,更有的強調“用進口進階電鍋”……

但說一千道一萬,再有“匠心”的一碗白米飯,能“匠心”到值得身價翻倍嗎?

餐飲巨頭,集體賣起“大米飯”

小結

無論是賣面,還是賣飯,亦或者賣饅頭、賣豆包……本質上都是餐飲品牌在面對消費新變化時所做出的改變和嘗試。勇敢打破瓶頸,才有可能找到新機會。從這一點來看,創新可嘉。

但概念歸概念,回歸産品本質,確定品質與出品對得起消費者,依然是困局中的突破口。對于“賣米飯”這事兒而言,五常大米也好、金獎大米也罷,口号喊得再響亮,營銷搞得再熱鬧,想要真正給品牌加分,終究要在品質上花功夫。

畢竟,越是簡單的事情,越難做出彩,越需要更多心思。否則,口号喊得再好、價格标得再貴,要是一碗大米連“蒸熟”都費勁,也是白搭。

繼續閱讀